無聲勝有聲《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2月
08
2017
死刑犯的最後一天(褶子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14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近年來,社會上關於死刑存廢爭議不斷。擁死者相信極刑帶來和平與救贖,訴諸以牙還牙、以暴制暴的力量;廢死人士將犯行的成因回歸到社會、家庭、個人所串起的複雜結構來探究,亦回歸人權角度思考:罪行者不僅是「犯」,也是「人」。《死刑犯的最後一天》劇名清楚直白地表示,內容是關於罪犯行刑前的最終旅程,全篇以死刑犯為敘事核心,切入觀點以人為本,而在關照人性微渺的同時,無疑對當今死刑論戰一片喧嘩中,拋出了立場鮮明的聲音。

戲一開場,聚焦於死刑犯的生活起居,以低限的戲劇感勾勒出平淡的日常感。舞台長窄,框限出狹隘的牢房空間,在這陋室裡,一位死刑犯(陳以文飾)自床上起身,作操,晃步,讀書,睡覺,躺了又起,起了又躺,燈光亮了又暗,暗了又亮,動作重複,日復一日,瀰漫著無聊也無人能聊的孤寂。也由於舞台距離觀眾非常近,演員的神情、肌理、皺紋、呼吸皆清楚可見,細膩地刻畫著人的血肉樣貌。

同時,在這一大片寂靜之中,所有聲響皆顯得特別清楚,不論是拖步、腳鐐、鐵門開關、電扇運轉等,甚至呼吸,這些自然聲響所串起的音場,形塑了整體空間感,使之更為立體、更為封閉,並且像是對應、承載著角色狀態的空寂,迴盪於整個現場。這些種種自然的軌跡,不僅隱隱顯露出這位劇中未曾提及其名字的死刑犯,在未建立其犯行脈絡之前,生而為人的共性,也以無事、無聲、無聊的步調,將死刑犯的最後一天拉展得漫長。

在一片沈重的氛圍中,穿插了幾則輕鬆橋段,如舊識來訪、獄卒視察,言談妙語如珠,調性幽默詼諧,淡化悲重氛圍,以輕喜手法達到緩解效果(comic relief),而此二角由同一人飾演(黃建豪),變換的角色狀態也與此單一的空間形成對比,稍稍跳離整體延續下來的侷限和壓制。

然而,一時緩解並非永久逃脫,不久後再度回到單一的牢房、落寞的角色、日常的行為、壓抑的氣氛,重歸原點,前後反差的張力加劇了現今的孤寂狀態,卻又好似方才所歷經的種種一切皆如夢一場,抑或孰真孰假難以確認。隨著時間和空間軸線彷彿都被虛化,隨著這今夕是何夕、台上的「我」究竟在哪、「我」又是誰等人生叩問,隱隱帶出了存在主義式的悲涼。

全戲以不少無聲的篇幅,幽微地帶出了無聲卻深刻的戲劇張力,只不過當音量從無聲切到有聲,把未說的戲都說滿了,也說多了。死刑犯與友人對話時,質樸而平實,生動而自然,卻在時而充滿道理的深論、時而富饒哲思的獨白中,用字文氣偏重,語言處理略顯僵化,體悟過於直接,完全訴諸口白,甚至趨近劇末,十分突然地將在場一個個觀眾的即時影像緩緩投射於角落,像是以觀眾的自由對映死刑犯的禁錮,亦像是暗指觀眾狀態不過是猶如劇中所言:「每個人都被宣判了死刑,只是無限期緩刑而已。」整體內容思想辯證過程偏向言語化、教義化,而非將之好好入戲(dramatize),加上背景多處出現基調惆悵的音樂旋律,主導氛圍,感動先行,渲染悲傷,使得全戲發展下來不斷遊走於耽溺、說教的危險邊緣。

因此整場下來,全戲的意義大於行動,有聲的說理、動情不若無聲的靜謐來得響亮,前者費心費力未如後者無為而動所顯露的張力來得強烈,甚至有時前者的鑿痕反而破壞了後者的純粹,雖說在這個功利至上、階級分化的世代裡,此劇立足人文關懷的起點與放眼存在主義的視角,仍有其值得深省之處。

《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演出|褶子劇團
時間|2017/01/14 19: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場的所有元素可以幫助與成就敘事,然而回歸到表演,我可能需要一個立場,這立場並非劇本到底支持廢死與否,而是表演者他們如何說話,如何行動,如何讓自己維持在這個情境之中。 (劉純良)
2月
06
2017
每位演員都在盡力詮釋那過於薄弱的劇本時,反倒形成將不合理發揮至最高張力的荒謬感,觀眾想要進入演出創造的世界,卻不得其門而入。(湛茂琳)
1月
20
2017
就文本而言,幾乎可以說是一齣站在「廢死」立場下後設完成的作品。一切的安排、語言似乎都太過合理、太過理性。就算挖掘出感傷,那也僅只能夠做為一曲低迴不去的「後設」悲歌,而激不起更多的真實情緒與討論。(林立雄)
1月
16
2017
受害者家屬,從靠近監牢的長型舞台進出。從靠近監牢的那端進出的受害者家屬,企圖用空間隱涉的「非自願性」,表現出一個自由人,因為親人性命被陌生人奪去後,才被迫與囚犯開始產生連結,而不得不出現在此的矛盾狀態。(羅家玉)
6月
24
2016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