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需要釋放的究竟是誰?《萬花筒》
8月
29
2017
萬花筒(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0次瀏覽
吳思鋒(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我們有不少專為兒童策畫的藝術節,卻很少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目前最具持續力的大抵是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每年策辦的「花樣年華--青少年表演藝術節」,它以高中校際話(戲)劇社為單位,透過年度主題的設定、全國競賽的模式,不同區域的青少年在每一年的戲劇展演,呈現他們觀看生活、社會的方式。將演出精緻化並非「花樣年華」之目的,使青少年藉由戲劇學習團體合作、社會認識與自我表達,才是它的基本態度。

這樣的態度,在從台南的「做十六歲」傳統習俗轉換而來的《萬花筒》身上同樣存在。來自不同校的男生女生,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在舞台上呈現出一齣包容各自生命故事的戲劇。劇場即社群,謝幕時,其中好幾位高中生眼眶泛淚,便說明了這一點。可是《萬花筒》與「花樣年華」還是有不同點,前者是臺南文化中心從2015年就開始邀請影響.新劇場籌畫的「16歲小劇場--少年扮戲計畫」,今年是第三年,甄選五十位大台南地區高中生參與,創作、表演與設計皆由專業人士帶領分配到各組的高中生來進行。因此,這不全然是由青少年創作的戲碼,怎麼從青少年出發,也就有賴高中生與成人劇場工作者之間的文化在排練過程中如何銜接,以及後者所創造的舞台詮釋與前者的生命故事腳本如何相互適應。

結果是,從舞台、音樂到動作,《萬花筒》把表演者們的年紀變得更小了;星、月造型切割的舞台,色彩鮮艷,也許是想製造一個萬花筒的視覺景觀,實際上與文本的關係不大。明快節奏的音樂不時響起,可是這些音樂恐怕連國中生也沒在聽,倒是比較常在親子音樂CD聽到這類曲風。在動作上則是設計過多的姿勢,很可愛很好,但與每一段落符應的少,割離的多,變成過度設計。也就是說,這些林林總總的元素其實把這個本來充滿青少年夢想、煩憂、難過的時空,一律以「美」之名扁平化了,而不是從他們所說的話,真實地轉化為劇場裡的光、場景、姿態與情緒。若是這樣,那萬花筒不過是個失真的幻想世界而已。甚至就這個層次上,《萬花筒》跟去年影響.新劇場在大南門城公園做的《浮島傳奇》表現手法差別不大,只不過後者的定位是親子節目,因此表現手法還不致變成一個「問題」而已。

挪借民間習俗,通過戲劇暫時將青少年從升學環境中抽離,其實是有它的體制外力量,甚至一種嘉年華式的動能。這裡的體制外不見得是要促使青少年對學校產生什麼樣的反叛,而是在升學主義瀰漫的教育時期,創造暫時的釋放空間,穿打出一道自由呼吸的縫隙。但在《萬花筒》,語言或許經由各人的生命、家庭敘說,而打開了我們對現在的青少年,理解的通道;但他們在舞台上的身體卻沒有同步被釋放,反而因為設計過度的「作態」、夢想化的配置,讓人感慨,成人不自覺的壓抑仍然會轉變為一種無形的控制,影響著青少年。那麼,真正需要釋放的究竟是誰呢?

《萬花筒》

演出|影響.新劇場、大台南地區高中生
時間|2017/08/19 19: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