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更多來自莫爾島河的感動《捷克愛樂管弦樂團》
10月
18
2017
捷克愛樂管弦樂團(傳大藝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63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他們來自歐洲的心臟地帶,融合波希米亞的浪漫與美國式的純真,帶來清一色且原汁原味的捷克作曲家最膾炙人口的作品:斯梅塔納的交響詩《我的祖國》中〈莫爾島河〉、〈薩爾卡〉、〈波希米亞的森林與草原〉與德沃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讓這個國慶連假在充滿波希米亞民族情懷中熱烈壓軸。

睽違十年,捷克愛樂管弦樂團(Czech Philharmonic)再次來台。這個創立於十九世紀末葉的團,曾與多位知名的作曲家、指揮家以及獨奏家共同合作,由德沃札克揭開序幕,之後馬勒、普羅科菲夫、斯塔溫斯基等人,皆曾出現在這一百二十二年的輝煌歷史中,並且大量演奏捷克作曲家的作品,這個樂團的知名度早已與「捷克音樂」畫上等號了。所以音樂會的票房開紅盤,眾所矚目的狀況是可想而知的。

此次亞洲巡演,是由捷克著名指揮家阿爾特里赫特(Petr Altrichter)領軍,他曾於1976年贏得貝桑松指揮大賽獲得第二名及特別獎後,就展開活躍的指揮生涯,他與捷克愛樂關係深厚,並且於今年五月在「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指揮這個團演出,頗獲好評。

捷克愛樂的演奏的確是有一定的功力,整場音樂會聽下來氣勢如虹,讓人為之振奮,但如果情感的表現可再講究一些,再多些注重細微的層次感,情緒表達會更深刻。譬如說最耳熟能詳的〈莫爾島河〉,的確帶來了波希米亞濃郁的風味,但只聽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邁之情,卻聽不見「幽咽泉流水下灘」的溫柔含蓄。一開始的長笛二重奏描述莫爾島河的兩條源流,由遠而近,聲部不斷加入,音域持續拓寬,照理說這一段既要綿延不絕且清澈透明,要能呈現細緻的波浪,這才是音樂的鋪陳,再來引出的著名的主題,但似乎情緒張力的表現有些力不從心。

下半場的德沃札克《第九號交響曲》表現大致四平八穩且充滿自信,除了銅管幾次的失誤以及各聲部的線條少了點融合感及表現力。譬如說最著名的第二樂章,雖然譜上是標示「極弱」(ppp),但除了聽到有些支離破碎的樂句外,中間絃樂進來之處卻少了幾分神秘性及綿長性。而第四樂章前九小節的序奏中的漸強,是要進入精神抖擻的進入第一主題的關鍵時刻,但這一段的氣氛掌握有些不足,有些許期待落空的感覺。

或許是力求整場音樂會的曲目具統整性,也或許是基於票房考量,或是主辦單位、贊助單位或演出團體的要求,整場音樂會曲目皆為捷克國民樂派作曲家的作品,雖然這些作品是古典音樂的經典曲目,大多耳熟能詳,但其實存在風險性。就史邁塔納與德沃札克的管絃樂配器來說,看似技巧單純,但稍一不慎在聽覺上就會出現頭重腳輕的狀況,結果只會在樂曲中聽到一堆如萬花筒般的優美旋律,顯得有些雜亂無章、糾結混濁。所以演奏者在很多細節宜更用心雕琢,而且對於一個以演奏捷克作曲家作品聞名的專業樂團而言,更沒有失誤的空間。

或許阿爾特里赫特與捷克愛樂的默契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尤其是他目前並非為該團的常任指揮,又必須要帶領這超過百人的交響樂團,聲音的精緻度本來就不易要求,再加上該團的音樂總監、首席指揮貝洛拉維克(Jiri Belohlavek, 1946-2017)前不久過世,對於整個演出士氣應該也產生了負面影響,這對於演出的品質是有殺傷力的。

但這個團的表現最後仍扳回一城,他們的安可曲演奏德沃札克《斯拉夫舞曲》op72-1 “Odzemek”,感覺上此時他們的聲音才甦醒,才真正展現了他們的實力。或是日後選曲可考慮演出較短小的樂曲,或是類似《斯拉夫舞曲》這樣的套曲,在演奏上比較容易發揮,在聽覺上也易保持新鮮度。

此外,節目冊製作得非常華麗,但筆者並不建議樂曲解說摘錄自《最新名曲解說全集》。畢竟,音樂欣賞的書籍與節目冊樂曲解說的功能性不同,而且有些地方正確性有待商榷。譬如說寫到德沃札克交響曲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長笛與雙簧管及以g小調呈現第二主題,其特徵是第七音下降半音」,既然是以g小調來論述,應該是「第三音」下降半音,而非「第七音」,況且g小調的調性本來第三音就是降B音,不須在此特別強調。所以筆者建議若日後逼不得已還是必須要使用音樂欣賞的書籍的內容,恐怕還是需要有專人校正並且將文字稍做整理,才可讓現場的觀眾在聆賞時讀到言簡意賅、正確完整的資訊,這才是節目冊真正的存在性。

現場演出的當下,容易產生一些無法預期的變數,稍一不慎,有時會稀釋掉「台下十年功」的成果,尤其是處在該團常任指揮的「空窗期」。但仍可感受到來自莫爾島河流域的音樂家們的專業演奏水準,也喜見這場音樂會吸引了很多音樂愛好者前來欣賞,民間企業推動藝術活動的熱誠及用心更是美事一樁。筆者更期盼這個跨越一世紀的管弦樂團,延續兩百年前「曼漢樂派」【1】的優良傳統,能帶給我們更精緻的波希米亞風情。

註釋

1、Manheim School,18世紀時位於現今德國南部的曼漢宮廷樂隊,由一群技術精湛的音樂家所組成,為交響樂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些音樂家很多來自於捷克,如約翰•斯塔米茨(Johann Stamitz, 1717-1757)及卡爾•斯塔米茨(Karl Philipp Stamitz,1745-1801)父子等等,皆對此樂派有卓越的貢獻。

《捷克愛樂管弦樂團》

演出|阿爾特里赫特&捷克愛樂管弦樂團
時間|2017/10/10 19:30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本文論及的演出中,白濟豪和《無言書》都呈現強烈的儀式性格,而黃葻和金亀伊織更注重在肌理的質感和身體線條的雕塑。相對的,Junkyard Shaman與曾薇熹的音樂之於作品,皆扮演著啟動儀式、調度乩身的腳色。而林子寧和李紀辰則是在具體的描繪對象底下,依附著黃葻的身體敘事開展。
9月
08
2025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