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藝堆疊,難以成章《無間賦格》
6月
15
2012
無間賦格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99次瀏覽
陳偉基

每次觀賞學校的學生作品,難免會遇上學生演員太年青而閱歷太淺,及學生被困於「學校作業」的層次兩大問題。無疑,這是放諸四海也解決不了的狀況,說實在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反向來說學生總能以其年輕的率真的活力彌補缺乏生活經驗的不足。如此,編導學生校內作品時,編劇及導演往往會用不同的場面調度、舞台效果,及引導學生以表演技巧掩飾他們沒法以內化的情感演繹角色的問題。然而,縱然《無間賦格》利用了時空穿插的故事,大量科學用語;繁多的舞台效果,舞台成兩層,上天下地多個機關;幻變燈光甚至出動UV光效,就像要用盡所有顏色;服裝精緻得在衣布上透現多重紋理,乃至頭像、歷史。然而,幾個部門所做出來的效果是過於豐富,互相對沖以至失焦。在如此七彩繽紛的舞台之上,演員那份活潑的能量被淹沒,沒有方向的迷失於無間之地。

可能劇本是演員以編作方式結集多個國民黨敗走台灣的歷史片段,最後由導演修改,欲使雜亂成章。故事以男孩遇上天降女孩為主線,但女孩原來是「中央醫學科技研究院」的實驗體,在其腦波中可取得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時期的訊息。以致,一場存在於兩個平行時空的故事穿插發生。問題來了,我們所知這些所謂的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時期的訊息,戰敗出走、戰爭裡殺人、同伴變成敵人,這些歷史何需國家機關科學研究?他們聘一位歷史教授就可以勝任了。從故事的根本上,瘋狂科學家發了瘋的,耗費資源心力要研究的,竟然是上一代的歷史創傷,邏輯上已不成立。男孩最後終於走進女孩的思緒,卻進入了稱為「意識之海」的地方,當中有一群怨靈,他們不知道自己來自何方,只知從前受盡痛苦而已,以致他們要帶出的是人內心惡的存在,及揮之不去的悲傷。然而這樣把人性內在之惡擴至無限大,那又何必一定要點出二二八及白色恐怖?說穿了也可以描述台灣多次大地震等也無妨。那麼,最後結局以宏觀視野完全地推倒前半段不合邏輯的情節,其實要表達什麼?

劇本最嚴重的問題是,演出不時加插一些經典劇作的對白,例如男孩會說一句︰「在4.48的這時刻……」,或許上下文理可通,但莎拉‧肯恩(Sarah Kane)《4.48精神異常》的句子加在其中,其象徵意義何在?又如劇終時女孩醒不過來,科學家及其他人圍著她,以卡瑞‧邱琪兒(Caryl Churchill)《七個猶太小孩》那「告訴他」句式不斷對女孩說話,最後更要說︰「告訴她,我們愛她……」。或許導演以為這種「告訴他」句式滿詩意,然而對了解原著的觀眾來說,是突兀,甚至反感。《七個猶太小孩》的句式並非單純為了詩化美學而設,當中深具一份民族承傳的思想壓抑,乃至種族矛盾。《無間賦格》內容完全與《七個猶太小孩》無關,縱然同樣談及歷史及世代,但討論的方向不同,而且演出亦沒有說明兩者之間在思想上的關係。《七個猶太小孩》的句子沒法為演出在思考深度上有所提升,觀眾也不會因為知道(甚至不知道)其出處有更多反思,以致最後只餘借英倫大師句式來修飾詞藻的效果。

這種三不五時加插國外劇本句子的情況,和《無間賦格》劇名的內涵一脈相連。記得宣傳時一直強調劇名「無間」出自佛家之地獄,「賦格」乃指不同聲部之類,但如果結尾之惡是如此普世,又和佛家有何關係呢?「無間」之義何在?當然,我們可以無限聯想其關連性,但回想一下,演出有否給予觀眾哲學性的入口,佛性的出口?情況就如撰寫論文時加入名人名句,或許創作時想到萬般涵意,也以為可令文章看起來更具份量,無奈出來的效果並非如此,到頭來只是堆砌無味。

再加上,舞台燈光音樂服裝各自精彩,單獨觀賞反倒有特色,無奈卻搶去演員焦點,無助演員表演之餘,失焦的 出現互減對方美感的問題。其中例如舞台幾個出口開關費時,既無機動力也難以理解其需要性,其中很多次如演員於台左完結,卻為了要遷就機關而偏要於台右入後台,浪費時間之餘,也只令觀眾覺得這些機關只是製作隊在炫耀舞台多變技術,但其窒礙觀賞的感覺令人嗟嘆不已。

另一方面,或許演出始終是演員各自創作,最後由導演總領,故此可看出其調度不大流利,節與節之間承接無力。以演出中的舞蹈為例,一眾幽靈以舞蹈演繹翻船苦難,誠然這是整體演出最有張力的一場,各演員使出青春的本錢,灑盡汗水,跳出痛苦與掙扎,然而舞蹈超過十分鐘了,仍只停留在一個狀態,沒有昇華出其他情緒。之後一段,怨靈在意識之海再跳上十分鐘左右的舞蹈,也是一個狀態收結。即使我很欣賞這些舞蹈,但會問,舞蹈對整體演出作用何在?它們往往總結了上一段的情緒,但過長的舞步,除了令觀眾看出演員多賣力之外,既沒有提昇情感及思想的層次,也沒有為推展情節,更別說要為下一段開啟出路。

最終,我們可以看到《無間賦格》以其繁雜而加插多句經典的劇本、五光十色的舞台效果、突出演員多少活力的調度,向觀眾展示的僅是學院戲劇資源如何豐沛,每個部門均發揮了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但當結集起來時,卻是技藝展現而已。我們可以看看演出節目單的編排便明白,當中有著大量導演的個人感受,設計師簡歷,及演員感言、介紹,然而絲毫沒有關於演出資訊,包括角色表、分場、故事簡介、故事所要帶出的思想、訊息。或可以說這些東西已融於導演及演員的感想之中吧,但既然稱為演出節目單,竟然沒有正經介紹節目內容,如此一來,《無間賦格》重點是介紹一眾導演、設計師、演員、藝術學校的技術,至於演出,反是其次吧。

《無間賦格》

演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時間|2012/06/03 14:30
地點|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