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遺音七子戲《陳三五娘》
5月
09
2018
陳三五娘(台灣戲曲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5次瀏覽
鄭希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研究生)

七子戲為現存閩南語系中最古老的劇種,被認為是承襲自宋元南戲之遺音,可說是戲曲界的活化石。而七子戲亦稱小梨園戲,為南管戲劇種之一,舉手投足皆要求精緻、細膩,目前臺灣唯一保存及演出南管戲的團體,為位於臺中的合和藝苑,是2010年獲行政院文化部授證為「人間國寶—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南管戲曲類之林吳素霞藝師所創辦。

演出當天舞台擺設簡單,一桌一椅,覆以繡帔,筆者環顧四周,觀眾年齡層甚廣,涵括老、中、青三代,席上觀眾幾乎滿座,出席十分踴躍,散場後亦有許多戲迷爭相排隊與團隊合照,可謂盛況空前。

後場共有鑼拍、南鼓、琵琶、三弦、玉噯、品仔、大廣弦七件樂器,開場為《睇燈》,以元宵節為背景。小生陳三首先出場,手勢、腳步頗為講究,展現其風流倜儻的氣度。主角念白時,多以鑼拍,特別是南鼓伴奏,南鼓亦稱足鼓,演奏者將一腳放在鼓上,隨演員身段而移動足部並敲擊之,頗具特色;而眾角色演唱時,樂器齊奏,後場人員負責烘托及營造戲曲氣氛,與演員配搭,默契極佳。

隨後丑角林大上場,腳步逗趣,表情及唱詞誇張、猥瑣,與小生表現大異其趣,頗能炒熱現場氣氛。而女主角五娘及婢女益春、女丑角李姐出場時,三人手勢、科步皆不同,五娘矜持內斂,益春青春洋溢,李姐為男生反串,外放且粗魯,引人發噱,尤其打鞦韆橋段,引起觀眾一陣訕笑,好不熱鬧。

五娘唱功細膩、科步精緻,表情到位,頗得素霞老師真傳。導演注重場上美感,並隨劇情變換三人排列順序,極富巧思。三人唱腔頗和諧,身段與唱功兼備,十分難得。舞台設計亦有巧思,換幕時花燈落下,藉由念白,呈現不同的花燈主題,使人身歷其境,如隨主角一同遊賞花燈,而丑角不時插科打渾,適時陪襯主角,增加戲劇可看性,頗具民間色彩。

下半場為《留傘》,其中奪傘一幕,充滿戲劇張力。素霞老師在本折戲中飾演婢女益春,不僅唱腔咬字講究,動作更是細緻靈活,一舉手、一投足皆是戲,無怪乎博得滿堂彩!陳三與益春,兩人以「傘」為中介,巧妙藉由細微的動作,顯現兩人心理狀態,蘊含情味,而後場樂師亦隨著劇情,在激動處,加快節奏,烘托情緒,其團隊傳習技藝之用心,令人動容!

素霞老師不愧為國寶,陳三與五娘對話時,老師在旁做戲,動作靈活輕盈,姿態頗具韻律,恰似攪動一池春水,掀起陣陣漣漪,成為撩撥男女主角情弦之催化劑,看老師時不時擺動身軀,撥弄頭髮,時不時與五娘輕咬耳朵,千嬌百媚,使人忍不住深受吸引,目不轉睛地端詳其細緻的動作及走位,老師結合「懸絲傀儡」身段:走路時垂手走,三步進、三步退,三步到台前;疊腳走時,腳跟著地,手勢亦有定規,每一個動作皆十分講究,但相較之下,徒弟們就沒有老師那般的靈動,程度仍有落差,筆者深怕如此精湛的技藝精髓將失傳,不禁為之心急!

戲劇最後,益春成功留下陳三,也讓觀眾感受團隊,將七子戲留在北臺灣的祝福。期望七子戲如此精彩、珍貴的遠古遺音及臺灣碩果僅存的活化石技藝,能如薪火般,代代相傳。

《陳三五娘》

演出|合和藝苑
時間|2018/04/21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
兩人初見在彩傘人群迎城隍,而江海的反擊/重生在假扮鬼魅還魂向白少威討報;戲裡以民俗儀式意象接地,戲外特邀霞海城隍廟主神城隍老爺及城隍夫人賞戲,戲裡戲外兩者巧妙呼應下,與大稻埕形成更強烈的地景連結。
4月
04
2024
反觀《借名》,抒情由內心情境的顯影表現,確實凸顯劇中人物行動的心理狀態,但密集情節讓這些設計難以察覺,更偏向填補場景過渡的接合劑。在唸白方面,使用大量四句聯提示角色身分背景資訊,末字押韻加強文字的聲調起伏自成音樂感。
4月
02
2024
這也更仰賴演員的表演與角色建構。三位主要演員王婕菱、陳昭婷與于浩威恰好表現出了三種表演方案——王婕菱可見戲曲表演的痕跡,又更靈活地挪用了自己的肢體與聲音特質,幾個耍帥的動作與神情可見她對人物的刻畫。陳昭婷是最趨近於歌仔戲的,特別是尾音、指尖這些細節都可以看到她相對拿捏在戲曲的表演系統裡。于浩威則明顯沒有戲曲身體,演唱方法趨近流行歌曲,也符合「國外返鄉青年」的人物設定。演員表演的細節,不只是劇場調度上給予了空間,更因他們的表演強化了空間的畫面感。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