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這部作品,能感受到編導陳威宇內心創意發想與對作品細膩度的詮釋,兼具教育性,讓孩童了解國樂器的發展與演奏方式,劇情帶給大家認識氣候的變遷與正向的能量更營造出很多對不同藝術融合的想像空間。(陳姵霖)
10月
28
2019
當演員脫下戲服、換回日常裝扮,並逐一說出自己在生活上、對社會上選擇結果的擔心時,反而讓方舟真正的降落。我覺得,不該說是他們的真誠打動了人,而是相對於設定文本與角色,在戲劇完結之後,伴著背景傳來著“Why Nobody Flights",才真實看到了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的掙扎、努力、困境與溫暖。(黃馨儀)
7月
05
2019
為何要跨界?為何要引進多媒體?為何要用新的形式實驗?是為了讓多元迸發出更多可能嗎?會不會反而顯得侷促、貧乏?「為什麼」之後在思考「如何做」,更是傳統劇場在思考過去、現在與未來不得不迴避的問題。(程皖瑄)
4月
08
2019
當今台灣人民對於國族認同的混亂,不下於從前;在人民的福祉與政治理想之間,是一道敏感纖細的練習題。以這個角度出發,櫻子的故事是個原型,在這個時代更有深意。(杜秀娟)
3月
18
2019
凡此種種,重新解讀《四郎》,興味陡升。它傍著老本,另出新局,依稀彷彿,卻如新生。創作群的「心眼」著墨於當代人的想法、反應,琢磨對應彼時人物情境,王可作為「現代楊四郎」,非常具說服力。(紀慧玲)
1月
03
2019
其中大眾對聶小倩故事最為熟悉,功在1987年香港徐克《倩女幽魂》電影,但在《聊齋志異‧聶小倩》中的故事原型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蒲松齡的寫作自然有其背景與視角,但文本的改編,更可顯現當代意識與區域景況。(陳伊婷)
1月
03
2019
物件劇場令人著迷的即是當人與物的邊界開始模糊、消融與跨越,以之召喚出物件的靈魂,化人為物、化生為死。物件不該只是「人」的替代品,而是人與物、主體與客體的關係與權力展演。(黃馨儀)
7月
30
2018
素霞老師結合「懸絲傀儡」身段:走路時垂手走,三步進、三步退,三步到台前;疊腳走時,腳跟著地,手勢亦有定規,每一個動作皆十分講究,但相較之下,徒弟們就沒有老師那般的靈動。(鄭希文)
5月
09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