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舞蹈敘述的文字力量《濃霧中的大花苗文》
11月
17
2018
濃霧中的大花苗文(水影舞集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4次瀏覽
陳奕涵(臺灣藝術大學舞蹈所研究生)

水影舞集舞於西元2001年成立,在創團第四年時,便以新秀之姿獲得肯定,成為文化部扶植團隊及新北市傑出演藝團隊,演出作品不勝枚舉,且受邀至國內外演出,迄今已九度獲得國際藝術邀請節,每每獲得極佳好評與讚賞。

藝術總監譚惠貞曾經應邀在2007漢字文化節編了一齣和漢字相關的小品《文字山水》;接著在2012年創作《女書》,關於女性在被壓抑、被要求的時空背景下,居然創作出新的文字、一種專屬於女性的文字,娟秀的字跡底下,蘊含著強大智慧的力量;2016年的《繁花》,則是與臺灣當代女詩人在譚惠貞心中引起的激盪,她因此想要了解臺灣當代客家女性,也希望閱讀更多與臺灣相關的文本資料,故進入交大客家學院就讀,藉以探索更多新知,因此邂逅了跟人類學相關的「大花苗文」講座。中國貴州石門坎大花苗族相傳是蚩尤的後代,經歷幾千年的顛沛流離,直到英國柏格理傳教士出現,創造了屬於他們的文字,這不過是一個世紀前的發明,但對大花苗族來說,短短五十年間,文字產生了主動的力量,改變他們對「人」的概念,提升尊嚴,改變從附近少數民族唾棄、恥笑和奴役的命運,從尚未進化的「生苗」提升至文明的階段,像是開啟一道光,觸動整個族群站穩腳跟,找到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意義,這就是此次創作《濃霧中的大花苗文》可說是譚惠貞一路以來的累積。

《濃霧中的大花苗文》共約九十分鐘,分成上下半場,一開場的男舞者扮演著傳教士柏格理從海的那一邊而來,頭帶著帽子,時而露臉時而遮蔽,燈光設計利用光區將舞台切割成一道狹隘的空間,令人感受到神祕與孤獨感。男舞者的肢體動作與每一口呼吸的吐納,是具有堅韌且延續的氣息,一步步既沉穩也似沉重的步伐,透漏著探尋路途中的些許不安,爾後出現的一名女舞者共譜一小段雙人舞,則是他的妻子艾瑪,一起踏入這個蠻荒之地;上半場的段落著重於描述傳教士如何敲開大花苗人的心房,並且凝聚大花苗人的信念,幫助且引導眾人找尋到文字蹤跡。舞者自由且流暢的動作,在舞台中游移穿梭,似乎用身體將無限的舞台切割成有框架的區塊,一點一滴將大花苗族的地域建立起來,最後由一開始的那位男舞者將聖經打開,象徵從蠻荒進入文明新時代。

下半場舞者則以截然不同的服裝出現。原來,服裝上鮮艷的圖騰源自大花苗族世代相傳的傳統服裝花紋,有點類似臺灣的原住民服裝,用很多幾何圖形勾勒出圖騰。下半場的舞風也轉為輕快愉悅,每一位舞者以腳部動作居多,上半身順著腳部動作搖擺,變化多端的舞步像是慶典,很是熱鬧。而此次的道具,例如大型的書本,兩端拉開中間又像樂器手風琴一樣無盡延伸,舞者也運用有延展力的特性,有時彈出、有時收起,有時隨著肢體讓它自由跟隨、擺盪,舞蹈到此段落,描述著因為文字的開啟而蓬勃發展,也是眾人穿著最漂亮、最開心的時刻,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未料傳教士伯格理圖突然驟逝,他的妻子也決定返回英國,再加上正逢地震與文化大革命,一夕之間,好不容易建構起的文明,又如骨牌般崩落、四散。有形的一切消失,又回到往昔的文盲時期,而舞者們在倒塌的書牆旁托起沉重的臉龐,期待著下次照亮,唯一所剩的文字。

整場演出後,七位舞者流暢的身體運用,帶領著我們走入短短的百年盛衰,作品滲透出的力量,在心中沉澱後,昇華成詩詞質地般的美,更如史詩,這首詩朔源於大花苗族歷史的記憶跨越,形塑了唯一留下的文字之中那一股古老的力量,化作《濃霧中的大花苗文》,使觀者也透視到文字裡邊遺留下的璀璨。

編舞者譚惠貞認為,舞蹈本身就是跨越語言去詮釋、去創造,用感知去體驗,這也是譚惠貞跟觀眾、人群溝通最主要的媒介。讓作品背後的情感,凌駕於肢體技巧之前;作品也並非須要鉅細靡遺地細說,而是萃取有意義的片段。在作品中,筆者看見舞者用肢體去表現情感,讓表演更打入內心,亦感受到大花苗族本身原始的個性,以及後來文字在身體裡造出的能量,也看見這能量如何強大起信念,並將深刻的感受烙印在筆者心中。

《濃霧中的大花苗文》

演出|水影舞集
時間|2018/10/27 19: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原民主體性與現代性的鬥爭局勢中,始終戰鬥著要守住的,並且為了守住反而導向毀滅的,究竟會是什麼?
11月
20
2025
當《最後的隧道》借助另類的時間和空間來搭建一個想像的世界時,這樣揉合神話/末日的敘事方式,正也悄然轉動一種鬼魅時間(spectral time),不只掙脫了殖民主義的現代性機制,更通過非人(non-human)的鬼魅現身重返過去歷史造成的斷裂
11月
20
2025
整場演出令人深刻之處並非歷史檔案中的馬利亞為何,而在曼奇展現出一個舞蹈被檔案所固定,再被文化市場要求的過程,在解放坐姿舞即興性的過程中,那個原被忽視的裂縫重新浮現:我們可以如何保存舞蹈,而不讓舞蹈失去活性?
11月
17
2025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