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傳承與心聲共響的交織《城市戀歌進行曲》
8月
14
2019
城市戀歌進行曲-嘉義高中版(阮劇團提供/攝影大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81次瀏覽
楊智翔(高雄大學專任助理)

這是一場極其動人的熱鬧成年禮,演出從數字開始,開演前,阮劇團創辦人汪兆謙上台向觀眾交代今日幾層重要的意義:今年劇團十六歲了,自己十六歲時正是在同一場地觀賞紙風車的演出,而受到戲劇啟蒙,今日受紙風車鄉村卡車藝術工程邀請回到自己的母校嘉義高中演出,這是《城市戀歌進行曲》(以下簡稱《城市戀歌》)第十八場演出,是阮劇團創團以來第四百四十三場演出,也是2019年劇團在嘉義「唯一」一場大型公演,更是《城市戀歌》大改版後首次亮相【1】。種種製作層面的意涵,皆透漏出本場演出對於深耕嘉義地方、極力發展台語展演的「阮劇團」而言,是團史中極其重要的一筆演出紀錄。

演出取材自臺南新化地區民間傳說「十八嬈」,相傳地方有一隻蜘蛛精蟠踞,會定期吐絲結網大鬧百姓,約在每年農曆年後,地方婦女常有不持家務、放蕩、行為怪異等中邪的狀況,許多人直指是蜘蛛精在作亂,媽祖因而指示在農曆正月十八日,青壯年人需持火把繞境祈福以降蜘蛛晦氣【2】。《城市戀歌》就在鑼鼓喧鬧的廟會活動中展開,呈現一段石堆、石濤兩兄弟與鄰居清秋之間的三角關係,同時將時間軸拉長,以清秋、昭華及耀輝三代之間截然不同的感情觀點,將臺灣數十年來的酸甜心聲於舞台上共響,呈現民間傳說的嶄新風貌。除了人類角色之外,舞台上最吸引目光者,非屬蜘蛛精不可,各個角色明白她是蜘蛛精,同時卻可與之產生對話,而蜘蛛精每每出現,又常扮演說書人的角色,會向觀眾傳遞情節走向,抑或補充角色無以言說的心底心聲,功能性非常強烈。此劇翻轉了傳說裡牠邪惡、汙穢的印象,舞台上金光閃閃、風華美艷,扮演該角色的吳盈萱,將其妖怪的本質轉化,呈現內蘊深厚、思緒細緻的「先知」的一面。她身段柔美又猖狂、言詞婉轉又時而犀利,大人小孩都非常喜歡,尤其小孩並未因其「妖怪」的質地而驚恐哭喊,反倒是觀演期間愛上其略為幽默逗趣、笑聲響徹,像極厝邊鄰居「阿姨大媽」的溫厚形象。蜘蛛精在劇中不斷複誦像是咒語一般的忠告「若是生死拆分開,相逢著佇月圓時」,將「傳說」神秘的魅力拉回現場、推進情節,可以見得蜘蛛精在劇中已幻化為「自由戀愛」的具體表現,警醒世人別被過往觀念禁錮,左右世間男女脫離「中邪」的蜚語,將「選擇」還給這片土地。

此劇的情節中,出現「模範母親」匾額被拆,清秋慘遭洗門風的橋段,藉此反罵清秋有夠「模範」,教導出來的女兒昭華竟然敢退婚、愛上別的男人,不潔身自愛,事實上昭華僅是勇於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擇其所愛,放下街坊鄰居兒時替她約定好的婚約而已。筆者觀察,「表揚母親」的情節設計在近年許多臺灣的作品中亦曾出現過:如創作社劇團《少年金釵男孟母》中瑞娘獨自辛勤扶養承先長大成人,因而受校頒發「模範母親」,原因與《城市戀歌》類似;又如臺北市立國樂團《我的媽媽欠栽培》,改編自楊富閔原著小說,看似沒有學識的媽媽,竟能聯合地方婦女力量創生地方動力,因而被表揚。依此路徑,可略見「模範母親」似乎是臺灣集體記憶當中,對於「媽媽」而言相當崇高的身分認同,可同時也顯現在不同時代裡,對於「模範」定義的出入與變動,怎樣的媽媽才是模範?怎樣的愛情才是正確?女性在此獎項的互動之中,是否又受到任何不平等的對待正在被複製?《城市戀歌》觸發此面向的探索,值得後續進一步深入分析討論。

《城市戀歌》直指,雖「運命」運行不變,不過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改變」隨時可以發生,重要的是要傾聽自己的心聲。此劇改版後,融入臺灣街頭抗議的歷史場景,「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大布條,給予耀輝表現追求民主自由的舞台;之後他返鄉,決定用攝影專長帶動地方發展的情節,似乎埋藏阮劇團團員返鄉經營地方藝文發展的心聲,此時舞台不僅是三代愛情觀交織共議的平台,更成為台上台下共同鳴響對家鄉未來關照的廣播電台。持續放送思慕的歌聲,裡頭一曲《心內有一个聲》唱著「天地遮大/你來拄著我/世界遮闊/我有你作伴」,從演前演員教唱、開場,到第一代的石堆與清秋合唱,一路唱到戲末三代加台下觀眾全場齊唱,可見得「傳承」不僅有戲裡石堆送給清秋而代代相傳昭華、耀輝的米缸。更深刻的是,紙風車擴散藝術能量,促使嘉義在地「阮劇團」回歸出發的所在,共慶成團十六年,能繼續傳遞藝術香火給在地居民與小孩,這股熱情溢出舞台,瀰漫全場。從觀眾跨世代攜手前來觀賞、熱烈討論故事與自身關聯的跡象看來,這種「啟動對話」的運動,猶如劇中石濤不願面對真相而逃離家鄉的映照,是具體的、真實的、滾動的改變,誰說返鄉不能尋找到幸福的未來?足跡遍布臺北、臺中、高雄等大城市,甚至將臺語劇帶往英國、羅馬尼亞等地,回到故鄉帶著大家唱著自己寫的臺語歌,阮劇團就在故鄉嘉義做到了。

演出空間位在高中禮堂裡,左右牆上斗大的兩行寫著「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阮劇團傾心以地方文化特質,實踐深具臺灣南方特色的戲劇創作,聲量如何藉由「可以帶著走」、巡迴四處的《城市戀歌》,走向更在地或更國際的全球視野?這股「正氣」十六年來已在許多觀眾的心裡播下返鄉的種子,甚至有的已成小樹逐漸茁壯,期待在南方看見一整片阮的綠蔭,共同在樹下與民眾譜寫臺灣劇場史的一頁,齊唱城市戀歌。

註釋

1、部分資訊參考當日演出節目單。

2、民俗故事介紹參考來源,台灣宗教文化資產:

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3

《城市戀歌進行曲》

演出|阮劇團
時間|2019/07/21  19:00
地點|嘉義高中樹人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相同角色不斷變化演員和演員性別的情況下,比起性別的差異,更清楚展現出來的是,演員個人特質與表演專長上的差異。因此,這場具有慶典性質的性別展演,逐漸走向了更寬闊的性別特質展演。(楊禮榕)
7月
10
2019
融入新化本土元素,以十八嬈蜘蛛精一角貫穿全劇,成為了勇於追求愛情的女人的象徵。劇中的「蜘蛛精」、「洗門風」等情節都揭露男性沙文對女性的荼毒,也部分重現了早期社會的愛情,須在某種框架中才能存活的悲哀。(吳彥陞)
5月
02
2017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