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外戲」的觀賞角度《雲州大儒俠之決戰時刻》
10月
13
2012
雲州大儒俠之決戰時刻(黃俊雄布袋戲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62次瀏覽
米君儒

相信台灣大概沒有人沒聽過史艷文、藏鏡人和哈嘜兩齒,黃俊雄子團《雲州大儒俠決戰時刻》近日在華山生活藝術節登場。故事從史艷文和藏鏡人準備決一死戰開始,劇情發展非常簡單,兩者間一直以來的恩怨情仇也都透過口白清楚交待,讓觀眾很快進入劇情。

演出設有簡單的主舞台和左右兩個小的副台,燈光的架設也很基本。現場搭出的觀眾席與舞臺同寬,三排之後就是俯瞰,所以在演出開始前,導演黃立綱出場告知因劇場演出的關係,有三分之二的觀眾會看到操偶師,而且因為無法像電視般可以剪接和後製,會出現許多NG片段,請大家盡量專注在戲偶身上,忽視別的地方。但這一段「告白」,其實也透露了布袋戲要進入劇場是有不少困難的。

首先以觀眾視線來說,因電視的畫面是被限在一個小框框裡,由導播決定觀眾要看到什麼,但一旦進入劇場就沒有這麼美滿了,觀眾的視線可以瀏覽舞台上的任何一處;加上戲偶本身動作有限,一段時間後,只有頭手擺動的戲偶很難讓觀者完全專注在其身上,觀者自然容易搜尋其他吸引視線的部分,譬如操偶師、進進出出的小道具,還有製造特效的工作人員……。

整齣戲雖有不同角色,但聲音、動作重複性都很高,將近兩個小時無休息的演出讓視覺和聽覺都漸漸疲乏,雖劇中穿插了女歌者扮成與戲偶相同造型的現場演唱(不確定原意是否想要製造戲偶走出小舞台的延伸效果)暫時中斷了眼光的四處游移,但第二次相同手法以及戲中人物的進出與幾個大場面的調度仍未見新意,顯得單薄。

確實,布袋戲要進入劇場,在完整呈現上有許多需要克服的困難,尤其這個場地的環境與設備皆不理想,距離也顯尷尬。不過話說回來,布袋戲本來就是在大家眼前現場開放演出的,雖然劇場的環境與規模與外台不同,觀眾也因為付費購票、固定座位與進出限制等因素,劇團必須讓整場演出達到一定的標準,但如果我們不單只侷限在「看偶演出」這樣的嚴格標準來看待這個演出,這種有一點原始、有一點穿幫趣味,用很簡單的效果製造出陽春特效的演出形式其實也相當有趣。如果我們把整個演出進行所必需發生的人、事、物都當做演出的一部分,那布袋戲在劇場裡所呈現的,就不單只是戲的內容、劇情,反而是這個演出的整體過程。

既然這個場地避不掉穿幫的人和物,何不大方地安排,如此,或許可以將觀賞的視覺瑕疵融合成一場台上台下、人與偶共同的連結。

兩個小時演出裡,我並沒有跟著劇情進入史豔文的世界,沒有為生死邊緣的史艷文擔心;沒有被藏鏡人的無奈身世牽引,更沒有因最後「待續」的無結局期待下一集。甚至中途有因為過量的聲光和視線問題而感疲累。但當我試著用一種「戲外戲」的角度來觀賞《雲州大儒俠-決戰時刻》,對於非戲迷的我來說,真的就產生了一種有趣的新觀戲體驗。

《雲州大儒俠之決戰時刻》

演出|黃俊雄布袋戲子團
時間|2012/10/06 14: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烏梅酒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為了操作這組槓桿,被犧牲的不只是傳統的功夫基底與日新又新,對基進變革的嚮往也隨之被遺忘,只剩下個人主義的小革命。於是,越是解構英雄的生產機制,毫不弔詭地,其界定的所謂「革命」就越是形似而神非。
9月
16
2025
《嘉慶君夢遊臺灣》確實觸碰到有趣的問題意識:為什麼臺灣人一再重演皇帝遊臺的故事?電視的重播如何塑造我們的文化記憶?但在具體舞台表現上,卻陷入形式上的重複與單調。當跨界的結果是壓抑了歌仔戲的能量、模糊了劇場的敘事力,那麼夢工場所期待的「讓戲曲被看見」就未必能真正實現。
9月
16
2025
儘管演員們馬不停蹄宛如極限運動般忙碌演繹,就已經累到全身濕透,但身為觀眾還是忍不住期待,是否能看見這個故事主軸更深層的驚喜?
9月
16
2025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