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興有理,隨興欠理《B.Box兄妹串戲Ⅱ──那一年,我們都挨打》
11月
23
2012
兄妹串戲二(當代傳奇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7次瀏覽
吳岳霖

這次,錢宇珊與李彥龍串的是什麼?打的又是什麼?我們可以從《兄妹串戲Ⅱ》看到許多巧思,但卻也再再暴露了不少顯而易見的問題。即興還是隨性?或許是此作所夾帶著的雙面刄。

不管打什麼或串什麼,「戲」是最可以解答的。《兄妹串戲Ⅱ》延續了前作的巧思,也就是串起了多部的傳統戲曲,而這次玩得更大,也更具備一貫化的構思,串起多部以「打」作為主軸的戲碼,有〈打槓子〉、〈打城隍〉、〈武松打虎〉、〈鳳陽花鼓歌〉、〈打漁殺家〉、〈打灶王〉等。於是,兩位演員運用了生活化的語言以及動作,仿造了孩子在家無聊的打鬧,在這些看似無關的戲碼間,加入了童話故事的大野狼等橋段,以及逾越傳統規範的誇張服飾,營造出一種「戲中有戲」而「生活就是戲」的氛圍。

因此,這是一齣「即興」十足的劇作,強烈地倚仗著兩位演員的功力,除了表演還有主持,加以帶動台下觀眾的氣氛。而,當代傳奇劇場製作這部作品的用心或許就在於此,也就是如何吸引觀眾(特別是沒習慣看傳統戲曲的人)走進戲院,觀賞這些傳統戲曲的折子,所以必須依靠許多非傳統的元素以添加笑料,包含B.Box、誇張服飾、玩偶、兒童式的背景、灑糖果等。於是,這部劇作或許更強調了親子和樂,甚至是寓教於樂。最顯而易見之處,在李彥龍換裝的同時,錢宇珊就示範如何綁蹺,甚至還回答台下觀眾的問題,這不只是化解掉銜接上的空隙,更巧妙地置入教學。

只是,在較常觀看傳統戲曲或是劇場表演的人們眼裡,卻常常必須替兩位演員捏把冷汗。《兄妹串戲Ⅱ》在快速的節拍進行之下,完全不保留任何的空拍。緊密相連之下,或許挑戰了演員的功力,卻也不斷地聽到他們所無法負荷的喘息。在缺乏了戲曲本有的留白之下,喘的或許不只有演員,還有觀眾。特別是整部戲僅有兩位演員,在說學逗唱的同時,到底如何兼顧戲曲本身的表演藝術呢?這樣的表演,看似強調了其所串的「戲曲」,卻在以「定目劇」為號召的連續展演,及緊鑼密鼓的演出壓力下,顯得破綻百出。可惜的是,我們到底要怎麼看待這些不成熟的唱腔以及身段呢?傳統戲曲裡當然有其「即興性」,只是這種「即興性」是積壘在演員的反覆練習之下,而《兄妹串戲Ⅱ》就顯得急就章。據悉,我所觀賞的場次所演出的〈打漁殺家〉亦是臨時添入的。因此,「即興」無不可,但過度地「隨性」會否消減掉這部劇作的可觀性呢?兩位由「傳統戲曲」出身的演員,是否能在這樣的表演得以滋潤他們的功力,還是消磨呢?

此外,過多的外加的華麗,成為無空拍的表演之下,更無奈地塞入整個畫面的營造,包含類似野台或是花車的俗艷燈光、大量的玩偶等。劇名用以號召的B.Box卻也只存在於少數的橋段,無法貫穿整部劇作,僅成為一種噱頭。整部劇作收尾在誇張的玩具式灶廚,如同禮物般的打開了錢宇珊的外著,一切彷彿失控,連蘊含的教育意味都顯得弔詭。

在觀賞《兄妹串戲Ⅱ》的當下,或許我們可以一以貫之當代傳奇劇場的信念,也就是如何讓戲曲在新的舞台接觸新的觀眾。這種吳興國當初以戲曲演譯莎士比亞的「革命性」,也不斷出現在《兄妹串戲Ⅱ》的台詞裡,以「超越吳興國」作為另一種更「反」的「反骨」。只是,當我們回到劇作本身的好與壞時,更誠實面對到的是直觀而來的感覺,而非這層被多重解讀之後的意義。也就是,可以明白吳興國在《兄妹串戲Ⅱ》所灌注的用心,只是怎麼將其更深刻的表達,而不是用這種調笑卻又搔不到癢處的方式,才是必須誠懇面對的問題所在。

《B.Box兄妹串戲Ⅱ──那一年,我們都挨打》

演出|當代傳奇劇場
時間|2012/10/27 19:30
地點|台北市中正紀念堂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意識形態與思想主題當道的劇場環境中(若無以上兩者,何以獲取公部門補助?),《別叫我成功》所帶來的(純粹的)娛樂效果尤為難得、可貴。在此語境下,該作品不可不謂成功。
11月
11
2025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