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鳳凰二喬》在2020年曾由中國吉林省戲曲劇院京劇團重演,而當代傳奇劇場的《鳳凰臺》則出自於民國八十年陸光國劇隊演出的《鳳凰臺》,該本係由戰後來臺的張大夏修復,經三十年後當代傳奇劇場再進行編改而重現舞臺。
6月
29
2023
或許換個角度可視為一個反諷的例子,獻給所有女性的這齣劇,西王母其備受壓抑的身影,幾近無選擇退路的境地,是否能引起女性反思自己的所求所想,做出真正本於自己內心的選擇。
6月
28
2023
當代傳奇劇場以跨文化改編走出鮮明的特色,如今當代戲曲跨文化改編的作品屢見不鮮,《女神·西王母》看見了劇團力圖求新求變的決心,但同時也暴露了缺乏專業編劇與旦角戲的雙重問題。
3月
18
2023
在那一刻,樂展超越了自身的意義,成為紀錄新象歷史的盛大展演。以自己苦心經營的音樂資源,讓自己的作品以最美好的樣貌呈現,許博允的創作身影與藝術推廣的形象從此密不可分。(顏采騰)
3月
22
2022
邵悅  
在原著小說中,昆蟲特有的五感確實改變了葛里戈看待周遭事物的方式,《蛻變》則進一步從人蟲之變看向莊子的物我之辯,格局視野全然打開,可見變蟲未必是壞事,而做人之負重前行是何其艱辛?(邵悅)
12月
03
2021
創作者的態度,其實很明顯:「期望拓展傳統戲曲敘事文本的範疇,把展現的時空延伸至未來的世界」(節目單〈永生花之誕〉),也就是在為戲曲的未來尋找出路的前提下,思考人類未來的題目,會是一個不錯的題材選擇。這樣的創作前提,沒有對錯,但,就演出成果來看,卻決定了演出文本的現實感,和主題探討的深度。(陳正熙)
10月
14
2021
蔡博丞從獨立創作者邁向B. Dance的品牌經營後,自我挖掘的《浮花》、北歐神話的《Hugin/Munin》乃至於西方童話的《愛麗絲》,大觀園裡的藤蔓與花都生成了什麼模樣,這一切似乎都值得沿著他的群眾脈絡去進行觀察。(簡麟懿)
9月
02
2021
是什麼樣的集體政治無意識,讓我們甘願一再迷信「國際大師」,一次又一次引發爭議,然後一次又一次繼續熱衷投入跨文化國際共製?這些作品從生產到流通的過程,是否牽涉了文化不對等的問題?又是否產生了有意義的跨文化新美學?其製作與展演機制,牽涉什麼樣的在地與全球權力關係?又是否服務國際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的強勢邏輯?(許仁豪)
4月
22
2021
當代性很常簡化為種種想像跨界拼組京劇與莎劇、京劇與希臘悲劇,或是種種可以無限再生的排列組合,這類的認識與想像實質機制仍是以身份認同主導下文化政治的種種運作。《樓蘭女》對於當代性的選擇,至少在決定三十年後仍實具劇場性效力的音樂表現上,可以看到當時的嘗試顯然不僅僅只是簡單地滿足兩種文化的嫁接,而在不和諧音樂中延伸京劇演員的聲音與身體,當代傳奇劇場沒有打算坐以待斃,也不想息事寧人,就像美蒂雅一樣。(汪俊彥)
2月
09
2021
隨著時間遞嬗,《李爾在此》從崛起到封箱,飾演李爾王的吳興國也從一個「我」成長到另一個「我」,從一路上蛻變到年華老去,如同劇中的李爾王一般,看透了人生百態,體會了生命起落。演員與角色皆卸下風華、褪去世俗,看似一切消亡,終將歸無,但此刻,才是真正自由的開始,才是人進入了一個毫無定義且充滿各種可能性的新起點。這正是悲劇滌淨過後的重生力量。(吳政翰)
10月
15
2020
更延伸,是否能夠讀解為戲曲史上,新舊進退間的三岔路口?當此世代之交,戲曲工作者與觀眾的傳承、養成問題,「吳興國」、「當代傳奇劇場」或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作為一個觀眾,看過這回的《李爾在此》,除了期待吳興國「浪漫封箱」的系列演出外;實也對另一個「當代傳奇劇場」的誕生,滿懷想像與期盼。(蘇嘉駿)
10月
15
2020
對於佔地面積三公頃之大的億載金城而言,表演與空間的配置關係,包括表演文本內在意涵與此「台灣第一座西式砲臺」如何對話,對任何表演團隊可說都是難度不低的挑戰。
10月
25
2019
在編寫與比喻使用仍有拓展空間的情況下,全劇立意與企圖仍已經清楚地表達出來。唱腔、身段等京劇元素不僅為當代社會穿透特定議題的真空地域,也將現代情境難以描繪的心理波動,化幽微為外顯,以具創新與挑戰的視野提供具體清晰的寫意空間。(張敦智)
6月
06
2019
整體而言,《英雄武松》的舞臺美學、概念思考大抵從搖滾京劇《水滸108》三部曲而來,包含華麗誇張的衣服、五彩繽紛的臉譜、熟悉的開場主題曲;除此之外,亦融入傳統的演出片段,並加入搖滾、嘻哈等元素,在鑼鼓點外,演員必須適應不同節奏的唱、唸、作、表,都為觀眾們提供了一種當代戲曲的可能樣貌。(林立雄)
5月
03
2019
最後以剖面呈現計程車身,真實地看到癱坐車廂內的父親,由外而內從遠至深,觀眾已被推入,深切地感受到父親疲憊滄桑的人生。重複的話題帶著不同的深度,引著觀眾捲入主角對父親的理解與關懷,其實相當迷人。(羅文秀)
12月
11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