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面對自己,成為超人《新人類計劃:預告會後─直播版》
4月
21
2020
新人類計劃:預告會後-直播版(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林軒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3次瀏覽
汪俊彥(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新人類計劃」是以發起行動者周瑞祥為核心,結合導演陳煜典與視覺王磑,為期至少三年的創作計劃,去年臺北藝術節時於臺北中山堂光復廳推出《新人類計劃:預告會》(後稱《預告會》),今年則原計劃四月於水源劇場推出《新人類計劃:預告會後》(後稱《預告會後》),後因疫情改為線上直播,在四月十一日14:00、16:00、20:00、22:00推出四場不同主題之《新人類計劃:預告會後─直播版》(後稱《直播版》),並在22:00場結束後(規劃好)臨時宣布彩蛋場於23:00演出。其中14:00《技》、16:00《體術》、20:00《雷門》、22:00《查克拉》個別邀請了「人事行政」Lydia、「演員」楊迦恩、「刺青師兼戲劇系學生」張智凱與「音樂設計」周莉婷參與演出。《預告會》時,即完整提出了包含了「唯物之眼、唯心之眼、苦行僧、技、查克拉、體術、自然力和雷門」等八項表演內容/能力;在《直播版》裡,則更詳盡製成圖表,以各三項為一組分成三組,並由「艸〇」總合一切。

那洋洋灑灑羅列的九項術語,其語言密碼已足夠挑起觀眾想要分析解碼的本性,同時又彷彿以某種密教的儀式召喚參與。2019年《預告會》周瑞祥以透徹的思緒、沈穩的反應及清晰的口條與節制的肢體,單人獨控全場地帶領觀眾進入每一項能力行程,單就觀看其個人表演運籌帷幄來說,已經是相當大的享受。但觀眾如何進入或建立整場表演的認同關係,我認為更是構築在演出中各項能力段落章法錯落有致,透過縝密的形式設計,打造「新人類=表演者=參與者」的連結;其中最直接的呈現即是《查克拉》一段,當所有觀眾手牽手形成一場電力迴路時的一瞬。我也覺得整場演出其實像極了一場角色人物情節極好的佳構劇,雖然表演的形式迥異,但精心透過佈建形成表演文本的世界無異。

《直播版》以三位創作者現身說法,透過回顧、講解、分享、對話的方式,近似談話性節目的手法,將2019年《預告會》的創作又當成了文本,再次建立迴路;特別場時加碼運用影像,把觀眾帶進演出整體佈建之中,同時既誠懇地揭露又大膽地挑戰「新人類計劃」的視域。那究竟新人類是什麼?

概念上而言,周瑞祥是以對上述八種能力的重新召喚,期待達成「成為新人類」的目標;或者說就創作核心而言,應該就是迎/贏回「艸〇」。在《直播版》中,技、體術、雷門與查克拉,分別處理了紙牌飛鏢、騰空踩踏、記憶撲克牌與操作電流。《預告會》時,周瑞祥展示與回應其個人對於各種能力訓練的成果,《直播版》則拉出參與者、觀眾或是現身說法者,幾位事先已經聯繫好的來賓在直播中呈現他們一週來對於種種身體御物的技能成果:無論透過屏幕觀賞直播的觀眾相不相信,Lydia、楊迦恩、張智凱與周莉婷都展示了相當令人驚艷而吸睛的一面。換句話說,新人類的打造是可能的。弔詭的是,這些召喚成為新人類的能力,其實都是人類蘊藏的能力。在文藝復興之後,現代概念下的「人類」逐漸出現,這一個越來越充滿自信、在啟蒙之後更致力於除魅、去神的工程,並且全面駕馭自然、開發物質與更新技術的人,與此同時也是逐漸失去身體鍛鍊,區分物我的時候。簡單地說,當現代人類形成之時,原本不必然從人類二分而獨立的物/機器,透過科技的出現,人分派物/機器處理技術與工具,並由新出現的現代人類駕馭。也因此現代意義下的「人」與「超人」其實是同步出現的,後者彰顯了現代人「造神」的慾望。也應該是約莫同時,區分了「魔法」與「魔術」,前者是必然除之的前現代餘孽,後者則是橫空出世的現代人駕馭物與世界的再現。延續這種現代認知的人類,近年隨著人工智慧、人工記憶等再度強化這種分類,也同時弱化人含藏於現代之前的能力。

《直播版》周瑞祥一邊解釋各項能力的宗師源流,其實也可以說是同時耙梳現代人類透過魔術成為「超人」的控制慾望;更進一步或許也可以說,演出中四位訓練有成的參與者與受試者,本身即是這個控制慾望,也是現代人類對其「超人」一面的展示。這樣來看,四位受試者在受試結束,接受周瑞祥最後訪問時,面對鏡頭展現某種無以名狀的強大穿透力與出神狀態,以及周瑞祥瞬間眼珠一轉變出的藍眼珠與紅眼珠;這種種對我來說,再次精準地疊加了周瑞祥與他們的雙重身份:「表演者=參與者」,進而號令出何謂「新人類」了——「新人類」既想恢復現代之前蘊含於人的能力,卻又繼承成了現代以後成為「超人」的慾望。幾世紀以來實際上早已將世界弄得慘不忍睹的現代人類,卻從未正式承認自己其實就是神;而今「新人類計劃」則不再迴避地揭露出現代人類作為唯一真神的範式。這一正視現代文明狀態的勇氣,誠懇到令人動容、也大膽到令人驚恐;這批臺灣的創作者,其視域彷彿宣告了「新人類」無異於「現代西方」的本體,但也預示了臺灣與其創作者(還有作為參與者的觀眾)唯有挑戰進入現代文明的癥結處與問題點,才能真正認識自己。

《直播版》(而不只是《預告會後》)以面對臨時變動而又不妥協的態度,嚴守核心創作觀點,卻又交換戲法了劇場與直播,幾乎創造了另一個自賴聲川七小時不中斷《如夢之夢》後的劇場經典。《直播版》以整天超過九個小時的延續與等待、延續再等待,與特別場不知該不該繼續等待的延續,再次拓寬了劇場表演的範疇,一再挑逗而又具體地回應了觀眾(無法)掌握與控制的造神慾望。我一直在想,一個已經推出了兩場演出的「計劃」,卻仍然是「預告會」及「其後」,什麼時候才有「正式」發表?或是,在那劇名延續與等待的曖昧之中,新人類計劃其實早已經悄悄降臨了。

《新人類計劃:預告會後─直播版》

演出|周瑞祥、陳煜典、王磑
時間|2020/04/11 14:00、16:00、20:00、22:00、23:00
地點|新人類計劃粉絲頁/線上直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場演出是去年《新人類計劃:預告會》的「回應」,針對當時看過首部曲的觀眾提問,創作者選擇其中幾項問題,給予概念的延伸,而因應直播形式,創作團隊也重新調整演出結構,分段、分主題,透過四加一場來呈現。⋯⋯我不知道沒看過去年演出的觀眾,會如何看待《新人類-直播版》?(程皖瑄)
4月
15
2020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
結合飲食、玩樂等體驗的沉浸式演出,大概在COVID-19疫情於台灣爆發前達高峰(2019年、2020年),隨後因疫情各種限制而接近覆滅。不過,隨著疫情趨緩、限制鬆綁,這類沉浸式演出有死灰復燃的跡象。《一村喜事》在這波趨勢裡,有效結合眷村美食與環境、辦桌習俗與氣氛,在新開放的空軍三重一村裡頭,與其說是演出,不如說是真的辦了場喜事。
12月
20
2023
本文聚焦有別於當代藝術中「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延時性展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或「計畫型創作(project art)」涉及現場展演等等呈現形式,而是具有特定時間長度且約定俗成下觀眾需全程參與、並不鼓勵觀眾自由進出的劇場作品為主要討論對象。
12月
18
2023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夏至藝術節自2016年開辦迄今,已成雲嘉嘉新四個文化中心的指標性藝文活動。瀏覽節目單,雲林縣是現代與傳統兼具、嘉義市專走音樂會、嘉義縣主攻兒少劇作、新營聚焦傳統表藝。四館相互拉抬,推廣文化行旅,致力落實跨域目標。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共有八場節目開鑼登臺,我有幸觀看後五場,聊述演出觀察。
10月
02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這些感官刺激,比如裸體,或是光滑的手掌、膝蓋、小腿與絨毛地毯之間,皮膚與皮膚之間摩擦的聲音。我們需要對裸體──過去總是用來指涉自由的人的意象──的詮釋保持距離,才有辦法真正看見作品。
9月
2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