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有熱情,依舊舞蹈─第三屆非關舞蹈藝術節《心動時刻》
4月
29
2013
非關舞蹈藝術節(8213肢體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3次瀏覽

演出:8213 肢體舞蹈劇場

時間:2013/04/27 14: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文  謝東寧(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一個節目中有六段獨舞、共演出六個場次,這樣的演出活動是否可以將之稱為「藝術節」?不過,我們可以暫時先將這個問題放到一邊,因為日前由8213 肢體舞蹈劇場主辦,在牯嶺街小劇場演出的第三屆非關舞蹈藝術節《心動時刻》,還有更需要討論的議題,藝術節策展人所提出的「非關舞蹈」Not Dance,到底是什麼?

話說文學藝術的不斷革命論,早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總是有後來者針對前人作品的形式觀念,進行溫和的懷疑,或者激進的推翻;這一方面是時空位置的轉變,舊形式無法負荷新事實,另方面則是西方思辯的傳統,經過質疑、思考與行動,讓新作品產生的新結果,能夠更接近我們生存的真實面貌。舞蹈何嘗不是?翻開舞蹈史上所記載的重要編舞家,哪一個不是對前朝的舞蹈觀念技法或內容,因有所質疑、不滿而開創出新的天空。那麼,回到非關舞蹈藝術節Not Dance,這個藝術節到底要Not(非關)什麼樣的Dance(舞蹈)呢?

上半場有四個作品,首先登場是楊琇如的《迷霧》,舞者在黑色舞台上的一方白色地板,在幽暗的燈光氛圍中,運用大量地板動作,並利用左舞台的窗門,當成心靈開闔的象徵,她打開這扇大門,取出一件衣裳,穿上它並與之共舞,然後又將衣裳脫下與之產生情感的聯繫,最後舞者走向開著縫隙並透出光亮的窗,朝向「外面」那廣闊未知的世界望去來做結束。

第二支獨舞是朱星朗的《萱憂》,舞者以女裝出場,經由簡單話語與背景的粵語對話錄音,表現一位老奶奶對於戰爭逃難時的記憶與遺忘,她並不斷質問「我是誰」?接著舞者褪去旗袍與首飾,以男性大片露出的身體,來回應老奶奶的記憶,在此性別界線恍惚,一如那遙遠不堪的過去,腦袋想遺忘的,身體卻記起來了,奶奶不想回憶的,孫子(或兒子?)卻找到了,筆者認為到此,這支作品是整個演出最接近Not Dance概念,將身體議題成為舞蹈非動作的可能性,但很可惜,最後編舞者還是回到舞蹈作為結束。

兆欣的《驚夢》以現代都會男兒身打扮,唱演了一段牡丹亭的《驚夢》,這個以少女懷春的情慾,挑撥性別、古今、形式界線的表演,卻未做進一步發展。來自香港編舞家王廷琳的《心‧動》,在舞台上宣揚舞蹈與愛,帶領觀眾跟著舞動,邀請觀眾上台共舞,並且自己也跳了幾段,最後宣布自己即將在香港舉行的婚禮,邀請觀眾參加,也將另一位新郎也請上舞台。

下半場來自義大利舞者Mauro Sacchi的《home, coming》,凌亂地發展了幾段與物件相關的舞,球鞋、紅蕃茄、麵包、刀子與桌子,雖然語焉不詳但舞蹈動作卻是全場最自然不刻意的。詹天甄的《超惱人3—聲體色影CHAN》,將剛剛中場休息在外面發糖果,拿到特殊糖果的觀眾(被拍照)請了上台,他們被繫上理髮白布袍任意坐在台上,舞者以這群人為布景起舞,天上還掉下彩色小球,以及將自己身體塗抹顏料後,與舞台上的觀眾身體接觸共舞,稍微有點行動藝術的味道。

於是以上的六個作品,幾乎都沒有Not Dance,不敢挑戰原有的舞蹈形式,並相當程度都依賴著它(《驚夢》亦依賴著原有形式),所以進行了三屆的「非關舞蹈」Not Dance,光憑滿腔熱情,但至今找不出精神、缺乏論述,名詞淪為裝飾,內容毫無頭緒,策展人也只能在節目單上,以「多元、豐富、又有內涵」這種空洞的話語曚混。最後,還是要勉勵辛勤的非關舞蹈創作團隊,問自己到底是不是真心想要Not Dance,確定的話就真的要試著完全放下,因為不「破」又怎能「立」呢?

《心動時刻》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六支作品各自觸及了情愛、離散、記憶、藝術傳統、情慾、心靈,或政治等不同的心動環結,或完整,或隱晦不清,但透過表演者自身的感性共享,都具有渲染觀看或「to be loved/affected」的能量。(李時雍)
5月
06
2013
整體來說,此次呈現的六個作品皆能切合主題「心動時刻」且情感真誠不造作。六個作品各具形式,打破戲劇與舞蹈、觀者與表演者之間的囿限,體現演出團隊欲求「跨界創作」的理念。(林卓儀)
5月
01
2013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