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團隊的自身反涉《大家都想做音樂劇!》2.0劇場版
8月
28
2020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2.0(唱歌集音樂劇場提供/攝影Kito Li)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59次瀏覽
黃婷容(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學生)

深耕高雄已十一年的「唱歌集音樂劇場」,新編去年於駁二藝術特區BANANA音樂館演繹作品,推出《大家都想做音樂劇!》2.0劇場版。演出將劇場空間設定為節目錄影現場,內容主要講述主持人OD(曾志遠飾)邀請經手無數觀眾爆場的金牌製作人君姐(詹喆君飾),與跨國海歸新銳作曲家Brian(蔡恩霖飾),相競於節目中探討音樂劇發人深省的四大議題──「內容主題、歌曲原創性、是否要用字幕機、歌曲說白比例」。過程中你來我往、唇槍舌戰,同時加入觀眾即時投票環節,企圖從中了解觀眾喜好。

以音樂劇中的刻板印象與迷思做為整場主軸,議題性雖強烈,卻不免透出些許諷刺意味,同時也限縮觀眾對於音樂劇的想像。貫穿全場的投票環節,筆者原期待台上演員會融合投票結果做出綜合性演出,最終卻只於節目後半快速公布作結,有些重重拿起、輕輕放下。

以製作面而言,舞台方面,觀眾進場後,首先映入眼簾的舞台布幕以金色流蘇為背景,斗大的「大家SHOW」看板佇立台中,主舞台左右兩旁為節目預備區。進場樂播放著節奏性強烈的現代流行音樂歌曲,工作人員則化身為節目錄製現場人員,台上台下,忙進忙出,且不時聽到技術人員的呼喊「crew 記得把 intercom戴起來準備了哦!」將現場營造成攝影棚的氛圍相當細膩用心。而在表演方面,三位演員收放自如的演技,搭配音樂多樣結合,節奏及表現均相當亮點。三位演員不時走入觀眾席中與之互動,成功拉近觀演距離,並且精準抓住眾人目光。

以創作面來看,音樂劇擅長利用音樂及舞蹈的方式表達人物情感、故事推演和戲劇性衝突,表現主義式的音樂劇情感表達,是一般寫實主義戲劇中很難呈現的手法,可一體兩面的缺點在於,敘事性低往往會成為音樂劇的軟肋。但在《大家都想做音樂劇!》2.0劇場版中,編導直接替故事植入議題性十分強烈的主幹:「觀眾喜愛什麼形式的音樂劇?」在此議題的發展脈絡下合理化主題性,不至於使全劇落於不知所云的河清海晏歌舞大喜劇。

劇中以君姐和Brian作為議題兩兩對立的象徵。穿著大紅色洋裝、意氣風發的君姐是一位經營過無數場票房爆滿的金牌製作人,她主張一場藝文展演的成功與否,將以「票房是否完售」作為判斷依歸;反之,海歸的年輕自信新銳作曲家Brian則提出「藝術不應該淪為商業品」,票房雖能是參考標準,但戲劇內容的觀點、品質與審美,才更應該是製作方需要仔細琢磨的細節。從兩大本質上的觀點差異出發,承接音樂劇創作時,常碰到的四大議題,如劇情內容應該要回看宏大偉壯的歷史觀抑或是小情小愛的多元議題;音樂作曲該是串聯耳熟能詳的名師大作抑或是注重詞曲原創性;「詞曲咬合」的爭議,則立基於是否該使用字幕機,並透過現場示範,演繹同一個詞句因旋律音韻的不同,所可能造成的歧異等等。經過一番爭論後,結尾段編導不改浪漫色調,以兩人對於音樂劇的啟蒙,均源於幾年前在紐約搬演的一場演出作為收束,企圖表達雙方對於藝術表達的觀點立場雖不同,但喜愛音樂劇的初心金石可鑒、並無差異。開頭與結尾皆出現的〈大家都想做好音樂劇〉一曲相互呼應,象徵這是一場最終將回歸本心的尋根之旅。

此種觀點無疑是音樂劇製作團隊的自身反涉。戲劇形式在日新月異的改變下多元並立,作品中衡量藝術性與商業性的爭辯更是亙古難題,此劇以開放現場觀眾投票,表達喜愛的手法則成為劇團一份天然的問卷調查。可「開放觀眾投票」對於當下整場戲劇發展抑或對於劇團製作的未來走向,並沒有太深刻的描繪,「觀眾投票」霎時成為一種宣傳噱頭與形式化的戲劇手段,觀眾跟隨著戲劇步調投完票、簡短地公布結果後便全劇終,促使結局處顯得有些頭重腳輕。此外,專鎖定以音樂劇創作中常碰到的四大議題為主要脈絡,戲劇張力雖大,卻也有侷限觀眾對於音樂劇想像的風險。此次改版演出,雖套入節目錄製現場的情節背景設定,可惜各項主題仍漂浮在同一個平面上,並沒有使其底下的共通性,交雜碰撞出另一層次的火花。

綜合以上,《大家都想做音樂劇!》2.0劇場版仍可謂一齣相當完整、輕鬆的音樂劇小品,製作層面相當同心。筆者認為,此作品的反身性非常強烈,全劇透露著一股熱血與驕傲,利用歌唱的形式道出一群真正熱愛音樂劇的人,於追愛的過程中所磕碰的難關,若能更加關注敘事安排及編導手法的合理性,唱歌集音樂劇場作品的未來發展,將指日可待。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

演出|唱歌集音樂劇場
時間|2020/08/15 14:30
地點|高雄市立圖書總館B1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大家SHOW」錄影現場,一出手票就賣光光的藝術總監李宇君和新銳作曲家Brian兩方激論,以音樂劇在觀賞或製作時常見的問題提出各自見解,同時進行現場觀眾投票。我們觀看、我們參與,觀眾彷彿一同經歷了音樂劇產出的提案會議。⋯⋯這一篇想談的是關於四個問題背後的共同價值。(孫玉軒)
4月
19
2021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