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本土劇場崛起?《Taipei Shorts 2020》
10月
26
2020
Teddy(Taipei Shorts提供/攝影Alicia Haddad)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6次瀏覽

陳安捷(策展人/藝術書寫者)


由五齣短劇所組成的《Taipei Shorts 2020》是同名英語喜劇團Taipei Shorts自2019年成立以來第三場製作。在外語本土劇場仍屬極小眾的整體脈絡下,我認為針對這樣的劇團與其生產進行書寫是更必要的。Taipei Shorts成立的意圖再單純不過:提供以英語為母語的在臺劇場專業人士與愛好者一個發揮的空間,同時歡迎臺灣年輕劇場工作者的加入。然而,我並不傾向將它的存在與出現單純解讀為在臺外籍人士同溫層的自我建構,這篇文章視 Taipei Shorts 為外語本土劇場的一種可能。擴大來思考,任何由外籍移(新住)民所組成的外語本土劇場,都將會是對臺灣表演藝術圈在這個所謂多元文化主義的社會價值中持續發展所提出的挑戰。

Living in the Tube II(Taipei Shorts提供/攝影Alicia Haddad)

作為開場,陳惟元編導的中文短劇《Living In The Tube II》以稀鬆平常的態度,再現臺灣時事與社會氛圍。觀眾透過Jane(紀彣潔飾)與Mia(臧晏樂飾)姊妹倆同租的居室,一窺直播產業在2018年總統大選中的(被)操作,以及隨之而來的無形社會亂象。兩人在行銷公司仲介Sylvia(Lizzy Mew飾)的慫恿下為不同政黨進行網路直播宣傳的工作。演出不到十分鐘便觸碰了至少三種複雜的主題;女性直播主的身體政治、選戰經濟、族群對立,而我也仰頸期待接下來到底會如何進入到某種思考空間或是觀看軸線。隨著演員不段重複的動作以及劇情在選戰主題上單一的詮釋,我聽見觀眾們回應姊妹倆相互嘲諷而偶發的奚落笑聲——一種在談論臺灣政治時常聽見或是發出的輕蔑笑聲,以及藍綠政治從競選看板、電視台、政論節目等被搬到舞台上後仍然不斷反芻的形象。這齣戲並未野心勃勃地對任何主題做出問題化或批判性的渲染,僅是直接地再現臺灣政治醜態,如茶餘飯後鄰居們無奈兼自嘲地話家常。貫穿全場的無力感一度讓我感到不耐,然而,我最終體悟到整部戲作為一則誠實的描述即是《Living In The Tube II》不僅作為劇名,更是一種命題的嘗試。

由演員兼劇作家Barry Hall編導的《Nuclear Family》是此劇第一次在臺灣演出。George(D C Rapier飾)及Martha(卜莎娜飾)這對離異多年的夫妻,向一位神秘訪客道出分手後兩則與獨生子緊密相關,卻截然不同的人生自白。兩位演員分別佔據舞台的兩端,構成了一幅對稱和諧的視覺畫面。然而,隨著劇情的展開,George與Martha的個別敘事,逐漸在觀眾的意識中形成一種歪斜的線。舞台上所呈現的畫面對稱性,被「針對那位獨生子卻大相逕庭的兩則描述」摧毀。這位令父親引以為傲卻是母親畢生噩夢的獨生子,最後竟成了美國總統候選人,他的真實身分留給觀眾想像。Rapier及卜莎娜兩位資深演員幾乎沒有任何動作,僅透過口頭敘事、聲音及面部表情形塑了兩極的劇情與舞台之外的非對稱觀看空間。這齣極簡的黑色喜劇優雅地撕碎了某種被菁英社會所讚揚的家庭肖像(family portrait)。

Return of the Hero(Taipei Shorts提供/攝影Alicia Haddad)

以笑聲收束前述兩齣黑色喜劇的沉重,Joshua Wallace編導的《Teddy》是一部將語言、肢體及空間揉捏得恰到好處的倫理喜劇。開場以女主Jessica (Lana Arslanova飾)及「男客戶」Theodore(Darius Montague飾)引人遐想的對話營造出足以讓觀眾懷疑這對男女關係的氛圍。下一秒,男主角Jerry (范立言飾)帶著一隻泰迪熊提早回家,欲言又止且愧疚地面對妻子。這兩幕緊湊的劇情疊加,精準地將觀眾推入隱涉婚姻危機的預設立場中。隨著劇情的超展開,觀眾才逐漸了解這三個角色之間的關係——真相竟與婚姻危機無關,而是鶼鰈之間互相扶持的一種都市幻想。演員們的對白、肢體動作及舞台空間與畫面的調度都與那隻泰迪熊無法分割。Jessica、Jerry及Theodore之間從岌岌可危到歡樂一家親的倫理關係,即是編劇Joshua Wallace透過這隻熊在舞台上的物理位置,及其與每個角色之間的精神涵義,所構築出來的一面張力網。

Teddy(Taipei Shorts提供/攝影Alicia Haddad)


Coffee for Muriel(Taipei Shorts提供/攝影Alicia Haddad)


延續著對家庭倫理的探討,由Stephen Douglas Wright編寫,Taipei Shorts製作人 John Brownlie執導的《Coffee for Muriel》圍繞在老人長照議題。Muriel (Michelle Hsu飾)及姊姊Lauretta(柯玉蓮飾)之間的對白與肢體互動,都像是往這個社會傷口裡挖似地,用力地牽引出老人照護議題在國家制度不全之下,對家庭成員所造成的各種創傷。在華人社會中被高舉的價值——孝順,在本劇中體現在Muriel無法盡情追求生活與學業,以及Lauretta放棄事業的人生。複雜到幾近扭曲的手足之情,在將近三十分鐘的演出,被柯玉蓮與 Michelle Hsu的兩具身軀以近乎是一種慢動作、特寫式的誇張扭扯,具體地詮釋了;時而親密的手足嬉鬧隨著與母親有關的談話變得激烈,而「母親」這個從未現身的腳色總是在談話間、桌椅間、求職選擇間。看到最後,我已分不清兩人之間的肢體交纏到底是姐妹間的玩笑還是落在彼此肉身上的宣洩。

由印度裔電影導演夏雪莉(Shashwati Talukdar)編導的《The Return of The Hero》系列短劇是一則對歷史建構與身分認同的提問。作為在大寫歷史的體制中召喚小寫歷史的具體行動,整部戲透過主角Boze(卜莎娜飾)的意外遭遇,重複地渲染歷史作為問題而非結論的樣貌。以印度二戰榮民英雄 Subhash Chandra Bose為腳色範本,已是耄耋之年的Boze 在和尚(郭曉霖飾)的陪同之下,從西藏回到印度尋找自己的過去。在機上,同行的和尚認為Boze的不安感僅是虛幻的想法,不斷地口頭確保他的歸來將受到母國的熱烈歡迎,隨後Boze 做了與母親(樊小蕓飾)有關的童年異夢,下飛機後再次受到邊境警察透過廣播,針對其身分所表現的強烈質疑與監視,甚至面臨羈押。對白的節奏由緩慢漸趨激烈表現出歷史隨著記憶的湧現、跳針,最終瓦解而失真。《The Return of The Hero》在Boze與和尚不斷與邊境警察象徵監視與權力的聲音進行爭辯的混亂場面下,戛然而止。

Return of the Hero(Taipei Shorts提供/攝影Alicia Haddad)


整體上來說,這次《Taipei Shorts 2020》的五個短劇共同形塑了一尺度豐富、表情多樣的表演場域。它們不僅呈現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劇場專業者在處理當代議題的態度與美學,《The Return of The Hero》更透過抽象的提問與生動的演出,將乏人問津的東南亞歷史片段,在理解英語的觀眾面前問題化。然而,在臺灣的當代脈絡中,Taipei Shorts使用英語(一個仍屬殖民者/優勢者的語言)之目的,仍須不斷地透過此劇團的運作以及關注之主題範圍等來進行自明。此劇團成立的出發點與存在均有其美意,我期待它能夠逐步向更寬廣的臺灣社會邁進。

《Taipei Shorts 2020》

演出|Taipei Shorts
時間|2020/09/13 19:00
地點|輔仁大學理圖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