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一場身分認同風波的《極西之地有個費特兒》
11月
30
2021
極西之地有個費特兒(國光劇團提供/攝影陳伯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1次瀏覽
林嘉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這是一場追尋自我、探究身分的歷程,無論是對於《費特兒》、京劇,抑或是觀眾來說。

在極速「全球化」的當代,「跨國」、「跨文化」,乃至於「跨域」成為藝術論述(甚或是日常生活)中,無法閃避的課題。然而,跨界融合這檔事,並非僅是當代產物。以京劇來說,於十九世紀便吸取徽劇、漢劇等劇種素材,時至二十世紀後期的台灣,更有國樂團與文武場合作、引入導演一職、聘請專業劇場工作者設計舞台等作法。從人種觀點來看,除了美國民族大融爐的說法之外,在台灣,尚有分子人類學家林媽利教授於2010年《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以血型、基因的科學證據揭開臺灣各族群身世之謎》中所提出的「近85%的台灣人帶有原住民的血緣」一說。多元素材與血脈的融合,早在幾世紀前便已發生,全球化效應不過是加速如此進程,促動人類重新檢視過往對於「單一」與「純粹」的堅持,增強對於「多元」與「共融」的渴望。

然而,若離開純粹血統的思維,遠離領域疆界的明確性,我們又該如何定義自身?2021年《極西之地有個費特兒》的創作,從戲劇文本、服裝舞台設計、身段舞蹈、聲腔音樂的使用等面向,都展現出國光團隊在全球化與藝術科技日益交合的環境間,對於京劇本質及與多元媒材互動間的身分定位課題進行思考。

此劇以西方古典文學題材《費特兒》作為出發點,將時空背景易位為東方上古時代,以闡述王后與繼子間的情慾糾葛。然而,劇間安插《極西之地有個費特兒》一書的出現與東方王后當下正經歷對庶子的愛戀,卻彼此互證——此番於過往有違倫常的男女之情,是跨東西跨地域,在地球眾多角落間都可能發生的全球化愛戀課題。呼應這跨東西的脈絡,舞台佈景設計緊扣著京劇「一桌二椅」的核心概念,在開場一景中將之巧妙地變形為「以西方宮廷王之椅,東方木板長凳,與一茶几」相組而成的一桌二椅型態,使東西融合卻又不失本質精神的作法表現地徹底流暢。服裝設計與舞台動作亦是將各方元素整合到味。以侍女扮相來說,誇張的「泡芙」袖與該角的丑角角色有著東西交扣的展現,而肢體動作則顯現出以傳統身段為主軸,並細緻地與當代舞蹈有相融編排。

此次的音樂編排,有入樂的新編聲腔,亦有如電影配樂般的電子聲響,雖說各片段都有令人驚奇的瞬間,但拼盤式的結構卻與本劇其他表現層面的流暢元素整合顯得不相一致。偶戲的使用也有其俏皮可愛的效果,操偶師裝扮上的那層面紗更是細膩地展現偶劇的部分傳統。然而就整體來說,偶劇元素的匯入似乎不具有深刻的說服力,而使得此元素的存在顯得有些突兀。跨域的完美交融建構於本質的反思。在去蕪存菁後,使本質以抽象的概念存在,並在東西與新舊的形式符號與結構間,重組具體的形式,如此而得流暢融合。

最後,《極西之地有個費特兒》帶領京劇觀眾重新思考:在如此的新創作品中,自身在「預期」與「驚奇」間所能接受的比例為何?在這番一氣呵成的戲劇形式中,那傳統觀看習慣即時回應的掌聲與呼喊「好!」,此時又該置於何處?跟著《極西之地有個費特兒》,台上台下的人們與各式劇種與樂種皆踏上一場自我探尋的旅程。

《極西之地有個費特兒》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21/11/13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來說,此劇在拼接不同種類藝術的界線時,找到了很不錯的包裝形式,使所跨之界在文本中有了深化的意義,相互碰撞終成一片瀲灩漣漪。(葉霑)
11月
23
2021
但是正因為這種將夢中情境帶入現實中的強行解讀(就是一切來自腦補),讓現代觀眾(譬如我)有種看到恐怖情人的驚悚感,而無法對於女主角費特兒的癡情苦戀感到同情,只有頭皮發麻的感覺。(吳依屏)
11月
19
2021
原本的一體兩面,可以通過觀眾看到同一個演員的視覺呈現,直觀而快速的將兩個角色所抱持的觀點,結合到王后一人身上,更能表現出她的掙扎。當兩者被拆分後,尤其是侍女完全採用了丑角的表演方式,反而產生了兩個角色的背離,完全將王后人生中政治的、母族的一面抽離出來,將王后拍死在了情慾的框架中。這樣的王后表現出了極其扁平化的人物性格——可以說,王后完全沉溺在自己的性幻想中。(王逸如)
11月
19
2021
然而,如開頭所述,本劇要說一個簡單的故事,因而本劇在情欲母題、性別書寫上是否缺少可辯證的空間?反而更著重於其雙重性的表現形式。當然,我也很欣賞劇作家減去多餘頭緒,並未將故事蔓生至氏族消解或終得報償云云,尤其喜愛那意味深長的結尾。(謝雲陞)
11月
19
2021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
兩人初見在彩傘人群迎城隍,而江海的反擊/重生在假扮鬼魅還魂向白少威討報;戲裡以民俗儀式意象接地,戲外特邀霞海城隍廟主神城隍老爺及城隍夫人賞戲,戲裡戲外兩者巧妙呼應下,與大稻埕形成更強烈的地景連結。
4月
04
2024
反觀《借名》,抒情由內心情境的顯影表現,確實凸顯劇中人物行動的心理狀態,但密集情節讓這些設計難以察覺,更偏向填補場景過渡的接合劑。在唸白方面,使用大量四句聯提示角色身分背景資訊,末字押韻加強文字的聲調起伏自成音樂感。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