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淬鍊後的心「嶙」,「峋」求一絲平靜
3月
31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6次瀏覽

林若琪(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研究生)


花東縱谷的岩石壯麗絢爛,正因為它的壯觀讓人忘卻是如此危險,茁壯的外殼,為的是築起一道防護牆,抵擋外在的險境,而牆面的背後是歲月、是傷痕。著名符號美學家蘇姍・朗格認為「藝術即人類情感符號的創造」,從符號到地形,再到人心,編舞者賴翃中將三者巧妙運用,穿梭在整個舞作中,大量使用符號化的動作比擬臺灣特有花東地形的生成,作為象徵物來暗喻人心的繁瑣,孕育、碰撞及雕琢出他和每位舞者心中的嶙峋。

淬鍊靈性

一片土地的形成是隨著時間的更替堆積和淬鍊而來,賴翃中藉由板塊的擠壓、風化和侵蝕、岩石間的碰撞及磨合等,企圖揣摩人心的改變亦是如此,舞者輕柔和細緻的舉措,讓我難以察覺這些無形的變化,它卻是不斷的進行著,轉而到撞擊、緊湊且有張力的動作質地表現,讓人開始掙扎且無力,不管多麼拼命地想打破這循環的定律也無法扭轉,「時間」就此成了世界萬物的枷鎖,難以抹滅的束縛。

雙手合十祈禱,是祈求抑或是懇求?

民主的時代,言論自由亦當是權益,但當不實謠言、小題大作等狀況發生時,你會選擇低聲不吭還是抵抗發聲? 賴翃中將此議題拋諸於觀眾,我認為他在找尋一種不造成兩敗俱傷的方式,如何將自己和謠言擺放於平行線的軌道上,這點可以反映在鄭伊涵的身上,當她帶著面目猙獰及張牙舞爪的情緒走向沒有情緒的吳欣潔(我將此舞者塑造為事件或自我內心)時,這種單方面的自我綁架,持續到她走向吳欣潔握手言和後,猙獰的情緒才慢慢舒緩,我想此刻,鄭依涵尋求到的出口,是自己與她(它)共處的方式,因此舞者們雙手合十的方向時而朝上天時而朝自己,懇求自我的意識,饒恕自己的內心。

情緒真正的出口是沉澱

奔跑中的我們,容易忽略信息,雜訊的世代,我想我們需要的是沉澱後的聲音。賴翃中在演出的最後,選擇不使用音樂來做的結尾,僅靠舞者們之間的呼吸,微妙的是我更專注於每位舞者的舉手投足,讓我憶起人的一天最後的行程必定是回家休息,家是心靈的寄託,回歸是人不可或缺的良藥,在與內心獨處的過程中,我們積蓄能量,我們唯有坦蕩的放下一切包袱和情緒,才有機會看到那抹陽光,逃避是短暫逃離痛苦最快的途徑,沉澱才能試圖找到真正的出口。

感知存在,反思前的我思。張愛玲曾說歲月深處絢爛沉浮後,是蒼涼恣意的靈魂。鐵杵磨成繡花針,反觀賴翃中猶如那晶瑩剔透的針,是時間的積累,使他擁有那透亮的外在,但他真正渴求的,是尋求那光鮮亮麗背後的一絲平靜和安定。

演後我思考著,舞作是否有更多壯碩的可能性,更能將觀眾帶進峽谷間的隱憂,雖然隱約能看見編舞者試圖以雙人的抬舉、群舞的堆疊和山型的塑造再以燈光的投射於地面形成光影,來營造壯觀的表現,但身處其境還是感到稍顯不足,若能補足此點,也許能替舞作的高潮點增添情緒的高漲。

《嶙峋》

演出|翃舞製作
時間|2022/03/25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