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淬鍊後的心「嶙」,「峋」求一絲平靜
3月
31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5次瀏覽

林若琪(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研究生)


花東縱谷的岩石壯麗絢爛,正因為它的壯觀讓人忘卻是如此危險,茁壯的外殼,為的是築起一道防護牆,抵擋外在的險境,而牆面的背後是歲月、是傷痕。著名符號美學家蘇姍・朗格認為「藝術即人類情感符號的創造」,從符號到地形,再到人心,編舞者賴翃中將三者巧妙運用,穿梭在整個舞作中,大量使用符號化的動作比擬臺灣特有花東地形的生成,作為象徵物來暗喻人心的繁瑣,孕育、碰撞及雕琢出他和每位舞者心中的嶙峋。

淬鍊靈性

一片土地的形成是隨著時間的更替堆積和淬鍊而來,賴翃中藉由板塊的擠壓、風化和侵蝕、岩石間的碰撞及磨合等,企圖揣摩人心的改變亦是如此,舞者輕柔和細緻的舉措,讓我難以察覺這些無形的變化,它卻是不斷的進行著,轉而到撞擊、緊湊且有張力的動作質地表現,讓人開始掙扎且無力,不管多麼拼命地想打破這循環的定律也無法扭轉,「時間」就此成了世界萬物的枷鎖,難以抹滅的束縛。

雙手合十祈禱,是祈求抑或是懇求?

民主的時代,言論自由亦當是權益,但當不實謠言、小題大作等狀況發生時,你會選擇低聲不吭還是抵抗發聲? 賴翃中將此議題拋諸於觀眾,我認為他在找尋一種不造成兩敗俱傷的方式,如何將自己和謠言擺放於平行線的軌道上,這點可以反映在鄭伊涵的身上,當她帶著面目猙獰及張牙舞爪的情緒走向沒有情緒的吳欣潔(我將此舞者塑造為事件或自我內心)時,這種單方面的自我綁架,持續到她走向吳欣潔握手言和後,猙獰的情緒才慢慢舒緩,我想此刻,鄭依涵尋求到的出口,是自己與她(它)共處的方式,因此舞者們雙手合十的方向時而朝上天時而朝自己,懇求自我的意識,饒恕自己的內心。

情緒真正的出口是沉澱

奔跑中的我們,容易忽略信息,雜訊的世代,我想我們需要的是沉澱後的聲音。賴翃中在演出的最後,選擇不使用音樂來做的結尾,僅靠舞者們之間的呼吸,微妙的是我更專注於每位舞者的舉手投足,讓我憶起人的一天最後的行程必定是回家休息,家是心靈的寄託,回歸是人不可或缺的良藥,在與內心獨處的過程中,我們積蓄能量,我們唯有坦蕩的放下一切包袱和情緒,才有機會看到那抹陽光,逃避是短暫逃離痛苦最快的途徑,沉澱才能試圖找到真正的出口。

感知存在,反思前的我思。張愛玲曾說歲月深處絢爛沉浮後,是蒼涼恣意的靈魂。鐵杵磨成繡花針,反觀賴翃中猶如那晶瑩剔透的針,是時間的積累,使他擁有那透亮的外在,但他真正渴求的,是尋求那光鮮亮麗背後的一絲平靜和安定。

演後我思考著,舞作是否有更多壯碩的可能性,更能將觀眾帶進峽谷間的隱憂,雖然隱約能看見編舞者試圖以雙人的抬舉、群舞的堆疊和山型的塑造再以燈光的投射於地面形成光影,來營造壯觀的表現,但身處其境還是感到稍顯不足,若能補足此點,也許能替舞作的高潮點增添情緒的高漲。

《嶙峋》

演出|翃舞製作
時間|2022/03/25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
為何最深刻的顛覆仍由男性完成?女性是否仍被期待回歸那個柔弱而寬容的敘事角色?浪漫的芭蕾舞意象。形式的當代,是否尚未真正撼動情感結構與角色邏輯的深層秩序?
5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