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然世界的感官印記《沃伊采克》
9月
17
2011
沃伊采克(攝影:許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28次瀏覽
鴻鴻

這部劇場經典很難但極有吸引力,劇本提供了無數可能,是當代西方導演必導的作品。由法國導演Frank Dimech執導,一群台灣演員演出的《沃伊采克》別有新意,把牯嶺街小劇場從一個僅裝置了窗戶和尿斗的空的空間,經過連串沈默的爆炸,最終變成一片泥濘。一個大頭兵被社會踩踏、被女人背叛的悲劇,不按慣常劇本順序、也不按牌理出牌的表現方式,十足感官性地呈現出來。

感官以什麼方式不斷摔耳光在觀眾臉上?一開始,沃伊采克就全裸現身對觀眾囈語;沃伊采克的同袍(真的兩人共一條床單)安德列斯忽然和他赤身相擁;穿高跟女鞋的中年男醫拿皮鞭SM一般拷問沃伊采克;穿西裝的猴子忽然露出屁股。除了身體的,還有不斷從空而降的泥沙、以及雨水;玻璃突然從窗外被狂暴地擊破,碎片滿地;以及盲眼小孩在劇終前,極其刺耳的尖叫。那叫聲恐怕將追獵每一名觀眾直到一夜又一夜的夢裡。

每一個片段的光影、空間、人物擺放的位置、以及他們的動靜,都充滿意味深長的細節,提醒了我們,一個精彩的演出是由無數細節砌成的:沃伊采克食指和無名指併攏、其他三指迸張的手勢,以及不時努力抓卻永遠抓不到的背癢;倒立完的歌手突然對著觀眾比出機關槍射擊的答答聲;小孩必須踮腳,才能對著太高的尿斗小便;或是安德列斯離場時,竟順手把他頂在頭上半天的紅酒,帶給沃伊采克的情敵一飲而盡……。處處彰顯著這齣戲的主題:生活的殘酷、無情、與隨處隱含的暴力。

最傑出的一點:這不只是沃伊采克的悲劇,也不只是一場情殺始末。每個人物都陷在存在的茫然之中,不論是呼風喚雨的上尉、風流倜儻的鼓樂長、風騷的鄰居瑪格麗特、壓抑的安德列斯、或是酒店的女裝男歌手,都跟沃伊采克一樣,有著對世界對命運不知所以因而也無從控訴的茫然,以及發自深心的憤懣。在每個人物的眼神裡,身體的姿勢裡,他們出現和消失的節奏裡,他們自虐或彼此凌虐的痛快裡,茫然無所不在。讀劇本我們容或明白這一點,但實際執行上,如何讓那些內在困頓與天外妄想的詞語能夠與人物的真實性無所扞格?卻是一大難題。比起導演去年壓抑偏執的《孿生姊妹》,《沃伊采克》顯得更豐富也更大膽,中文的使用也在風格化與自然口語間,找到坦蕩的平衡。導演緊緊抓住、深深掏出每位演員的個人特質,居然立地成就了將近兩百年前一個德國劇本的台灣肉身。

《沃伊采克》

演出|身體氣象館.牯嶺街小劇場
時間|2011/9/9 19: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扭曲變形、荒亂狂暴的肉身,直接以原始的現場「感官」刺激,建構導演對於《沃伊采克》的主要詮釋:世界是一個人類瘋狂動物園。(謝東寧)
9月
20
2011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