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一個人類瘋狂動物園《沃伊采克》
9月
20
2011
沃伊采克(許斌攝 牯嶺街小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584次瀏覽
謝東寧

一開場,舞台上便以瑪格麗特,豐滿暴露的乳房,與主角沃伊采克,一絲不掛的裸身,宣告本劇將以人類「身體」,其純粹物質性的存在,一如愛爾蘭畫家法蘭西斯‧培根畫作中,扭曲變形、荒亂狂暴的肉身,直接以原始的現場「感官」刺激,建構導演對於《沃伊采克》的主要詮釋:世界是一個人類瘋狂動物園。

匯聚台、法、中三國小劇場力量,身體氣象館的年度大戲《沃伊采克》,在劇場界萬眾矚目的期待下,果然以嚴謹的製作環節、扎實的演員能量,與導演風格明確的文本詮釋,為台北小劇場帶來一波高潮。是的,我們好久沒有看到,這樣純粹身體性與反叛性的高度劇場藝術表現了。

尤其值得讚賞的,是一票年輕演員的表現,這些與主流美學質感完全相異,卻各有其獨特性格的演員,在導演耐心雕琢之下,竟然塑造出更酷、更迷人的表演力量。尤其是扮演沃伊采克兒子的盲人小孩演員,其瘦柴如骨的纖細身軀,如幽魂飄盪在這個成人的殘酷世界,一開口就連問了一串「為什麼?」。而這場悲劇,他明明在場卻看不見,如同德國劇作家完成這劇作的百餘年後,人類還是在悲劇的持續中,情願閉上眼睛,繼續扮演著這位盲人小孩的角色。

不過,返回畢希納的劇本,法國導演迪麥可的處理,仍然有些可討論之處。

沃伊采克家庭的悲劇,起因是其身處的社會階級,他是一個窮小兵,因收入太少,必須用身體為醫生的「科學」實驗賺外快,老婆因為一對金耳環的物質(象徵)誘惑,而與帥氣的鼓手長搞外遇,沃伊采克發現後殺了她。但在本劇,卻完全沒處理這些重要的外在環境(包括軍隊權力階級、貧富社會現象、科學至上發展…)。

導演用了很多力氣,重新組合安排文本,饒富哲思的語言對話(包括人稱的漂亮置換,產生人人都是沃伊采克的精彩效果),在如同貝克特的荒謬劇場形式,企圖以簡約無時空的場景(事實上,大部分時間,觀眾看到的場景,都是牯嶺街小劇場黑盒子,並未真的離開當下這個現實時空),來代表人類之全體性與永恆性。但別忘了原始劇本來自一個真實社會事件,劇作家想處理的,更是人類文明發展,與個人階級命運之矛盾,刻意忽略外在社會環境,這場悲劇恐怕流於,僅僅是沃伊采克個人命運之乖蹇而已。

全力處理文本語言,發生的漏洞還有,年輕的演員並未完全理解台詞(除了高俊耀),加上翻譯上還是無法避免的拗口,以及導演並未處理(非中文導演也很難處理)語言的層次,以致於演員只會使盡單一情感、全力放送台詞,卻缺乏重要的細節鋪陳。尤其是瑪麗這個角色,只有她的身體,安全地孤立於變態暴露的肉體叢林之外,亦不見她對於丈夫、小孩、家庭,甚至是外遇對象之間的情感流露。

從二零零七年美國次房貸危機,所引起的世界金融風暴開始,人們發現原來社會與個人之階級關係,並不如「民主」所宣稱的人人平等,於是歐陸劇場颳起了一陣社會問題劇風潮,包括《沃伊采克》、《卡希米爾與卡洛琳》(Casimir et Caroline)、《玩偶之家》…等等。而這次身體氣象館的跨國製作,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咱們的劇場思潮,也能與世界同步,值得給予大大鼓勵。

《沃伊采克》

演出|身體氣象館.牯嶺街小劇場
時間|2011/9/10 19: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每一個片段的光影、空間、人物擺放的位置、以及他們的動靜,都充滿意味深長的細節,提醒了我們,一個精彩的演出是由無數細節砌成的。(鴻鴻)
9月
17
2011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