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武藝導演對上弱勢的劇本《罪.愛》
3月
04
2014
罪.愛(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35次瀏覽

演出:與你同行劇團(英國)

時間:2014/03/0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文  葉根泉(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亂倫、復仇、性、暴力、鮮血、衝突……看到這些字眼,馬上聯想到台灣電視八點檔的本土戲劇元素,心裡不免嘀咕是否會是《風水世家》、《世間情》的舞台劇版?英國與你同行(Cheek By Jowl)劇團導演迪克蘭.唐納倫(Declan Donnellan)功力當然不止這些,流暢的場面調度、人物所組合構成的舞台畫面、快速緊湊的戲劇節奏,還不忘不時加入搞笑有趣元素,讓觀眾有疏解的空間。這些技術層面帶領觀眾來趟宛如雲霄飛車極速之旅,看完之後猶驚魂未定、調整呼吸,腦袋逐漸清晰之際,事後回想問題便一一浮現:我們到底是在看一齣什麼戲?

這是與你同行劇團第三度來台。之前帶來莎士比亞《第十二夜》、《暴風雨》,這次挑選了莎士比亞同期劇作家約翰.福特(John Ford )(1586 – 1639)的劇本《罪.愛》('Tis Pity She's a Whore)。導演迪克蘭.唐納倫從來不是中規中矩重新演釋劇本,除了將17世紀的背景拉回現代,表現形式亦是五花八門,不專一於某種類型裡頭。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眾人歌舞的場面,引人入勝演員投入角色情緒的寫實手法,馬上又被敘事劇場(epic theatre)以疏離意象硬生生打斷,還有插科打諢馬戲般表現,冶煉於一爐;如此繁複多重的表現形式,卻又將所有事件發生,集中於舞台上精簡單一的場景內──只有一個臥房、一張床、浴室、門。導演因地制宜地將如此舞台的限制,天衣無縫轉變為銜接劇情的場景,如果沒有足夠的功力與自信是很難駕馭。

相對於技術層面的功力深厚,導演對於劇本的詮釋就明顯地薄弱許多。福特這個劇本,和當時同期許多劇作家,深受湯馬斯.基德(Thomas Kyd)復仇劇《西班牙悲劇》(The Spanish Tragedy)的影響,愛恨情仇、兄妹倫亂、下毒復仇、割斷舌頭、剜心銘志等情節,猶如社會版上出現的新聞,一方面滿足觀眾偷窺別人隱私的好奇心,二方面藉由血腥暴力的畫面,引發觀眾驚恐、不忍卒睹的心理效果。亞里士多德對於悲劇的定義:「時而引發起哀憐與恐懼之情緒,從而使這種情緒得到發散。」(註)似乎在福特的劇本中,尚未到達這樣的境界。相對地莎士比亞雖受《西班牙悲劇》的啟發,卻能進階去寫出跳脫框架之外的《哈姆雷特》,對人性的悲憫、怯懦、痛楚有更深一層的著墨。

將莎士比亞與福特放在一起,可以交叉比對,看出一些相同元素的運用。如《罪.愛》可視為《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另類版本:裡面同樣有神父與保母,兩人因著家庭的禁忌而無法相愛,最後悲劇收場;兄妹兩人強調對方是自己的一半,終要廝守在一起,有如《第十二夜》中孿生兄妹薇奧拉(Viola)和西巴辛斯(Sebastian)的翻版;寡婦希波莉塔(Hippolita)計謀以毒酒害死舊情人,卻被掉包反害到自己,就像《哈姆雷特》最終國王預謀害死哈姆雷特的情節。

所以重點不在情節安排、戲劇元素的運用,是否用了別人已用過的形式與技巧,而在於如何推陳出新,在套用的公式中,可以翻轉成為自我風格的表現,與探勘挖掘到底蘊的深處。因此,現今搬演趨近前莎劇原型的劇作,在戲劇表現上並無不可,也沒有高下之分。但相對地,導演要更用力於劇本的重新詮釋,付予現代的新意,才不致於讓福特這齣戲淪為類戲劇如《藍色蜘蛛網》的展現,而被質疑重新演繹的意義何在?

例如劇中兄妹相愛,甚至懷孕生子,非關道德問題。觀眾想了解為何兩位男女主角要愛得如此熾熱?不僅只是呈現青春的躁動而已。尤其是以現今女性的觀點來看,導演在此劇彰顯的男性沙文主義令人不舒服:劇中的女角皆深受男性權利的宰制,無論在性、宗教、父權的庇蔭下,就顯得無力自主。雖導演可以辯駁即是要以男性在劇中無所不在(劇中男角一直存在於臥室場景之中,冷眼旁觀事件的發生),才能突顯女性的碎弱與無能。但男角過度展示其肢體上的強勢(不時脫掉上衣展露壯碩的肌肉),而女性不時被壓制在下面,或是被加冕高舉成為聖母(那場眾人排列幻化成為聖母繪畫構圖場景是神來一筆),這樣強弱對比、世俗與神聖的二分法,兩相拉扯讓女角淪為芭比娃娃式刻板形象。少了女性在男性權力下的掙扎抵拒,就難以在最後的悲劇時刻到來,引發觀眾的哀憐。女主角安娜貝拉(Annabella)於劇終伸出雙手的姿態,彷彿要碰觸到剛被挖出的心,就顯得做作。

且快速節奏的行進,少了空白的時刻去咀嚼。才剛在一場激烈的情緒波動哭泣與爭吵之後,演員都來不及擦乾眼淚,馬上其他演員立即進場載歌載舞,帶領進入下一個場景。這種疏離的效果,擺明了不要觀眾入戲。幾次輪番下來之後,會思忖一個問題:導演不要觀眾入戲,是要觀眾不去耽溺在情節表面上的強烈張力,提供思考的用意;但卻又同時火速推展劇情,讓人毫無空檔停頓。如此疏離的作用到底想讓觀眾思考什麼?是否可以穿透這個17世紀的劇本,與我們現處的時代相聯結嗎?這不是導演用十八般武藝就可以迷惑我們,正如舞台臥房的場景內,貼滿影視海報:電影《第凡內早餐》、《亂世佳人》、影集《真愛噬血》(True Blood)等,當我們看不到那個聯結時,它們也就只是臥室牆上的壁紙而已。

註:亞里士多德著,姚一葦譯註(1993) 《詩學箋註》,台北:台灣中華書局,頁67。

《罪.愛》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較可惜的是,戲劇節奏似乎因偏重流暢度而稀釋了劇中角色的心理轉折,讓應該被觀眾看見和感受認同的主要角色成為舞台上的「陌生人」,如同只是新聞事件的某個角色一般。(林一泓)
3月
10
2014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