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角遇見《波麗露在高雄-那片海》(新興區),也遇見自己
9月
07
2024
波麗露在高雄——那片海(新興區)(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陳長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22次瀏覽

文 吳偉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暨博雅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當自然光成為舞台的光,當古蹟成為舞台,當身為觀眾擔心的不是遲到無法進場,而是會不會下起午後滂沱的雷陣雨,你或許就已經和周書毅《波麗露在高雄-那片海》一同跳起了舞。在這檔節目歷時三年的巡演逐漸趨近尾聲之時,新興區的唯一一場演出選址「逍遙園」,一個富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及其庭院。

逍遙園是自日治時代起保留下來的歷史建物,目睹戰後興衰,也經歷古建物保存和修復的波折,它的重生讓大家得以看到裝修上難得一見的京都傳統作法;白天檐廊下的日式圓形彩繪風鈴搖曳,晚上的燈光更像是沉靜守護在港都的一隅。入場的午後頂著陰鬱的天氣,波麗露舞曲交織著庭院的人聲,西班牙巴斯克地區風格的旋律和日式建築及庭院中含苞的荷花相互映襯,彷彿來自他鄉的友人邀請你花半小時的時間喝一杯咖啡,而不是多數民眾想像中的、排練已久的舞蹈表演。

在背景音樂靜默不久,舞者們從二樓長廊魚貫沿著木頭階梯拾級而下,手拉手的舞動姿態像是呼應著巡演的主題「那片海」。舞者們到達一樓中庭後,或沿著水池漫步,或倚著建築物的牆柱微笑看著觀眾,霎那間,觀者和舞者的界線被戳破,整個庭園在觀眾的或站或坐、舞者的漫步和靜止中形成一幅畫,我們又再次被融入作品之中,共同成為鬧市轉角的一幕風景。


波麗露在高雄——那片海(新興區)(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陳長志)

布蘭詩歌忽然的價響像驚雷,驚嚇中也伴隨著是不是音樂出錯的迷惑,回神過來,才意識到那是對生活中一切不得已的嘆息,呼應舞者們隨之而來的吶喊、狂笑、笑到哭,或尖叫;開場前波麗露穩定的節奏瞬間被瓦解,似笑又哭的情緒與不斷跌倒的肢體,像狂歡後的孤寂,也像努力樂觀生活卻挫折不斷的人生常態。混亂和喧囂中,一名自信微笑的藍色長洋裝女子兀自優雅擺弄身姿,完全不顧四周的訕笑、飆罵或不屑的模仿,何嘗不是我們平時習慣戴上的面具,即使內心震盪,外表也是客氣文雅。當笑聲逐漸淡去,舞者們也排好隊形,應和波麗露規矩的鼓聲整齊起舞,再後來更跳起了雙人舞,在各種纏繞舞姿和換位的過程中,舞伴之間的手始終沒有分開。縱使透過隊形的交錯在動作上表現出切分(syncopation)的效果,但那些一致與類似,如同被社會洗過的我們,知道如何順應趨勢,學會「正常」該有的樣子,更意識到和他者的互相配合也是社會中的必須。

這個場次是《波麗露在高雄-那片海》走進在地社區的倒數第十一場演出。從去年的「那座山」到今年的「那片海」,整個作品以擷取不同片段的形式巡演於高雄三十八個行政區,讓民眾不用進劇場,就能感受藝術在身邊,更因不搭臺、不架燈、因地制宜以太陽能板儲電供音響等器材使用,而成就一場永續的表演。不同於其他許多場次的服飾五彩繽紛,今天舞者們以藍紫色系登場且少有圖騰花樣,與逍遙園建築主體內斂的灰綠色及木質窗櫺呼應,有點跳色卻又不過於張揚;以庭園和古建築為景而沒有布幕或燈光的切割,不論是舞者站立在場邊的一個靜止的姿態,還是觀眾因專注而靜止在塘邊,都化成作品的瞬間。但也由於是《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片段的呈現,使得看舞過程中較多是對肢體和畫面的欣賞,背後的故事成了拼貼的構件而不足以了解完整的情緒,包含看似關鍵但意味暫時不明的藍色工業電風扇,或許只能待最終的劇場完整版作為解答了。


波麗露在高雄——那片海(新興區)(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陳長志)

周書毅和舞者們及行政團隊將作品搬到城市的公共區域,希望藝術能夠更自然地進到在地人的日常中【1】,不只舞者與環境的互動讓人耳目一新,各個行政區的不同場景也讓觀眾得以結合自己的背景和經驗,勾勒出具有共鳴的故事,甚至產生對於高雄這片土地的共同想像和記憶。如果作品濃縮了人們日常的喜怒哀樂,無論是對於平凡生活的努力維持,還是故作堅強或優雅的姿態,那麼目睹拄著拐杖、或由外籍看護陪同看表演的長者也在觀眾之列,或是在互動中得知現場有很多民眾沒有去過衛武營,就更覺得戶外版本對於土地和大眾的貼近,也成就舞作的另一種完整。

波麗露原曲只有單向的漸強,就像人生的推進,不容倒退;舞者們也在動作的堆疊中,從各異轉的舞動到整齊劃一的拍點和隊形,再進化到交錯卻不失秩序的平行換位。在如同過馬路時邁開大步的動作中,也許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在生命中努力前進的身影,雖然被漸強而彷彿沒有退路的樂曲推進致使沒有時間懊悔,但我們的內心總是要像作品和古蹟融合的那幅畫,在定靜中優雅起舞。


注解

1、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波麗露在高雄-那片海》之〈關於波麗露Q&A〉頁面。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波麗露在高雄》之〈關於波麗露Q&A〉頁面:https://www.npac-weiwuying.org/programs/661c95a268037f0008d1b5b9?lang=zh

《波麗露在高雄——那片海(新興區)》

演出|周書毅
時間|2024/08/31 16:30
地點|逍遙園(高雄市新興區六合一路55巷15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