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過後,還有現實?評華文音樂劇《我們》
3月
20
2025
華文音樂劇《我們》(小浪潮創作體提供/攝影東方視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6次瀏覽

文 陳正熙(2025年度駐站評論人)

開場是一段熱鬧的歌舞:以一所都會區中學校長在老師、家長、長官之間周旋的日常,譬喻都會住民如何像「八爪章魚」一樣地,在混亂的城市生活中「匍匐前進」、「斷足求生」。接著,我們來到遠離市囂的山林部落,見到原住民青年對未來懷有夢想,也有徬徨,年度祭典「射耳祭」的舉辦,不僅將離鄉遊子召喚回來,更吸引了嚮往自然、文化體驗,或單純只想休息身心的城市人,入住部落裡的特色民宿。慶典結束,原住民青年仍要面對去留的抉擇,而心靈受到撫慰的城市人,則必須下山面對現實。民宿男主人為擴大經營面向,決定邀請有唱歌天賦的Abin現場駐唱,拿出來的一把破舊吉他,卻藏著他的痛苦往事:原來他就是那個曾將教育事業當社交應酬的校長,因為喪子之痛而放棄事業,遇見女主人成為民宿經營者。最終,無論是原住民或城市人,都得到了山林自然的療癒,而對生命有了不同的體悟:「因為不同 愛與包容 讓我們成為一家人」、「快樂其實很簡單」、「雨後總會有彩虹」、「太陽正在昇起 就是最快樂的事」。

小浪潮創作體的音樂劇《我們》,說的就是這樣一個簡單易懂,甚至有些陳套的故事,角色的人物設定,戲劇動作的建立,情境氛圍的營造,中規中矩,沒有明顯的錯誤,卻太理所當然,少了發人深省的洞察。

華文音樂劇《我們》(小浪潮創作體提供/攝影東方視覺)

開場時的平地教育現場奇觀,或有一定的真實性,但太過簡化實際問題,只為了呈現都會生活的惶惶不安,與之後的戲劇動作發展也無必要的關聯。原住民青年蘭萱和Abin,下山讀大學的想望,原已移居山下的奇恩,因被迫返鄉而生的畏懼,確實點出他們對教育資源落差的疑慮,最後卻是以「只要還有朋友一起闖 就是快樂的」的說詞彼此安慰,不免有些一廂情願。來自平地的吳父和女兒欣瑜的家庭問題,原住民青年柏翰和平地女友雅倩,因為對人生的不同想像而生的衝突,乃至於中學校長/民宿男主人的命運轉折,都像劇中演唱曲目的歌詞(「要為自己的夢想勇敢一回」、「不要忘了初衷」)一樣,缺少細節的鋪陳,僅止於表面上的言之成理,無法吸引我們進入更深刻的情感內涵,或刺激我們對這些人生課題的反思。劇中較為完整且動人的段落,是歷經家庭變故、受隔代教養的偉恩,下山追求不同人生,幾經挫折卻近鄉情怯,終於下定決心返鄉,卻要面對人事已非,「終於知道 原來暴風雨裡 藏著勇者的眼淚 藍天是你的祝福 而你一直都在 原來不用道別 In-sian-cin ka-su(你一直都在) In-sian-cin ka-su(不用道別)」的歌聲,有遺憾不捨,也有領悟釋懷,更貼近內在真實。

編導對於戲劇時空的特殊性(特色民宿、原民部落祭典),似乎沒有太深入的思考,與角色處境和故事發展,只有表面的關聯,而缺乏內在的邏輯相關。因此當身為部落長老之子的柏翰,試圖以「部落傳承責任」的理由,說服女友雅倩一起返鄉,而造成兩人衝突時,他們不思考個人追求與族群認同的矛盾,卻沈浸在過去在城市學校相互扶持的經驗:「我們心要的不是(讀書的)DNA 而是一顆不怕失敗的靈魂」,以「義無反顧 全力以赴」的自我期許,輕易消弭彼此矛盾,也讓「部落傳承」成了空洞的說詞。至於那些因為各種不同原因,而進入部落短暫停留的城市人們,喝過民宿老闆提供的「心靈小米酒」,下山之後,心中還能留下多少餘味,也不無疑問。

華文音樂劇《我們》(小浪潮創作體提供/攝影東方視覺)

就音樂劇的製作而論,整體的音樂表現不錯,旋律頗為流暢,但歌詞稍嫌繁雜,不易掌握,舞蹈動作設計與場面編排尚稱活潑,但少些創意,口白對話與歌舞的轉換銜接,乃至於演員情緒的轉折,都需要更細膩的處理。全劇主要的戲劇場景,是位在偏遠山區的特色民宿,但佈景陳設(牆面、桌椅、擺飾),卻完全看不出任何特色—無論是民宿主人夫妻的個人品味,或原住民部落的文化語彙,山區公車站牌、石墩造型道具,和林木光影,也無法建立真實可感的山區環境。即使考量製作資源有限,舞台視覺表現,對空間的整體思考,都有待提升。

《我們》是一部充滿年輕熱情與創作活力的作品,也給了現場觀眾愉悅的觀賞經驗,更確實碰觸到了一些值得關注的議題:原鄉與都會的(經濟、教育)資源落差,原民部落的隔代教養現象,年輕世代原住民的自我認同,可惜的是,編導者的創作思考,受限於二元對立的框架—「偏鄉部落與高壓城市、主流與非主流價值觀、追求夢想與安分守己」,既無法深入劇中角色的生命情境,呈現出更多層次的情感糾結,更難以對這些議題有比較深刻的思考辯證,例如:原鄉的各種經濟、教育、社會問題,會不會並非單純源於區域差距,而是政經權力結構和資源分配模式所致?追求社會認同,抑或堅持特立獨行,才是主流?「追求夢想」的重點,會不會並非「追求」的本身,而是「夢想」的本質?至於「太陽正在昇起 就是最快樂的事 Heu ya」的結語,或「每個人的人生都像這張畫紙 只有自己塗上的顏色才叫美麗」的佳句,也少了些年輕世代應有的衝勁銳氣。

華文音樂劇《我們》(小浪潮創作體提供/攝影東方視覺)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就如同劇中的山間民宿,即使可以短暫停駐、修養身心,但,終究還是無法長居,或者,即使有長居的打算(如劇中的柏翰和雅倩),仍須面對艱難現實的考驗,如何讓一個愉悅的夜晚(a good night out),能成為繼續思考的起點,是「我們」都需要面對的提問。

華文音樂劇《我們》

演出|小浪潮創作體
時間|2025/03/07 19:30
地點|駁二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