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框中的繪本策略《猴賽雷》
4月
25
2013
猴賽雷(EX-亞洲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3次瀏覽
林立雄(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

這次Ex-亞洲劇團帶來《猴賽雷》這齣戲在嘉義演出,並且是用民雄表演藝術中心的大型演藝廳進行演出。《猴賽雷》這齣戲劇是以美國繪本作家HY.Mayer的作品《一隻猴子的自傳》(The Autobiography of a Monkey)進行創作與發想。Ex-亞洲劇團的導演,看見了一句話「人類不是猴子的進化,而是退化。」這句話,因而激起了這位印度導演Chongtham Jayanta Meetei(江譚佳彥)想藉由繪本來創作的動力。

這齣戲是以繪本為主要的創作素材,而一般看過繪本的人們,能夠明白的是,繪本中是利用「畫面的本身」來營造以及推動整個故事的情節,來做為說故事的一種方法,基本上也帶有語言。但這些語言也是極精闢,且簡短的附在插畫的下方。Ex-亞洲劇團在這個繪本中,提煉出了關於動物叢林的元素,而動物的肢體、語言等,利用了跨文化戲劇中,常運用到的「拼貼」手法呈現。動物肢體方面,利用的是印度傳統的舞蹈卡達卡利(Kathakali)的舞蹈肢體,對猴子、獅子、大象、鳥等肢體作為其肢體的呈現以及發想。語言方面,筆者個人認為這是一種「戲劇去語言」的策略,或許這也是拼貼手法之一。但或許這個運用了台灣原住民語言、客家語、福佬話(閩南語),甚至是導演本身所使用的印度方言,並不使用字幕解釋台詞的手法,是為了體現繪本中「無語言」甚至可以說是表現叢林動物語言的一種方法,不用直接說明,利用肢體便可以讓觀眾了解,演員所要傳達給觀眾們的意義與內容。

由於繪本內容所抽取出的故事情節,或許是因為繪本本身的故事性是來自於讀者與圖像本身的關係,在某些情節上,似乎鋪陳的過於簡單,使得戲劇的結尾稍顯無力,筆者很明顯可以在結尾聽見導演想表達的「人類不是猴子的進化,而是退化」,但或許這句話的在最後的來臨,對於觀眾們是稍顯突兀而具有直接且具有目地性的意味。

最後提及到戲劇的整體,筆者個人認為,這部作品既是由繪本所提煉出來的創作,且叢林的形象顯得較立體,利用演藝廳的大型鏡框式舞台,反而顯得畫面上的侷限,在我們看來,舞台的經營上稍顯寬鬆,而讓叢林等場景營造顯得分散而容易失焦。聲音的傳達上,運用了場地的大型音響、麥克風等等,在語言的經營上,可能有聲音因為大聲而混雜不清。或許在劇場形式的選擇上,能多做考慮及抉擇。

《猴賽雷》

演出|Ex-亞洲劇團
時間|2013/4/20 14:30
地點|嘉義縣民雄表演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