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接連四檔「再現看家戲」最終章,請出臺北資深劇團民權歌劇團,由老團長夫人兼首任當家小生王束花女士,傳承內台時期的代表作《盡忠報國》,長女林嬋娟從冗長的連台本戲情節中提煉出重要關目,凝鍊重組再現經典劇目的舞台魅力。
成立於1970年的劇團最早落腳於台北民權西路,大橋頭一帶正是北部有名的戲窟所在,見證了歌仔戲內外臺的輝煌。過去戲院演出通常以十天為一檔,為因應業界行規,連台本戲往往以十天為期建構戲文內容。昔日戲班大都沒有正規編劇的編制,藉由講戲先生口述故事情節,分配擔任角色,指示出場順序與相互間關係,演員憑藉自身厚實的功底場上即興發揮,是謂「演活戲」。重製歷史古冊戲工程頗具難度,劇本的整理便是一大課題。古冊戲多取材歷史演義或章回小說,主角多是見諸史冊的功臣名將,藉由人物故事情節演繹歷史事件。內台戲有足夠的時間篇幅架構事件,使人物鮮明立體;濃縮為一場公演長度,取捨最是費思量。
岳母刺字教子事件,史傳雖未詳載(《宋史‧岳飛傳》:「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卻是型塑岳飛忠貞鮮明形象的重要事件;而岳飛勇破金兵卻含恨冤死的悲劇命運,更是日後衍化為戲場主角深受民眾愛戴的要因。民權整編後的《盡忠報國》版本,無法鋪陳太多細節,只能從韓世忠夫婦失守兩狼關展開,引出岳飛武舉不第,受王佐招募差點投入楊么反宋行伍,岳母心痛刺字訓誨的高潮。重頭戲在中場休息前已然揭露,勉強在下半場側重征戰的武戲結構中,插入岳母別家探子、道途被擄、沙場自刎等情節,將全劇主軸維繫在岳氏母子身上。岳母以一介弱女子獨自遠赴軍營之事,雖可藉以突顯母子情深,添增演員表現餘裕,但以現代觀點省視,情節安排著實不甚合情理,仍有再修編的空間。且岳飛字鵬舉,以古人稱名習慣,岳母喚子該是「飛兒」,而非劇中一以貫之的「鵬兒」,修編時也可一併納入考量。
傳統的古冊戲表演相當規範,注重演員腳步手路等身段做表,不論是落歌或動作,與後場樂師良好的搭配默契,自是場上演出節奏精采的重要關鍵。民權創團團長林竹岸先生是資深的後場樂師,更以「歌仔戲文場音樂」被正式登錄為傳統藝術資產;劇團在其帶領下,一向以精於唱唸做表著稱。本劇其以藝術顧問身份帶領兒子現任團長林金泉聯手設計後場音樂,跳脫純粹「安歌」思維,不只有傳統曲調、變調仔等熟悉的旋律,更在制式腔形中變化版式,豐富音樂節奏。還以深厚的「腹內」依情節編排了【廈門小調】、北管【西皮刀子】、【緊中慢】、南管【四空仔】、高甲【將水】、【玉筊】、【松歸】等,連京劇【西皮流水】都搬上了場。雖是多元麗彩的曲調風格,咬字牽韻皆已在地化(除了不知何以堅持以國語演唱的【西皮流水】),絲毫不見扞格的尷尬;佐以父子精湛的椰胡與大廣弦演奏技巧,傍著聲情托腔,分寸掌控細膩。演員唱得漂亮,觀眾聽得過癮,久違的「歌仔」戲,終於「再現」!
傳統的歌仔古冊戲以精采的戲文建構「戲保人」的基礎,演員在場上恣情施展達成出色的「人保戲」任務;觀眾不在乎何者為重,戲好聽好看最重要,不是嗎?
《盡忠報國》
演出|民權歌劇團
時間|2014/08/02 19:00
地點|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蔣渭水演藝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