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好戲,聲韻傳承《盡忠報國》
8月
08
2014
盡忠報國(民權歌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93次瀏覽
劉美芳(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接連四檔「再現看家戲」最終章,請出臺北資深劇團民權歌劇團,由老團長夫人兼首任當家小生王束花女士,傳承內台時期的代表作《盡忠報國》,長女林嬋娟從冗長的連台本戲情節中提煉出重要關目,凝鍊重組再現經典劇目的舞台魅力。

成立於1970年的劇團最早落腳於台北民權西路,大橋頭一帶正是北部有名的戲窟所在,見證了歌仔戲內外臺的輝煌。過去戲院演出通常以十天為一檔,為因應業界行規,連台本戲往往以十天為期建構戲文內容。昔日戲班大都沒有正規編劇的編制,藉由講戲先生口述故事情節,分配擔任角色,指示出場順序與相互間關係,演員憑藉自身厚實的功底場上即興發揮,是謂「演活戲」。重製歷史古冊戲工程頗具難度,劇本的整理便是一大課題。古冊戲多取材歷史演義或章回小說,主角多是見諸史冊的功臣名將,藉由人物故事情節演繹歷史事件。內台戲有足夠的時間篇幅架構事件,使人物鮮明立體;濃縮為一場公演長度,取捨最是費思量。

岳母刺字教子事件,史傳雖未詳載(《宋史‧岳飛傳》:「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卻是型塑岳飛忠貞鮮明形象的重要事件;而岳飛勇破金兵卻含恨冤死的悲劇命運,更是日後衍化為戲場主角深受民眾愛戴的要因。民權整編後的《盡忠報國》版本,無法鋪陳太多細節,只能從韓世忠夫婦失守兩狼關展開,引出岳飛武舉不第,受王佐招募差點投入楊么反宋行伍,岳母心痛刺字訓誨的高潮。重頭戲在中場休息前已然揭露,勉強在下半場側重征戰的武戲結構中,插入岳母別家探子、道途被擄、沙場自刎等情節,將全劇主軸維繫在岳氏母子身上。岳母以一介弱女子獨自遠赴軍營之事,雖可藉以突顯母子情深,添增演員表現餘裕,但以現代觀點省視,情節安排著實不甚合情理,仍有再修編的空間。且岳飛字鵬舉,以古人稱名習慣,岳母喚子該是「飛兒」,而非劇中一以貫之的「鵬兒」,修編時也可一併納入考量。

傳統的古冊戲表演相當規範,注重演員腳步手路等身段做表,不論是落歌或動作,與後場樂師良好的搭配默契,自是場上演出節奏精采的重要關鍵。民權創團團長林竹岸先生是資深的後場樂師,更以「歌仔戲文場音樂」被正式登錄為傳統藝術資產;劇團在其帶領下,一向以精於唱唸做表著稱。本劇其以藝術顧問身份帶領兒子現任團長林金泉聯手設計後場音樂,跳脫純粹「安歌」思維,不只有傳統曲調、變調仔等熟悉的旋律,更在制式腔形中變化版式,豐富音樂節奏。還以深厚的「腹內」依情節編排了【廈門小調】、北管【西皮刀子】、【緊中慢】、南管【四空仔】、高甲【將水】、【玉筊】、【松歸】等,連京劇【西皮流水】都搬上了場。雖是多元麗彩的曲調風格,咬字牽韻皆已在地化(除了不知何以堅持以國語演唱的【西皮流水】),絲毫不見扞格的尷尬;佐以父子精湛的椰胡與大廣弦演奏技巧,傍著聲情托腔,分寸掌控細膩。演員唱得漂亮,觀眾聽得過癮,久違的「歌仔」戲,終於「再現」!

傳統的歌仔古冊戲以精采的戲文建構「戲保人」的基礎,演員在場上恣情施展達成出色的「人保戲」任務;觀眾不在乎何者為重,戲好聽好看最重要,不是嗎?

《盡忠報國》

演出|民權歌劇團
時間|2014/08/02 19:00
地點|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蔣渭水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