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詩意的欲望出口《癮.迷》
4月
25
2016
癮・迷(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03次瀏覽
賴妍延(雜誌社編輯)

《癮.迷》是我看過最精緻的舞台設計之一。其實不只是《癮.迷》,在表演藝術上近乎全才的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不管戲劇或者電影,他的畫面調度總是讓人耳目一新。這次《癮.迷》運用了精湛的視覺特效打造出一個似是而非、跨越現實與虛境,像電影又像舞台劇的觀劇體驗。先是讓光線在觀眾們的腦海中架構出對現實場景既有的輪廓,在每一扇門窗的開闔之間,這個特殊的舞台蛻變成了一個精巧又迷人的大玩具,爾後隨著演員的動作與走位,一名詩人、一個小號手、一位失戀配音員的生活交織產生。

透視設計的舞台在投影之下是配音員出差的旅館、小號手窮困潦倒的街頭、法國詩人喃喃自語倘佯的星空,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三名主角與自我的對話,對回憶的剖析,或悲傷、或激昂、或不捨、或心動,翻轉的舞台打破了地心引力的限制,不同時空的角色從歷史的缺口中竄出,每段故事的闡述與銜接竟毫不牴觸,電影蒙太奇的拼貼手法,搭配演員們如雜技般的肢體動作,彷彿帶領觀眾作了一個沒有限制的夢,這個活起來的舞台讓人再次驚艷勒帕吉打破空間維度的想像,讓那些超越時空的愛與孤寂在舞台上爍爍生輝。

早在1991年《癮.迷》就曾出現在舞台上,而在新版的《癮.迷》中,除了運用更新技術的視覺呈現,以及導演本身的中心構思之外,演員們經過十來年的生命累積,再次詮釋劇中的角色而顯得更有底蘊。隨著非裔小號手戴維斯這名大師角色的實體化,戀愛之後的分離與苦痛更凸顯欲望在劇中的張力,隨之衍生的用藥問題與生活上的困頓,被流當的小喇叭安靜唱出他的心碎。無獨有偶,在法國詩人導演角色上我們也看到了藝術家對鴉片的迷戀與依賴,毒品的放逐讓人找到出口,即便之後是無限的耽溺與頹廢也在所不惜。除了個人情感的每況愈下,在三名主人翁自我挖掘的過程中,不管哪個時期的政治環境都成為影響他們人生選擇的隱性因子,而種族與膚色議題更是多來年不缺的話題。在超越時空限制之後,原來人們追尋與桎梏的想望竟然如此相似。

不管是《安徒生計畫》、《眾聲喧嘩》或者是這次跨界多媒體運用得極好的《癮.迷》,勒帕吉劇中人物從來不是全然的快樂與自信,獨角戲不說,他的角色都像台上的每座孤島,他們背後的故事造就出那樣堅強與脆弱,每個角色枝枝節節的不安、猜忌、痛苦其實不見得能夠找到解答或者救贖,就如同芸芸眾生反覆在生活的循環中碰壁與錯誤。當舞台角色赤裸裸刨出他們孤寂與壓力的同時,不禁讓人借鏡反思關於生存、關於愛、關於自己與整個生活之間的平衡,勒帕吉詩意的舞台就是現實人生的延續,那些破碎的不圓滿更能醍醐出人生的迷人之處。

《癮.迷》

演出|羅伯.勒帕吉X機器神
時間|2016/04/17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觀眾為炫麗的舞台技術所著迷的同時,漫長的換景便成為帶著優雅為面具的戲之停頓,這些橫阻於角色之間的時空,以燦爛得無法理解的方式將角色彈出,更是對作品核心的剝離。(張敦智)
4月
25
2016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