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現實的距離《犀望》
5月
03
2021
犀望(正明龍歌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6次瀏覽

劉子驥(社會人士)


無涉歷史題材的古裝劇,因為虛構和假托的前提,常有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的兩面性,戲曲更是如此。才子佳人、帝王將相、神魔鬼怪,隔絕於現世之外,愛情、英雄、奇幻,各式美好情懷皆有寄託之處,這是烏托邦的一面。同時,封建結構和父權社會賦予的絕對權力,能隨時剝奪個人的生命、財產、自由,悲劇因運而生,這又是反烏托邦的一面。而《犀望》恰如劇中天生缺乏方向感的男主角,在此岸與彼岸之間,不知所往,在新編戲曲的道路上迷途。

上半場以男主角周德輝欲藉京城大官尋訪名醫的機會,展現高超醫術,實現寡母對獨子名利雙收的期望開場。接著,他取徑深山,遇雨迷途,險些墜崖之際,出現一位陌生人蓁凡救他一命,決定結伴同行。兩人路見一包珍貴藥材,周德輝欲送往官府,蓁凡卻慫恿他占為己有,加持自己的醫術和前途。果然官夫人藥到病除,周德輝一舉成名,沒多久卻遭官府捉拿,罪由是竊盜,並且造成藥材主人原本要救治的病人死亡。唯一證人蓁凡,竟遍尋不著,周德輝最終獲判死刑。

至此看似戲曲常見的冤案套路,直到下半場才揭露,原來蓁凡不存在,乃是周德輝腦中的幻覺。對時事敏感的觀眾不難聯想,此番設計是否指涉周德輝為思覺失調症患者?近年發生多起重大刑案如內湖無故冤殺事件、臺北市文化國小襲擊事件、臺鐵嘉義車站刺警命案,以及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和故事工廠改編「全民公投劇場版」,更不用說社會輿論及媒體,已掀起一波對思覺失調的熱烈討論,包括思考如何看待當一位思覺失調患者成為犯罪兇嫌?於情、理,正朝向精神疾病去汙名化、去標籤化的方向努力;於法,因精神障礙而不能辨識行為違法,具有刑法第19條【1】之情形,得不罰或減輕其刑;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處置,更重視治療機制與社會安全網的架設。總而言之,包青天式的「一命抵一命」,距離現代法治觀念,已經越來越遙遠,甚至背道而馳。

回到本劇,周德輝將他人物品據為己有,屬侵占罪不應判死;另有病人可能喪命的結果,也非周德輝所能預見,要說過失致死也顯得勉強。加上劇中縣官對女主角唐菀示愛遭拒的橋段,暗示他可能因唐菀對周德輝有好感,出於忌妒才做出死刑判決,但扮演人道功能角色的唐菀,始終未對縣官此舉做出指控。反思古代法律的殘酷,不是本劇著墨的重點,編劇反將矛頭指向另一位被壓迫者:周德輝的母親。

劇中有兩處交代周德輝的病因:同為醫者的周父在周德輝一出生即知道他患病;讓他隨身配戴犀牛角乃為安神之用。而出現幻覺的原因便是當天遺失了犀牛角。以上皆以法師一角的台詞交代,對觀眾而言僅僅是驚鴻一瞥。下半場最多的篇幅則落在周母因丈夫英年早逝,將人生所有期待灌注在兒子身上,即使年幼的周德輝疲於讀書,周母仍不准他休息。編導以長篇唱段,呈現周母如何對兒子施加壓力,即使兒子見母親傷心,反改口願意繼續讀書,周母依舊將書撕破,高聲吶喊著「好啊!莫讀!攏莫讀!」,情緒勒索般的大段場面,將周德輝患病的原因指向周母的壓迫。殘酷的是,周母既為家庭內壓迫者,更是社會的被壓迫者。劇中看不見她受困於傳統華人社會價值,身不由己的無奈。只見一個瘋狂的女性,初聞兒子被處死,不肯接受事實的歇斯底里;之後周德輝魂魄現身,再度開啟大唱段模式,在冗長凝滯的悲痛情緒中,請求兒子原諒,兒子也順理成章原諒了母親,扁平地標誌出編導意圖達成的和解與修復。問題是,錯真在母親身上嗎?

《犀望》與正明龍歌劇團前作《你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相近,多有強調人性黑暗面的篇幅,例如唐菀曾對周德輝說教,看似懸壺濟世的醫者,也會嘲笑路邊的乞丐,高舉道德之人不過是假清高,這世上有誰是潔白無瑕的?看似洞察人心,實則是獵奇式的眼光,表面上彌補了弱者的傷痕,卻加大與現實的距離。周德輝死於編導避談的體制之惡,巨大陰影的位置卻讓周母扮演,再取得亡子的原諒;法師如何消解對師兄的愧疚與自苦?竟是以施法引師兄之子的魂魄回鄉為出口。不論這究竟是烏托邦還是反烏托邦?戲曲本來有其封閉性,對當代性的關注也非每一位觀眾的期待。不過,2023年起台灣將施行國民法官制度,大多數公民【2】皆可能被隨機抽選為國民法官候選人,參與重罪審理。屆時,我們皆可能坐上法檯,決定另一個人的人生,甚至生死。面對現實襲來,且不可抗拒,當代創作者是否還能「藝術歸藝術」?對照戲曲過去的社會功能之一「教忠教孝」,現今的「教忠教孝」有沒有可能是一種符合現今社會脈動的展現?

單純回到作為一齣通俗劇的條件,《犀望》也暴露了編導的迷惘,包括敘事視角混雜、角色出場突兀,尤其刻意的時空跳躍令人錯亂,例如小男孩出現的場次,究竟是回憶?或為男主角內在的象徵?往往虛實難辨;但凡情感轉折、理念辯證,多以唱段處理,唱詞卻礙於韻腳,辭不達意,使劇情推進顯得生硬;讓目光應接不暇的燈光與投影布景,或許能暫時轉移焦點,觀後卻教人惋惜,需要燃犀照路的正是創作者自己。


註釋

1、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不罰。行為時因前項之原因,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顯著減低者,得減輕其刑。前二項規定,於因故意或過失自行招致者,不適用之。

2、年滿23歲以上,無犯罪前科、完成國民義務教育、在地方法院管轄區內居住4個月以上者。詳見《國民法官法》第三章第二節。

《犀望》

演出|正明龍歌劇團
時間|2021/03/27 19: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而言,《犀望》這齣戲與正明龍歌劇團先前的新編劇有一些共同的特色:具有現世的思考、別出心裁的主題設定,但同時在細節處理上不夠細緻的問題。例如劇中不斷穿插出現周德輝的童年一角,他什麼時候會出現、什麼時候不出現讓人有些摸不著頭緒,看起來與成年周德輝處在平行時空,又或者是另一個幻覺?(林慧真)
4月
12
2021
《一代神鑄歐冶子》在舞臺表現與議題選擇上頗有亮點,特別是以傳統戲曲探討當代議題,展現出值得讚許的企圖心。可惜對老年照護這熱門主題,仍停留於融入情節層次,未能更深入挖掘其複雜性與情感深度,不得不說是有些遺憾。
1月
28
2025
此次《三個人兒兩盞燈》重製,即便主題不再像當初吸睛,但在兩組演員的精彩演繹下,故事中流淌的細膩情感依舊如涓涓細流般緩緩流入現代觀眾的心靈中。
1月
28
2025
《雙龍比武》貌似大武戲,卻乘著岳飛之名,自其身後延展家族裡事。無獨有偶,亂世背景自然勾勒出岳飛後人的復仇黑暗路,忠、孝、禮、法互斥之下,反映著倫理價值、法律和權威彼此競合的動態世局;復加虛實交錯、立場各異的角色群像讓戲劇性更強烈。
1月
23
2025
野草製作的《再生緣.鏡花水仙》將兩個女性角色結合,加上多元性別的議題,讓舊時代的靈魂得以與現代相遇,雖然整體而言有創作概念重於戲劇結構的意味,但也重新賦予一齣老戲新的生命
1月
23
2025
用新編戲成立的條件去審視,《一代神鑄歐冶子》取材元素豐富,包含技藝/人性、世代間的落差/傳承、長者的生命意義/自我接納以及老年照護。然而多數元素只是點到為止,像是技藝相關內容多由唱唸帶過。
1月
09
2025
《追香記》的結構設定本非大開大闔的磅礡氣勢,也沒有刻意營造的詭譎瑰麗,卻像是平實而溫馨的生活小品,淡淡的訴說著一齣浪漫歡欣的愛情喜劇。
12月
31
2024
近年來,越來越多新編作品開始從史書中挖掘題材,風格逐漸向歷史劇靠攏。《仁劍.開鋒》便是在戲說的「鍘美案」基礎上,強化歷史背景,聚焦於君臣,把原本的負心案件,轉變為一齣探討君王如何面對私情與公理衝突的君臣戲。
12月
27
2024
第一部曲主要在音樂性的嘗試,而第二部曲與皮影戲的跨域合作也實數不易,但若能適當地保留並延續地第一部曲的部份聽覺效果,整體而言會更加完整且迷人。
12月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