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的鬼魅:由陰影轉為幻覺幽影《犀望》
4月
12
2021
犀望(正明龍歌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63次瀏覽

林慧真(專案評論人)


《犀望》以南朝宋人劉叔敬《異苑》中晉人溫嶠「燃犀」照見異世界作為發想,並取材自民戲《柳家店》作為故事架構,同時參酌電影《柳天素》與《犀照》。【1】《犀望》擷取了《柳家店》的三大元素:主角為醫館之子、主角捲入命案被判刑、行刑時使用民間法術使靈魂能回鄉完成生前心願,而電影《犀照》中女律師小芊一角則化為劇中女仵作唐菀。

無論是《柳家店》、《柳天素》或《犀照》,都是帶有驚悚、靈異與詭譎性質的作品,《犀望》則是以奇幻的方式處理,減弱原本的靈異性;而原先使主角蒙受不白之冤的案件,也有了新的處理方式,原來一切並非冤案,是主角自生幻覺所致。

《犀望》故事敘述,周德輝繼承父親醫館行醫,其母親柳氏望子成龍,將所有希望寄託在周德輝身上。一日京城官夫人病重,重金求訪名醫,周德輝想利用這個機會完成母親的期望,為自己帶來名利。途中遇一友人蓁凡結伴同行,山中忽見一包奇珍藥材,周德輝以為藥材主人必定相當心急,不願佔為己有,蓁凡則一旁搧風點火、引誘其邪念,告知此為上天所賜。受不了貪念誘惑的周德輝侵佔藥材,並以此醫好官夫人、於京城獲得名聲與利益。

無奈東窗事發,藥材主人告發藥材被偷,並因此枉送一條人命,藥袋上的字號以及人證皆指向周德輝為兇手。周德輝急尋友人蓁凡作證,證明並非他刻意侵佔,而是偶然拾起。女仵作唐菀與周德輝結識互相欣賞,唐菀便決意為其尋找證據證明清白。唐菀找上法師幫忙,兩人點燃周德輝身上自小配戴的犀牛角,卻不見周德輝口中的蓁凡,真相原來是周德輝自身幻覺幻化出的角色。因枉害人命的周德輝被判處死刑,行刑時,法師要其口啣還魂草,助其靈魂回鄉見母親最後一面。柳氏見周靈魂歸返,痛心回憶起自己對孩子的親情勒索、將所有功成名就的壓力加諸於其子,兩人互訴衷腸後了斷一樁心願。

從故事走向來看,「燃犀」的意象如節目單所言:「燃起犀牛角雖能照看鬼怪卻透不進幽微的人心」,原先作為人界與鬼界媒介的犀牛角,照見的真相從人性的黑暗面取代了實質的幽靈。劇中這個人格分裂或是幻象所產生的「蓁凡」一角並未如影隨形的跟隨左右,他只在受到強烈誘惑時才出現,之後便消失無蹤。

但如果從戲劇邏輯來說,似乎有些不合理處。在劇中,犀牛角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象徵物,它出現的情節段落主要有三:首先是周德輝便將犀牛角從小佩帶在身上,原以為是父親的遺物、用以連結父子親情,這個謎底在最後才解開——原來其父母知道周從小便有這病(應指自生幻覺,未有明確病名),因此其父便將犀牛角贈與周以安定其心神。在此,犀牛角具有實質效益,用以安定心神。是故,若周從小便有這病,那麼蓁凡或是其他幻想的角色應該不會只出現一次,但在戲劇的處理上並未埋下相關伏筆。

其次,犀牛角最重要的功能是「照見真相」,這也是這齣戲別出心裁之處,將幽暗鬼魅轉化為人心的幽暗,而這個幽暗的來源又指向親情勒索,拋開這個謎幻詭譎的外貌,故事想訴說的其實是親情的壓迫造成的一樁悲劇,以及人性深不可測的幽暗。只是真相的揭發似乎一些轉折的力道,燃犀後並未見到蓁凡,如此要推導出此為周德輝自生幻覺、侵佔藥材為自身過錯,似乎少了一些伏筆或補述,在這個重要的段落處理得稍快。此外,周德輝的貪念是否都能歸咎於母親的所造成的心裡陰影,或者貪念是自身本有的人性,似乎也難以論斷。

最後,周德輝被行刑後,唐菀燃起犀牛角作為亡魂的牽引,此時犀牛角是牽引靈魂歸鄉的重要媒介,這部份則貼合《柳家店》等劇的敘述方式。但《柳家店》等劇走向一個冤魂索命或因果報應的結尾,《犀望》則回頭扣合「犀望/希望」的意象,將父母的望子成龍的期望轉化為一股親情勒索,對子女心裡產生巨大陰影,此為周德輝的自生幻覺病徵找到合理的安置——由陰影轉為幻覺幽影。相較於因果報應等靈異手法,這齣戲回歸到人性化的處理,即母子的和解,這股燃犀力量最終化為周德輝魂歸家鄉的希望。柳氏這個角色並不讓人感到瘋狂或厭惡,而是以一種柔性的情感綁架訴說著為人母者,盼望子女功成名就有何錯誤?她不可恨也不可憎,但就是形成一股壓在心頭的陰影,我認為這個角色的處理是動人的。

整體而言,《犀望》這齣戲與正明龍歌劇團先前的新編劇有一些共同的特色:具有現世的思考、別出心裁的主題設定,但同時在細節處理上不夠細緻的問題。例如劇中不斷穿插出現周德輝的童年一角,他什麼時候會出現、什麼時候不出現讓人有些摸不著頭緒,看起來與成年周德輝處在平行時空,又或者是另一個幻覺?而唐菀一角在劇中是重要角色,她引領一切真相的揭發,可惜她與周德輝的戲份鋪陳不足顯得有些牽強;又,假如犀牛角如此重要,周德輝為何將犀牛角遺落山中不自知也不心急、又剛好為唐菀撿起?一些細節的安排過於順理成章,似乎也如同之前戲齣的問題。儘管對細節的處理能有許多討論之處,但正明龍歌劇團的戲所點燃的議題性,還是讓人期待每一次的亮點。


註釋

1、張育嘉:〈正明龍歌劇團《犀望》 點燃傳統故事火光 照見現代精神靈光〉,《PAR表演藝術》第327期(2020年5月),頁72。

《犀望》

演出|正明龍歌劇團
時間|2021/03/27 19: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犀望》與正明龍歌劇團前作《你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相近,多有強調人性黑暗面的篇幅,⋯⋯面對現實襲來,且不可抗拒,當代創作者是否還能「藝術歸藝術」?對照戲曲過去的社會功能之一「教忠教孝」,現今的「教忠教孝」有沒有可能是一種符合現今社會脈動的展現?(劉子驥)
5月
03
2021
整體而言,《憑什麼管偶》做為親子劇無論是主題,或是物件意象與聲音媒材的實驗上,都是成功的,不僅用活潑的方式帶出社會觀察的教育意義
10月
10
2024
如果說本劇企圖引導觀眾用理性思維觀看分析韓信的一生功過。那麼下半場呂后、淮安夫人、蕭何、張良相繼對韓信的叩問,深層的挖掘又稍嫌不足?「疏離效果」似乎沒帶來對韓信的深層審思,反而疏離了觀眾的感情,這不得不說是件遺憾之事。
10月
09
2024
就《走吧,野草!》而言,從歌仔戲提煉藝術性,賦與當代風貌,不只做俗民印象,更拓展為眾聲喧嘩,這是對鄉土藝術禮敬的創作行動,是再拒劇團與《走吧,野草!》隱而不宣,銜接與再創造群眾美學的底層精神。
10月
07
2024
我們無法從本劇中感知到,這些個別的劇種究竟在與什麼樣的創作思潮、社會體制或時代氛圍抗衡。它們仿若只是為了某種更高的目的而被召集、組合起來的團塊,更為了那目的而犧牲了自己所包含的內在張力。
10月
07
2024
這些政治意識在劇作中被稀釋,儘管在此次「劇.眾」的策展主題【5】包裝下,該劇在拆解過往歷史的過程中,卻消解所謂左翼關懷中的「眾」,削弱其核心的社會意涵,失去劇場與社會運動之間的連繫,並擺脫過去「無政府主義式」激進抗爭的政治取向,進而減損原本強烈的社會批判力量。
10月
07
2024
雖說豫劇的程式規範未若京、崑兩劇種來得嚴謹,但耳熟能詳的劇目,反倒使觀眾既定印象深刻,因此當青年演員擔綱主角時,如何在觀眾既有印象中雕琢,承接功法、拿捏聲腔情感尺度,是新生代承接前輩藝師傳承的挑戰。
9月
30
2024
《廣場》,在這個意義上無疑是一次試煉——既是庸俗民主的處刑場、基進民主的練兵場,作為空間的語法,該如何有效收斂其多重意義?作為表演的主題,又該如何掌握其無定向、四通八達的特質,將專注的能量再轉化為進步的動力?
9月
26
2024
滿漲的空間裝置與音樂構成鮮明的符號,在這處刻意不顯莊重,以雜亂構成「廣場」意象的空間,具現的不是現實世界的廟埕、集會場所,或一齣戲的舞台,而是追緬太陽花世代曾經獻身的歷史事件,以一個戲曲典故與人物,用角色肉身行動重新建構。
9月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