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文本,繞遠路——《換/幻妻》
3月
27
2025
換/幻妻(身體氣象館提供/攝影許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35次瀏覽

文 張宗坤(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由身體氣象館主辦的「為你朗讀」展演系列,在今年來到第十屆次。該系列歷年來除了向新生代編劇募集「新銳劇本」外,亦不乏中堅表演者、劇作家受邀參加。本年度的「評審自選」作品《換/幻妻》,找來許正平編劇、童詠瑋導演。這樣的組合已為本次演出賦予了一定的期待值。而在演員的選擇與構成上,將商業影視多棲、「重返」小劇場的李劭婕,搭上酒吧老闆兼資深行為藝術家的陳憶玲;剛剛在《萬象園》中出演的蘇耀庭,也進一步向曖昧、模糊的方向打磨演出質地。更值得一提的,則是久經小劇場工作者鄭志忠「玉泉特訓」的梁俊文,他以凝滯的速度感成為配速、配重的重要存在。此一組合上的精巧,使得演員不只是為文本的修整服務,而都能閃閃動人。

不只是基於個別演員的理解或對演員間張力的掌握,導演對於劇本的詮釋亦頗有獨到之處。從一對並不快樂的夫妻與第三者的情人打著圓場開始,當丈夫(梁俊文飾)在泰國曼谷出差時,屢屢與地下情人(蘇耀庭飾)相會,還瞥見了一張絕美的臉龐。只是一回首,卻發現自己的妻子(李劭婕飾)變得謙恭有禮、熨貼服從,根本是那印象中的理想女性,丈夫自己卻隨年華老去而漸漸失去記憶,他最終只能將自己的庸碌悔恨地控訴以妻子的無瑕。

換/幻妻(身體氣象館提供/攝影許斌)

表面上閱讀,本劇不過是個女性抵抗的劇碼。既批評「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也為女性主義指出傳統妻子(tradwife)潛藏的異議力道,而不是簡單地鄙以「極右派」的標籤。值得注意的還有某種較為隱含的批評,是以古都臺南的「傳統」家庭來對照從事新興行業「工程師」的丈夫,以「海外出差」來照現後者的逃避主義與晉升慾望,從而切入經濟、政治與道德上的逼問:所謂的「新」(新工作、新產業),難道不過是鞏固著「舊」(舊家庭、舊風俗)嗎?以作為集體的家庭來對照個體的工程師丈夫,使得這個新與舊的辯證,同時也可以映射到其他不同尺度的結構上。換言之,對「工程師性」的批評,也可以是對「台灣性」的批評——我們必須必須識破,那些透過舊的歷史,來服務新的政治的當代把戲。

然而,導演在節目單中自陳,他還小心翼翼地試著疊上了第三個層次——對「帝國」的批評。最顯目的,或許是情人在遊覽曼谷時對於臥佛的描述,一個永恆地臥定下來、等待他人瞻仰的化身;佛陀的形象也出現在投影中,甚至與當代科學至高結晶的晶片相結合;及至尾聲,情人甚至也與佛同化,單腳立起帶著宗教意味的瑜伽樹式姿態。然而,這究竟是文本的意思亦或是導演的延伸,仍有待詳細推敲:立於東南亞的佛像,是否真的能支撐起「帝國」的喻依之重?曼谷與台灣在當代世界體系中的位置,又是否能比做帝國與殖民地的關係?

換/幻妻(身體氣象館提供/攝影MOU)

此一層次的懸空所帶來的風險,包含引發「文本超譯」或「理念先行」的指控,卻也挑釁地顛破了讀劇頂多只是文本或聲音工作的定式。在這個意義上來說,繞道第三個層次的戰略,正是帶來了表演上的新意。「帝國」或許並不實指,而可以理解為某種尚待命名的權力型態。在其中,事物不能光憑其名稱而確認性質,弱勢者與強勢者,因此不一定是事實上的弱勢與強勢,隨時都有調轉與再展開的可能。當丈夫裸身籠罩在聖潔的白布中,囁嚅道出對妻子的憎惡時,我們頓時分不清楚:那是記憶碎散前的片羽回光,抑或是最天真的惡,終於顯露了原形。再者,始終處在旁觀、窺視的情人,也變得值得玩味——情人與丈夫在談話間背靠背深蹲,也暗示著所謂的旁觀者,可能始終都置身在他所注視的權力棋局中,也支撐這場遊戲繼續運作下去。

假若沒有這樣迂迴地納入對作為權力模型的「帝國」批評,許正平的劇本或許能夠用最不費力的方式,與鄉土劇的女強人或新電影的女性復仇等等,同樣列籍於最本地、最本土也最台灣的創作類型之中。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換/幻妻》

演出|身體氣象館
時間|2025/03/09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二樓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換/幻妻》讀劇導演藉由聲音、身體、影像與聲響的調度,將本劇對於婚姻的討論從個人感情層面拉到社會層面,揭露了婚家持續作為勞動力再生展機制的困境,以及其與跨國高科技產業主導的全球勞動分工共享的底層邏輯。
4月
10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