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群像的同歡與共悼《伍采克》
2月
25
2014
伍采克 (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76次瀏覽

演出:喬瑟夫.納許現代舞團(Josef Nadj / Centre chorégraphique national d'Orléans)

時間:2014/02/2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文   吳政翰(特約評論人)

十九世紀德國劇作家畢希納(Georg Büchner)後世公認的經典之作《伍采克》(Woyzeck)可說是戲劇史上關注社會底層人物心境的開端,描寫的是低階軍人伍采克受軍官壓迫、被醫生嘲弄、遭妻子瑪麗和樂隊鼓手婚外情的背叛的過程,最後陷入瘋狂,犯下謀殺之罪。原劇的另一特徵,是文本乃由散碎的片段所集合而成,這些片段在編舞家喬瑟夫.納許(Josef Nadj)重新組合、自由詮釋之下,模糊了原劇情節的延續性,演變成一連串脫離時間框架及因果邏輯的荒謬遊戲,所以若是想從戲中找線索來對照原劇本,可能會因遍尋不著脈絡而對這齣戲大失所望。相較於畢希納斷簡殘篇所堆疊而生的伍采克悲劇英雄形象,納許轉以默劇型態和馬戲技巧來詮釋,探照出人生百般無聊與無奈的眾生群像。

整場演出饒富趣味,一物多用,驚喜不斷,荒謬中帶有流動感,人物常像變魔術般從各處迸出。場上發生的事件也常多焦點並行、相互干涉,但沒有絕對邏輯或直接因果,而是一連串依隨人物反應之下的隨機行為,構成肢體與肢體、與物件、與空間的對應關係。戲中雖隱約可見不少原劇痕跡,但沒有清楚故事線,也沒有場景切換,所有動作就在一個框限於舞台中央、堆滿雜物的小房間裡進行,不是在陳述故事,而是呈現人物在這個時間蒸發、空間限縮的場域裡的「狀態」。

整體空間充滿碎石、泥土、沙塵、糧草、木柴、棍棒等自然素材,彷彿抹上一層大地色彩。舞者(或說演員)們臉上塗滿灰土,身著灰暗色系服裝,彷彿肉身、背景皆與自然融於一體。在如此「自然」的情境下,由於畫面層次感不鮮明,舞者臉上灰土將表情淡化或表演上刻意忽略表情,各人物的獨特性於是被削弱。同時,這些人物皆沒有姓名、身分或位階的具體指稱,難以清楚分辨(唯一清楚可辨的是瑪麗,但大多時間都杵在牆角),行進間略帶人偶般的機械感,宛如喪失主體性的行屍走肉。因此,整體視覺上呈現出一種去立體化、去人性化的效果。另外,戲中幾乎沒有任何語言,全賴肢體演繹,雖偶爾可聽見喃喃絮語,卻無從得知意義。語言的缺席使身體成為最直接的反射,但這究竟意味著人物們在此情境下的發語權被剝奪了,抑或失語策略其實是群體共識下的規範?唯一可確認的,是囿限在這個小世界裡的眾生,都是彼此的重影,也都是伍采克的化身,並且如同戲開頭中,人物將小粘土人形和羽毛相秤的動作所揭示:生命的重量,輕如鴻毛。 

畢希納原劇裡的失衡聚焦於單一小人物,但在納許延伸詮釋下,卻擴張成維持世界的秩序。人物彼此玩著遊戲,而許多遊戲裡蘊含危險和威脅,例如剮下粘土人臉以及割內臟比賽。遊戲進行時,人物沒有興奮、驚訝、疑懼、憤怒等過多情緒回應,彷彿一切如呼吸般自然,同時人性也在重複播放又輕快無比的鋼琴聲伴隨下,自然而然地被催眠、消蝕。雖然不時有逃離、掙脫的動作,例如攀爬鐵鍊梯和棍子、騎乘廢棄物組裝而成的怪異腳踏車等,但結果仍停留原地。因此,人物們在這個世界中彼此玩弄痛苦,又同時被痛苦吞噬,就像落入了一場迴盪不止、無路可出的惡夢,只好集體以麻痺來哀悼自身處境。戲的尾聲,場上只剩一具被矇面綑綁的人體倒置在桌上,不知是死了還是活著,宛如空殼般靜止不動,呼應戲一開頭眾人死氣沈沈的凝像定格,彷彿訴說途中所有一切的移動都只是幻象。

的確,納許《伍采克》表面上少了畢希納原劇裡濃烈情感所堆疊出的生命張力,也沒有原劇中漸漸將主角逼向絕境以至於變形的戲劇衝突及高潮,然而全戲不斷的詼諧表層底下,實則包藏著末世的哀傷、無奈與絕望,這兩種力量之間抗衡而生的衝突無所不在,張力自始至終從未減弱。這短短六十分鐘的演出,體現了人類面對世界的心靈原貌,講述的不是十九世紀的過去,也不是二十一世紀的現在,而是一則超脫時空、亙古不變的普世預言錄。

《伍采克》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齣舞作呈現出「觀後感」的氛圍而除去了文本原有的劇情流動。說書的調性加上舞者臉面塗泥以及身體動作時而展現如偶一般的非人性質,使整齣舞作呈現出木偶戲的詼諧詭譎感。(陳群翰)
3月
03
2014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