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暗角落裡變質的人性怪物《伍采克》
3月
03
2014
伍采克(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5次瀏覽
陳群翰(臺灣大學戲劇系學生)

「《伍采克》這齣戲寫完之後到底會長什麼樣子?」我想這對拜讀過這篇作品的人來說都是個疑問。《伍采克》的創作者都在猜測它的完成;也同時在追逐畢希納的腳步中─也許是很狂妄的、自我實現的─假設它的完成。

於是《伍采克》就在以各種對畢希納的假設中問世了。把殘稿視為完整的作品來演繹自然是在文本上有其必要性。但是相較於創作者在對於已完稿的劇本上做再詮釋;《伍采克》以一個「殘稿」的姿態出現在創作者面前,似乎更加有種不可言說的力量直指創作者的詮釋慾望──一種征服文本的潛在慾望。有趣的是,恰巧在《伍采克》文本中,這種蠢蠢欲動、在櫃角陰影裡爬行、在耳邊提點縈繞的壞物也正在對創作者微笑。創作者在詮釋《伍采克》的壞物之際,創作者本身的壞物也在自我詮釋著,這點使得《伍采克》這齣劇作又多了一層弔詭的價值。

再詮釋的過程必定從創作者對劇本的觀感出發,本次的舞作似乎回歸到比較初始的本質,整齣舞作呈現出「觀後感」的氛圍而除去了文本原有的劇情流動。它彷彿是看過《伍采克》的故事之後,由一個說書人在背後翻閱著故事書講述其中的章節:從略似介紹角色的開場、情慾、實驗、權力、暴力等等都被分章分段,直至末尾故事結束,角色離場。說書的調性加上舞者臉面塗泥以及身體動作時而展現如偶一般的非人性質,使整齣舞作呈現出木偶戲的詼諧詭譎感。但是在這種氛圍下,本齣舞作故事書的章節感似乎稍微太清楚了些,明顯感覺到分章分段這點使得舞作略失興味。

回到詼諧詭譎感。之所以詭譎不僅止於偶的性質,舞作中脫離「常理」的行為也同時造成詭譎。我們對於行為與反應是有配對期待的──人受傷應該痛、見血應該要懼怕等等。舞作中打破這種期待,如此伸入伍采克被耍弄顛覆的世界。象徵人體器官的麻繩、泥像在舞者的殘酷遊戲中不時被耍弄破壞,對於殘忍疲乏後扭曲生成的樂趣;騎車或捏蘋果等等也不時散發殘忍的競逐現實中悶壓沉鬱的潛在壓力;在一次次嘗試折折不斷的繩子、捏捏不破的蘋果、復原復原不了的蛋過後,期望的反覆消亡終將生存的慾望推向破敗無望的空虛。伍采克在故事中遭遇的現實暴力逐漸扭曲揉擰成舞作中顛三倒四的小怪物們。

直白的暴力還逃脫不出配對期待因而不夠力道,但是舞作中很精確的呈現存在伍采克世界裡緩慢蓄積的暴力與無助感。這種暴力是會發酵的。它不會直接迅速的破壞一個人的性命,反之它是種形而上的愛滋病,潛藏在身體各處漸漸變質一個人。如同馬克白在被麥克德夫殺了之前他的心早已死去。伍采克在警衛到達之前也早就死去。不在殺了瑪莉之後,在整齣戲的過程中他就一直在死去,一直在變質成為「怪物」。只可惜本齣舞作中並沒有展現這個過程,它將變質過程跳過直接呈現人性的變質狀態。在六十分鐘裡時間流動是不存在的,貫穿一切的只有場上這些已然變質的怪物。他們在狹小灰暗的舞台上像在狹窄的心房裡遊戲、嬉鬧、攻擊。這並不是個英雄式的鋪天蓋地的生殺榮辱;這是一個存在凡人狹小世界裡的卑微渴望與卑劣慾望。

《伍采克》

演出|喬瑟夫.納許現代舞團(Josef Nadj / Centre chorégraphique national d’Orléans)
時間|2014/02/22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畢希納原劇裡的失衡聚焦於單一小人物,但在納許延伸詮釋下,卻擴張成維持世界的秩序。人物彼此玩著遊戲,而許多遊戲裡蘊含危險和威脅。遊戲進行時,人物沒有過多情緒回應,彷彿一切如呼吸般自然,同時人性也在重複播放又輕快無比的鋼琴聲伴隨下,自然而然地被催眠、消蝕。(吳政翰)
2月
25
2014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