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神話的通俗演繹《巨人的腳印》
7月
28
2016
巨人的腳印(台北兒童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85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臺灣戲曲學院於今年兒童藝術節以周朝的建國神話《詩經‧大雅‧生民之什》中記載姜嫄因履巨人腳印,而懷孕生子的故事作為創作的底本,創作排練出兒童京劇《巨人的腳印》。這一次的演出,特別邀請京劇旦角黃宇琳、武生戴立吾、武淨楊宇敬三位同期畢業的專業京劇演員同台共演,並協同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系的學生們,製作出一臺鎔鑄「流行」與「傳統」元素的兒童京劇。

《巨人的腳印》這齣兒童京劇,情節大致與《詩經》中之記載未有太大差異,不過,在整體情節上仍有不同之處,劇情從《詩經‧大雅‧生民之什》中抓出三個能夠發揮的主軸——「土地關懷」、「動物保護」、「根源的重要性」。劇中,姜嫄(黃宇琳飾)為五帝中帝嚳的妃子元妃姜嫄,她踩了巨人的腳印受孕產子後,因天有異象受到他人非議而拋棄兒子,將其置於森林、冰河等地,不過其子受到動物的庇護,見其子遭棄仍能不死,姜嫄於是將其託於長老(楊宇敬飾)養育成人,名為「棄」(戴立吾飾)。

戲劇的開始,從村民、鳥獸手舞足蹈地讚揚棄的善農耕做為開端,製造一片歡騰喧鬧的場景;熱鬧的歌舞後,在其他村民的對話中得知了棄自小被母親拋棄,棄聽見了其他人議論他是孤兒的事後,開啟了一段自我認同的矛盾。這段自我認同的矛盾過程中,棄和他的鳥獸朋友、村民們,遭遇了我很牛(陳昶甫飾)的攻擊和破壞,作為土地守護者的棄挺身而出,拯救村莊的農作物,不過,因為棄除了愛護土地之外,曾被動物呵護成長的他也愛護動物,在爭執後,棄便與我很牛成為了好友,我很牛因此也成為日後幫助村民、鳥獸們很重要的助手。在這之後棄與他的好朋友們,遇到了飢餓難耐而為匪的土匪仨人幫(王詠增、羅海辰、葉時溥飾),但此時的棄並未如同遇見我很牛那般幸運。

棄的單純,讓他接受了土匪仨人幫作為他的兄弟。但是,此時元妃姜嫄的回歸,讓棄同時遭遇了矛盾與困難。拋棄棄的元妃姜嫄帶著後悔之心回到村莊,懇求棄對自己的諒解,但是,要理解並諒解自己的母親對自小被拋棄的棄而言並非如此容易。然而,這時候土匪仨人幫知道尊貴的姜嫄回到村莊明白有利可圖,便要綁架姜嫄,棄知道自己的母親要被綁架,於是挺身而出,替母親、替村莊解圍,在長老等人的幫忙之下,解救了自己的母親,也訓斥了土匪三人幫,並在最後認了自己的母親,作了大團圓收場。

《巨人的腳印》劇情不難理解,甚至為了讓小朋友更容易理解劇情,「東方神話」在這個劇本中僅僅成為一個背景,結合通俗劇情以較為教條式的手法向台下的孩子們傳達了「動物保護」、「土地關懷」等議題(例如:臺上的演員在演出時大聲疾呼「不可以傷害小動物哦」)。此次演出中,因為較多為土地關懷、動物保護議題呼籲,而讓有許多發展空間的棄與姜嫄母子關係間的矛盾被草草帶過。儘管符合了戲曲中插科打諢的傳統,但是,僅只是一場打鬥,就被解釋為經歷了「風風雨雨」因而解決了母子兩人之間的矛盾,似乎有些無法說服人。故事的簡化、通俗化,讓原本可能具有情感張力的情節少了能夠發揮之處。

或許,「被遺棄」這件事情,對於很多小朋友而言,可能是難以想像的問題,但,又何嘗不能嘗試從「東方神話」找出其他更加深刻的詮釋觀點,直接明確出一個觀點、主軸,讓劇情帶著小朋友們思考:若是母親因故離自己而去,回來相認後的自己,又應該如何面對呢?兒童京劇,甚至是兒童劇,或許不僅只是在歡騰喧鬧中宣導,該如何在引人入勝的表演與故事中,埋藏發人省思的觀點,也是相當重要的。特別是當代的孩子,因為雙親必須工作,產生的隔代教養、保母托育等問題,從此角度再作經營,或許能夠刺激小朋友,以及陪同觀看的大人們的思考,更甚至能夠促進親子之間的對話。

《巨人的腳印》流暢的身段表現、生動的插科打諢,以及其他技藝表現上都相當出色。在語言的使用上,因擔心從未接觸戲曲的觀眾,以及小朋友們不理解,白口部分已盡可能改為一般生活通用讀音。劇中新譜曲調、唱腔,能聽出結合1937年的閩南歌謠《農村曲》,又或是直接融合西皮、二黃、四平調所作的「京歌」,別出心裁又相當動聽。不過,京劇如同演出前開場所說是寫意、抒情的,有多少小朋友能懂得這些詞文的意思?唱段的部分,雖融合了流行元素,唱詞也簡單,但仍舊因為演唱段落過多,讓臺下的小朋友些微躁動不安。

兒童劇的製作並不容易,必須簡單又顧及教育意義,如何討好當代的小朋友們,或是買票的家長們,一直以來都是團隊們必須面對的困難。作為兒童京劇,一方面如同一般兒童劇,帶著相同的任務存在,一方面又必須為戲曲推廣而努力。戲曲藝術的誇大、寫意事實上是帶有相當大的想像空間的,特別在表演(唱、念、作、打的比例拿捏)上,是往後團隊能夠再多加著墨的。在《巨人的腳印》之後,也期待未來製作兒童戲曲的團隊能再推陳出新,繼續嘗試,走出過往兒童戲曲作品慣性,一如現代兒童戲劇早已開發各種形式與內涵的創新,期許兒童戲曲也有其它可能的、不同的方向。

《巨人的腳印》

演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系
時間|2016/07/22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