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神話的通俗演繹《巨人的腳印》
7月
28
2016
巨人的腳印(台北兒童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66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臺灣戲曲學院於今年兒童藝術節以周朝的建國神話《詩經‧大雅‧生民之什》中記載姜嫄因履巨人腳印,而懷孕生子的故事作為創作的底本,創作排練出兒童京劇《巨人的腳印》。這一次的演出,特別邀請京劇旦角黃宇琳、武生戴立吾、武淨楊宇敬三位同期畢業的專業京劇演員同台共演,並協同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系的學生們,製作出一臺鎔鑄「流行」與「傳統」元素的兒童京劇。

《巨人的腳印》這齣兒童京劇,情節大致與《詩經》中之記載未有太大差異,不過,在整體情節上仍有不同之處,劇情從《詩經‧大雅‧生民之什》中抓出三個能夠發揮的主軸——「土地關懷」、「動物保護」、「根源的重要性」。劇中,姜嫄(黃宇琳飾)為五帝中帝嚳的妃子元妃姜嫄,她踩了巨人的腳印受孕產子後,因天有異象受到他人非議而拋棄兒子,將其置於森林、冰河等地,不過其子受到動物的庇護,見其子遭棄仍能不死,姜嫄於是將其託於長老(楊宇敬飾)養育成人,名為「棄」(戴立吾飾)。

戲劇的開始,從村民、鳥獸手舞足蹈地讚揚棄的善農耕做為開端,製造一片歡騰喧鬧的場景;熱鬧的歌舞後,在其他村民的對話中得知了棄自小被母親拋棄,棄聽見了其他人議論他是孤兒的事後,開啟了一段自我認同的矛盾。這段自我認同的矛盾過程中,棄和他的鳥獸朋友、村民們,遭遇了我很牛(陳昶甫飾)的攻擊和破壞,作為土地守護者的棄挺身而出,拯救村莊的農作物,不過,因為棄除了愛護土地之外,曾被動物呵護成長的他也愛護動物,在爭執後,棄便與我很牛成為了好友,我很牛因此也成為日後幫助村民、鳥獸們很重要的助手。在這之後棄與他的好朋友們,遇到了飢餓難耐而為匪的土匪仨人幫(王詠增、羅海辰、葉時溥飾),但此時的棄並未如同遇見我很牛那般幸運。

棄的單純,讓他接受了土匪仨人幫作為他的兄弟。但是,此時元妃姜嫄的回歸,讓棄同時遭遇了矛盾與困難。拋棄棄的元妃姜嫄帶著後悔之心回到村莊,懇求棄對自己的諒解,但是,要理解並諒解自己的母親對自小被拋棄的棄而言並非如此容易。然而,這時候土匪仨人幫知道尊貴的姜嫄回到村莊明白有利可圖,便要綁架姜嫄,棄知道自己的母親要被綁架,於是挺身而出,替母親、替村莊解圍,在長老等人的幫忙之下,解救了自己的母親,也訓斥了土匪三人幫,並在最後認了自己的母親,作了大團圓收場。

《巨人的腳印》劇情不難理解,甚至為了讓小朋友更容易理解劇情,「東方神話」在這個劇本中僅僅成為一個背景,結合通俗劇情以較為教條式的手法向台下的孩子們傳達了「動物保護」、「土地關懷」等議題(例如:臺上的演員在演出時大聲疾呼「不可以傷害小動物哦」)。此次演出中,因為較多為土地關懷、動物保護議題呼籲,而讓有許多發展空間的棄與姜嫄母子關係間的矛盾被草草帶過。儘管符合了戲曲中插科打諢的傳統,但是,僅只是一場打鬥,就被解釋為經歷了「風風雨雨」因而解決了母子兩人之間的矛盾,似乎有些無法說服人。故事的簡化、通俗化,讓原本可能具有情感張力的情節少了能夠發揮之處。

或許,「被遺棄」這件事情,對於很多小朋友而言,可能是難以想像的問題,但,又何嘗不能嘗試從「東方神話」找出其他更加深刻的詮釋觀點,直接明確出一個觀點、主軸,讓劇情帶著小朋友們思考:若是母親因故離自己而去,回來相認後的自己,又應該如何面對呢?兒童京劇,甚至是兒童劇,或許不僅只是在歡騰喧鬧中宣導,該如何在引人入勝的表演與故事中,埋藏發人省思的觀點,也是相當重要的。特別是當代的孩子,因為雙親必須工作,產生的隔代教養、保母托育等問題,從此角度再作經營,或許能夠刺激小朋友,以及陪同觀看的大人們的思考,更甚至能夠促進親子之間的對話。

《巨人的腳印》流暢的身段表現、生動的插科打諢,以及其他技藝表現上都相當出色。在語言的使用上,因擔心從未接觸戲曲的觀眾,以及小朋友們不理解,白口部分已盡可能改為一般生活通用讀音。劇中新譜曲調、唱腔,能聽出結合1937年的閩南歌謠《農村曲》,又或是直接融合西皮、二黃、四平調所作的「京歌」,別出心裁又相當動聽。不過,京劇如同演出前開場所說是寫意、抒情的,有多少小朋友能懂得這些詞文的意思?唱段的部分,雖融合了流行元素,唱詞也簡單,但仍舊因為演唱段落過多,讓臺下的小朋友些微躁動不安。

兒童劇的製作並不容易,必須簡單又顧及教育意義,如何討好當代的小朋友們,或是買票的家長們,一直以來都是團隊們必須面對的困難。作為兒童京劇,一方面如同一般兒童劇,帶著相同的任務存在,一方面又必須為戲曲推廣而努力。戲曲藝術的誇大、寫意事實上是帶有相當大的想像空間的,特別在表演(唱、念、作、打的比例拿捏)上,是往後團隊能夠再多加著墨的。在《巨人的腳印》之後,也期待未來製作兒童戲曲的團隊能再推陳出新,繼續嘗試,走出過往兒童戲曲作品慣性,一如現代兒童戲劇早已開發各種形式與內涵的創新,期許兒童戲曲也有其它可能的、不同的方向。

《巨人的腳印》

演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系
時間|2016/07/22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
此次,「國光30:春分啟動」系列中的《江流無間道》、《金玉奴》雖是盛演已久的經典劇目,但國光團隊沒有陳陳相因,照本宣科,而是細加調整雕琢,為經典注入新的活力。
4月
29
2025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