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神話的通俗演繹《巨人的腳印》
7月
28
2016
巨人的腳印(台北兒童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05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臺灣戲曲學院於今年兒童藝術節以周朝的建國神話《詩經‧大雅‧生民之什》中記載姜嫄因履巨人腳印,而懷孕生子的故事作為創作的底本,創作排練出兒童京劇《巨人的腳印》。這一次的演出,特別邀請京劇旦角黃宇琳、武生戴立吾、武淨楊宇敬三位同期畢業的專業京劇演員同台共演,並協同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系的學生們,製作出一臺鎔鑄「流行」與「傳統」元素的兒童京劇。

《巨人的腳印》這齣兒童京劇,情節大致與《詩經》中之記載未有太大差異,不過,在整體情節上仍有不同之處,劇情從《詩經‧大雅‧生民之什》中抓出三個能夠發揮的主軸——「土地關懷」、「動物保護」、「根源的重要性」。劇中,姜嫄(黃宇琳飾)為五帝中帝嚳的妃子元妃姜嫄,她踩了巨人的腳印受孕產子後,因天有異象受到他人非議而拋棄兒子,將其置於森林、冰河等地,不過其子受到動物的庇護,見其子遭棄仍能不死,姜嫄於是將其託於長老(楊宇敬飾)養育成人,名為「棄」(戴立吾飾)。

戲劇的開始,從村民、鳥獸手舞足蹈地讚揚棄的善農耕做為開端,製造一片歡騰喧鬧的場景;熱鬧的歌舞後,在其他村民的對話中得知了棄自小被母親拋棄,棄聽見了其他人議論他是孤兒的事後,開啟了一段自我認同的矛盾。這段自我認同的矛盾過程中,棄和他的鳥獸朋友、村民們,遭遇了我很牛(陳昶甫飾)的攻擊和破壞,作為土地守護者的棄挺身而出,拯救村莊的農作物,不過,因為棄除了愛護土地之外,曾被動物呵護成長的他也愛護動物,在爭執後,棄便與我很牛成為了好友,我很牛因此也成為日後幫助村民、鳥獸們很重要的助手。在這之後棄與他的好朋友們,遇到了飢餓難耐而為匪的土匪仨人幫(王詠增、羅海辰、葉時溥飾),但此時的棄並未如同遇見我很牛那般幸運。

棄的單純,讓他接受了土匪仨人幫作為他的兄弟。但是,此時元妃姜嫄的回歸,讓棄同時遭遇了矛盾與困難。拋棄棄的元妃姜嫄帶著後悔之心回到村莊,懇求棄對自己的諒解,但是,要理解並諒解自己的母親對自小被拋棄的棄而言並非如此容易。然而,這時候土匪仨人幫知道尊貴的姜嫄回到村莊明白有利可圖,便要綁架姜嫄,棄知道自己的母親要被綁架,於是挺身而出,替母親、替村莊解圍,在長老等人的幫忙之下,解救了自己的母親,也訓斥了土匪三人幫,並在最後認了自己的母親,作了大團圓收場。

《巨人的腳印》劇情不難理解,甚至為了讓小朋友更容易理解劇情,「東方神話」在這個劇本中僅僅成為一個背景,結合通俗劇情以較為教條式的手法向台下的孩子們傳達了「動物保護」、「土地關懷」等議題(例如:臺上的演員在演出時大聲疾呼「不可以傷害小動物哦」)。此次演出中,因為較多為土地關懷、動物保護議題呼籲,而讓有許多發展空間的棄與姜嫄母子關係間的矛盾被草草帶過。儘管符合了戲曲中插科打諢的傳統,但是,僅只是一場打鬥,就被解釋為經歷了「風風雨雨」因而解決了母子兩人之間的矛盾,似乎有些無法說服人。故事的簡化、通俗化,讓原本可能具有情感張力的情節少了能夠發揮之處。

或許,「被遺棄」這件事情,對於很多小朋友而言,可能是難以想像的問題,但,又何嘗不能嘗試從「東方神話」找出其他更加深刻的詮釋觀點,直接明確出一個觀點、主軸,讓劇情帶著小朋友們思考:若是母親因故離自己而去,回來相認後的自己,又應該如何面對呢?兒童京劇,甚至是兒童劇,或許不僅只是在歡騰喧鬧中宣導,該如何在引人入勝的表演與故事中,埋藏發人省思的觀點,也是相當重要的。特別是當代的孩子,因為雙親必須工作,產生的隔代教養、保母托育等問題,從此角度再作經營,或許能夠刺激小朋友,以及陪同觀看的大人們的思考,更甚至能夠促進親子之間的對話。

《巨人的腳印》流暢的身段表現、生動的插科打諢,以及其他技藝表現上都相當出色。在語言的使用上,因擔心從未接觸戲曲的觀眾,以及小朋友們不理解,白口部分已盡可能改為一般生活通用讀音。劇中新譜曲調、唱腔,能聽出結合1937年的閩南歌謠《農村曲》,又或是直接融合西皮、二黃、四平調所作的「京歌」,別出心裁又相當動聽。不過,京劇如同演出前開場所說是寫意、抒情的,有多少小朋友能懂得這些詞文的意思?唱段的部分,雖融合了流行元素,唱詞也簡單,但仍舊因為演唱段落過多,讓臺下的小朋友些微躁動不安。

兒童劇的製作並不容易,必須簡單又顧及教育意義,如何討好當代的小朋友們,或是買票的家長們,一直以來都是團隊們必須面對的困難。作為兒童京劇,一方面如同一般兒童劇,帶著相同的任務存在,一方面又必須為戲曲推廣而努力。戲曲藝術的誇大、寫意事實上是帶有相當大的想像空間的,特別在表演(唱、念、作、打的比例拿捏)上,是往後團隊能夠再多加著墨的。在《巨人的腳印》之後,也期待未來製作兒童戲曲的團隊能再推陳出新,繼續嘗試,走出過往兒童戲曲作品慣性,一如現代兒童戲劇早已開發各種形式與內涵的創新,期許兒童戲曲也有其它可能的、不同的方向。

《巨人的腳印》

演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系
時間|2016/07/22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冥星》似乎是個太過「面面俱到」的作品,筆者似乎可以看到主創團隊使出了渾身解數滿足了劇團需求,滿足了歌仔戲迷、滿足了演員粉絲、也滿足了臺灣社會的審美喜好,但也沒有了進一步深化人物、拓展議題的餘裕。
10月
25
2024
當演員走到舞台下時,腳步的動作基本上就被遮蔽,加上整體光影造成演員身形的延伸與扯動,間接讓觀賞焦點被挪位。於是,多半是成就了現代劇場的調度,反而掩蓋了戲曲欣賞的部分需求,這之間的拿捏既成功於導演,卻仍有繼續思考的空間。
10月
25
2024
然而當老字號劇團嘗試使用新思維,創新歌仔戲形式及元素,但作為家族戲班,下一代青年演員是否有能力運用唱腔、身段創發角色?傳承與現代劇場手法試驗過程中,如何取捨輕重?這是《青樓淚》的亮點也是挑戰。
10月
25
2024
新穎劇團如何走向當代?如何打造獨樹一幟風格?沉浸於民戲的演出形式進入高度美學化的現代劇場該如何拿捏?都是該團必須面對之挑戰。因此《湘江夢》作為該團進入現代劇場第二齣劇作,企圖嘗試回應疑問,展現潛力,開創特色。
10月
21
2024
一個十八分鐘的故事,經過四次輪迴,劇情的順序被打亂,又長出了更多的參差,在觀眾情緒隨劇情熟練的反覆之下,表現形式得到發揮。
10月
18
2024
需要解方的「瘟疫」則可被解讀為五〇年代與九〇年代藝文工作者共同面對的「死亡威脅」——戲劇透過瘟疫的隱喻,向觀眾提出了一個系譜學式的問題:五〇年代「改良」歌仔戲、九〇年代(小)劇場,以及今日所面對的「瘟疫」分別是什麼?
10月
18
2024
既無語言,又是簡單「英雄救美」奇俠劇情,《源.緣》除了舞台空間調度精彩,最核心的表演內涵是什麼?與《巧遇姻緣》相同,就在掌上功夫——操偶技藝。
10月
17
2024
戲文在歌仔戲既有套路中擴大結構,修改原本上而下、男性主體的固定秩序,將其退為遠景,聚焦在劇中角色如何追尋愛情,將角色歷程融入傳統橋段,歌仔戲的世界觀因而擴張,擁有個人存在之地。選擇風花雪月為題不等於馴服,而是召喚共鳴的策略,以此呼應常民美感經驗。
10月
16
2024
光影變化不但營造出撲朔迷離的陰間之路,為兩尊戲偶射出前方路徑以及沿路遭遇的瞬息萬面,也隨著光束並無形體的介質特性,讓戲偶不受實體空間之框架所限。如此一來,既解放戲偶,使其在空間中享有更大自由,同時又始終有所支撐與憑藉。
10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