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的打我的臉《戀曲2010》
5月
20
2014
戀曲2010(風格涉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52次瀏覽
魏于嘉(社會人士,台灣大學戲劇所畢)

一開始是導演(李銘宸)自己跳出來為全劇做個「序言」般的解釋,風格涉好像有這種處理偏好,在《R.I.P.》裡,則是簡莉穎來做引言的動作,《不萬能的喜劇》跟《Dear All》倒是忘了有沒有,不過從這幾齣風格涉的大戲,約略可以拼湊出導演/劇團的特點:攤開的劇場後設,赤裸的展現出「演戲」的狀態、排演場的過程、經過精密排練過的「日常生活」;群像的描繪,風格涉非常擅於處理群眾「活著的狀態」,甚至是偏向於無聊的活著的狀態,那種平常的樣子在劇場裡被特意展演及觀看,反而異常的顯示出強烈的生活氛圍。戲劇結構的輕重調劑,風格涉對於所論議題的輕重配置交叉比例,近年來有逐漸成熟的傾向,從《不萬能的喜劇》的碎,到《Dear All》的激,至《戀曲2010》的雜,風格涉的「亂」本是劇團的特色,但經過這幾齣的演變得以窺見導演逐漸成熟運用這種輕重交雜的手法,其亂亦有道。(沒有提到《R.I.P.》是私以為《R.I.P.》較像導演在嘗試某種「走到底」的路,但似乎撞到牆了)。

常常在看戲時感受到導演是一個很溫柔的人,就算他要控訴什麼社會人間不公,也是用一種溫柔的方式,但卻會在那個轉場的黑暗空隙頓覺臉好痛。是的,臉好痛,痛在於能夠理解導演藉著劇中展現他所看到的台灣,那些抗議群眾,在完事後必然回歸的極其日常,不禁讓我分神想到洪崇晏(八六)臉書所書:「十萬人、二十五萬人、五十萬人、佔領忠孝西......之後『走在路上看到每一個人的樣子,似乎都像沒有那麼一回事的感覺』」。那種沒什麼一回事的日常感,卻會悄悄積累在定期的卡拉ok宣洩嘶吼裡,流行歌必然乘載著某個年代的集體潛意識情感,所以我們搶著麥克風唱著落拍的孫燕姿《我懷念的》、唱著失聲的伍佰《白鴿》,藉此消耗掉我們對於那龐大不安的一直來一直來,然後又可以回歸那個極其日常的「生活」,臉痛在於必須承認大部分的我們,即使奮力做過些什麼發傳單、印貼紙、綁布條、躺坦克之類的抗爭活動(最後一項早就消失了),也不得不回歸那種維持生活秩序的小確幸,唱唱歌、跟朋友嬉鬧喇低賽、繼續被「環境音」給洗腦著。

是的,環境音,《戀曲2010》使用大量環境音,有懷舊的台語叫賣聲、電影院宣傳車的廣播聲、二十四小時不停重複傳送著最新訊息的新聞,還有在猛地極其瞬間被以極大音量到刺耳程度撥放的《國旗歌》,這些「聲音」作為一項傳播訊息的媒介,必然乘載著思想,甚而到「洗腦」的地步,包括那些在忠孝東路上的肥皂箱論壇,也包含白狼先生的路過,而日常生活的新聞資訊其扁平及過量到令人無感的地步,作為消費者被宣傳廣告的消費資本給耗費用盡,只能在以強大音量的國歌下及壓倒性籠罩觀眾的黑暗偷偷思考著:國家是為什麼?土地是什麼?而我們作為一個人類又是什麼?

然而導演的溫柔即在於,即使在那些我覺得被打臉的時候,從那些有希望、奮鬥、熱血的抗爭活動,移轉到上班族爸爸疲憊的回家還被青春期女兒嫌棄腳臭的時候,那個人類美好的幻想又被生活打回原形的時候,他會輕輕的告訴你說,打臉是讓你醒醒,還能想想或許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的自己,至少你現在還會對未來抱有期望,即使這種想法可能也是某種騙人的小確幸,但在離場時聽到旁邊女孩說的:「我整場戲都在哭」,顯然還是很受用。如果說導演總是在溫柔的評論著什麼的話,希望這篇評論也是溫柔的評論著導演溫柔的評論,也只有這份溫柔還得以讓人活下去。

《戀曲2010》

演出|風格涉
時間|2014/05/18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交錯豐富的日常生活切面和時張時縮的歌舞表演,匯集在這齣戲中,我已經不去疑惑:為什麼是這些?而是想知道:還有些什麼?我見識到風格涉一個勇敢的論定:時間到了事情就會發生,將會被記下而且即將要重現。(黃煌智)
5月
24
2014
當代的《戀曲2010》,是一群年輕人集體的夢幻劇。他們以身體和聲音的模擬,再現各種公眾的與私人的聲音、語言、姿態、角色,在分裂與重疊的遊戲之中,共同經歷強烈的悲歡。就像現場一次次活生生砸爛的五把吉他,情緒的強烈流露帶來一種無可取代的真實感,正是「後戲劇劇場」在表現主義殘骸中拓出的新領地。(鴻鴻)
5月
20
2014
我總算在這樣的格局裡體驗了「傳說中」導演李銘宸過人的藝術敏感和節奏。只不過,若創作者選擇迴避或忽略劇場美學,總僅就現有資源做最有效、聰明的調度和運用,那麼,整體呈現絕對會與體制空間產生矛盾,那還不如讓演員走上環境和街頭。(傅裕惠)
5月
20
2014
2014的特色是,民眾終於又有了與政府對抗的自覺,筆者還是認為導演未能將其好好發揮,熱鬧與遊戲的場景,簡化的布條與符碼化的雨衣,就表演形式來說是很精彩的,但卻也都減弱了抗爭的力道。空有精彩的舞台表演,在內容上卻不知所云,依舊是可惜了。(蔡敏秀)
5月
20
2014
李銘宸將這些揚聲的工具做為「聲音引用」(quotable sound)的一環。種種聲音與語言的實驗拼貼,擴散出更多層次象徵意涵的聯結,讓這部包裝在綜藝小品糖衣背後的戲劇作品,咬下一口後,立即嚐到裡面深刻而濃郁的硬蕊。(葉根泉)
5月
19
201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