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滿的畫和變動的詩《戀曲2010》
5月
24
2014
戀曲2010(風格涉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7次瀏覽
黃煌智(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

看李銘宸的作品,像是讀一首詩。它不需要有任何的邏輯,也不需要關連,但事實是,無論如何,都是有的。從交錯穿搭的服飾,各種擴音器中傳遞的聲響,整齊劃一的舞步,卻刻意的快了或慢了,我們可以從中察覺刻意的不完整。不願意流於媚俗的圓滿,李銘宸的作品一直以來都在尋求解決之道。

李銘宸的編排通常都是和表演者集體創作,他的演員不是表演機器也不是功能棋子,他們是用肉身和嗓音在舞台上做生活再現的人。沒有過多排練好的台詞,在一些時刻,我們甚至可以察覺這是一場簡單不過卻又經過排練的遊戲。我們可以看到導演喜歡即興,從難以精確掌握的嬉鬧中,導演拿著麥克風,甚至在一開始現身,就領著演員、再邀請觀眾,到合適的地方去。

但那個地方,真的是每個人都到得了嗎?《戀曲2010》對我來說或許已經不是戲劇演出,甚至也不是劇場,李銘宸的作品喜愛跳脫傳統文本形式,又不失戲劇元素,走出劇場的觀眾常常不知道該如何定義剛剛目睹的東西。對我來說,觀演方式像是欣賞一幅飽滿的畫,它隨時在變動顏色和形狀,幾乎沒有框架,像是一個巨大的、可以自行走動的仿生獸,而推動它的是年輕的導演和演員對生活的認知所產生的細微且龐大的能量。

關於開始和結束,李銘宸給了一個很有趣的示範:就是沒有這兩件事情。時間是沒有頭尾的,都是人給予的、總結的。看一系列李銘宸的作品之後,我心裡就明白兩件事,一是,導演是不會輕易放過我們的,要經過冗長的等待,要把城市人們的心慢慢解開,把一些東西溫柔的放進來,才能慢慢闔上。他的手術從下刀開始都如此久,過程皆漫漫,結束時燈會暗去。但那不是真的結束,痊癒與持續需要更多的時間。第二還是,這齣戲是不會輕易放過我們的,既然都進來了。在這155分鐘內,總要來跟你抱怨一下對生活的無奈、對萬象表態的兩手一攤。但那不是很直接的臭罵一頓,讓觀眾感覺被遷怒了。而是一種喃喃的、嘟嘴式的撒嬌。讓我不得不覺得好可憐,又覺得好煩。

《戀曲2010》,似乎有個野心要下一個結論,但是我們要怎麼樣身處時代中又將其都包裹起來。交錯豐富的日常生活切面和時張時縮的歌舞表演,匯集在這齣戲中,我已經不去疑惑:為什麼是這些?而是想知道:還有些什麼?我見識到風格涉一個勇敢的論定:時間到了事情就會發生,將會被記下而且即將要重現。如果時間允許,我想他們會把想說的全部說出來。這也再再提醒:這不是傳統戲劇,這是一個放在劇場的當代藝術。

看李銘宸的作品,像是在看他寫一首詩。我們可以讀到他的細心和潔癖,他的狡猾和實際。他對歷經的解讀和對未知的小小訕笑。幸運的話,我們可以找到一種共同的方式相互理解,那不需要劇情,也不需要太多的衝突,就只是在黑暗中各發出一些聲響,看光打下來,留下一些影子,然後時間到了就,到了。

《戀曲2010》

演出|風格涉
時間|2014/05/1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代的《戀曲2010》,是一群年輕人集體的夢幻劇。他們以身體和聲音的模擬,再現各種公眾的與私人的聲音、語言、姿態、角色,在分裂與重疊的遊戲之中,共同經歷強烈的悲歡。就像現場一次次活生生砸爛的五把吉他,情緒的強烈流露帶來一種無可取代的真實感,正是「後戲劇劇場」在表現主義殘骸中拓出的新領地。(鴻鴻)
5月
20
2014
我總算在這樣的格局裡體驗了「傳說中」導演李銘宸過人的藝術敏感和節奏。只不過,若創作者選擇迴避或忽略劇場美學,總僅就現有資源做最有效、聰明的調度和運用,那麼,整體呈現絕對會與體制空間產生矛盾,那還不如讓演員走上環境和街頭。(傅裕惠)
5月
20
2014
臉痛在於必須承認大部分的我們,即使奮力做過些什麼發傳單、印貼紙、綁布條、躺坦克之類的抗爭活動(最後一項早就消失了),也不得不回歸那種維持生活秩序的小確幸,唱唱歌、跟朋友嬉鬧喇低賽、繼續被「環境音」給洗腦著。(魏于嘉)
5月
20
2014
2014的特色是,民眾終於又有了與政府對抗的自覺,筆者還是認為導演未能將其好好發揮,熱鬧與遊戲的場景,簡化的布條與符碼化的雨衣,就表演形式來說是很精彩的,但卻也都減弱了抗爭的力道。空有精彩的舞台表演,在內容上卻不知所云,依舊是可惜了。(蔡敏秀)
5月
20
2014
李銘宸將這些揚聲的工具做為「聲音引用」(quotable sound)的一環。種種聲音與語言的實驗拼貼,擴散出更多層次象徵意涵的聯結,讓這部包裝在綜藝小品糖衣背後的戲劇作品,咬下一口後,立即嚐到裡面深刻而濃郁的硬蕊。(葉根泉)
5月
19
201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