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滿的畫和變動的詩《戀曲2010》
5月
24
2014
戀曲2010(風格涉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31次瀏覽
黃煌智(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

看李銘宸的作品,像是讀一首詩。它不需要有任何的邏輯,也不需要關連,但事實是,無論如何,都是有的。從交錯穿搭的服飾,各種擴音器中傳遞的聲響,整齊劃一的舞步,卻刻意的快了或慢了,我們可以從中察覺刻意的不完整。不願意流於媚俗的圓滿,李銘宸的作品一直以來都在尋求解決之道。

李銘宸的編排通常都是和表演者集體創作,他的演員不是表演機器也不是功能棋子,他們是用肉身和嗓音在舞台上做生活再現的人。沒有過多排練好的台詞,在一些時刻,我們甚至可以察覺這是一場簡單不過卻又經過排練的遊戲。我們可以看到導演喜歡即興,從難以精確掌握的嬉鬧中,導演拿著麥克風,甚至在一開始現身,就領著演員、再邀請觀眾,到合適的地方去。

但那個地方,真的是每個人都到得了嗎?《戀曲2010》對我來說或許已經不是戲劇演出,甚至也不是劇場,李銘宸的作品喜愛跳脫傳統文本形式,又不失戲劇元素,走出劇場的觀眾常常不知道該如何定義剛剛目睹的東西。對我來說,觀演方式像是欣賞一幅飽滿的畫,它隨時在變動顏色和形狀,幾乎沒有框架,像是一個巨大的、可以自行走動的仿生獸,而推動它的是年輕的導演和演員對生活的認知所產生的細微且龐大的能量。

關於開始和結束,李銘宸給了一個很有趣的示範:就是沒有這兩件事情。時間是沒有頭尾的,都是人給予的、總結的。看一系列李銘宸的作品之後,我心裡就明白兩件事,一是,導演是不會輕易放過我們的,要經過冗長的等待,要把城市人們的心慢慢解開,把一些東西溫柔的放進來,才能慢慢闔上。他的手術從下刀開始都如此久,過程皆漫漫,結束時燈會暗去。但那不是真的結束,痊癒與持續需要更多的時間。第二還是,這齣戲是不會輕易放過我們的,既然都進來了。在這155分鐘內,總要來跟你抱怨一下對生活的無奈、對萬象表態的兩手一攤。但那不是很直接的臭罵一頓,讓觀眾感覺被遷怒了。而是一種喃喃的、嘟嘴式的撒嬌。讓我不得不覺得好可憐,又覺得好煩。

《戀曲2010》,似乎有個野心要下一個結論,但是我們要怎麼樣身處時代中又將其都包裹起來。交錯豐富的日常生活切面和時張時縮的歌舞表演,匯集在這齣戲中,我已經不去疑惑:為什麼是這些?而是想知道:還有些什麼?我見識到風格涉一個勇敢的論定:時間到了事情就會發生,將會被記下而且即將要重現。如果時間允許,我想他們會把想說的全部說出來。這也再再提醒:這不是傳統戲劇,這是一個放在劇場的當代藝術。

看李銘宸的作品,像是在看他寫一首詩。我們可以讀到他的細心和潔癖,他的狡猾和實際。他對歷經的解讀和對未知的小小訕笑。幸運的話,我們可以找到一種共同的方式相互理解,那不需要劇情,也不需要太多的衝突,就只是在黑暗中各發出一些聲響,看光打下來,留下一些影子,然後時間到了就,到了。

《戀曲2010》

演出|風格涉
時間|2014/05/1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代的《戀曲2010》,是一群年輕人集體的夢幻劇。他們以身體和聲音的模擬,再現各種公眾的與私人的聲音、語言、姿態、角色,在分裂與重疊的遊戲之中,共同經歷強烈的悲歡。就像現場一次次活生生砸爛的五把吉他,情緒的強烈流露帶來一種無可取代的真實感,正是「後戲劇劇場」在表現主義殘骸中拓出的新領地。(鴻鴻)
5月
20
2014
我總算在這樣的格局裡體驗了「傳說中」導演李銘宸過人的藝術敏感和節奏。只不過,若創作者選擇迴避或忽略劇場美學,總僅就現有資源做最有效、聰明的調度和運用,那麼,整體呈現絕對會與體制空間產生矛盾,那還不如讓演員走上環境和街頭。(傅裕惠)
5月
20
2014
臉痛在於必須承認大部分的我們,即使奮力做過些什麼發傳單、印貼紙、綁布條、躺坦克之類的抗爭活動(最後一項早就消失了),也不得不回歸那種維持生活秩序的小確幸,唱唱歌、跟朋友嬉鬧喇低賽、繼續被「環境音」給洗腦著。(魏于嘉)
5月
20
2014
2014的特色是,民眾終於又有了與政府對抗的自覺,筆者還是認為導演未能將其好好發揮,熱鬧與遊戲的場景,簡化的布條與符碼化的雨衣,就表演形式來說是很精彩的,但卻也都減弱了抗爭的力道。空有精彩的舞台表演,在內容上卻不知所云,依舊是可惜了。(蔡敏秀)
5月
20
2014
李銘宸將這些揚聲的工具做為「聲音引用」(quotable sound)的一環。種種聲音與語言的實驗拼貼,擴散出更多層次象徵意涵的聯結,讓這部包裝在綜藝小品糖衣背後的戲劇作品,咬下一口後,立即嚐到裡面深刻而濃郁的硬蕊。(葉根泉)
5月
19
2014
或許是臺灣女性生命的關鍵字,也是悲劇命運的三元素,更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的臺灣女性元神:她們有豐沛的「愛」可以給予,她們愛子女、愛丈夫、愛朋友、愛神明、愛芸芸眾生,唯獨不愛自己⋯⋯
12月
07
2023
《罪・愛》編導有強大的企圖心,要以一個相對簡單明確的敘事結構,從(陳怡靜的)單一視角,同時檢視、處理多個繁雜難解的議題——媒體生態、新興宗教、家庭暴力、司法正義、創傷記憶,從個人生命與集體意識交會糾結的亂碼謎團中,釐出一條符合因果邏輯的動作軌跡,為那些深陷迷惘深淵的人們,描繪出一幅不同於新聞報導或媒體傳播所呈現的,能讓我們同理、同情的生命圖像。
12月
04
2023
劇中各角色有冤,有怨,無論是女兒無情誤解了父親,妻子無意外遇造成了悲劇,女學生無心害死了老師,如果這些冤結要解決,就必須被打開,才會有可能痊癒。做為女兒的陳怡靜活在惡夢中,反覆輪迴,直到遇見黃巧雲。⋯⋯德國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談到宗教團體,其領袖經常有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這來自基督教傳統,象徵得到上帝的幫助,造就跟一般人不同。
11月
30
2023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