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脈絡下同一的苦難與控訴《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3月
19
2012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黑眼睛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0次瀏覽
陳正熙

Gu Chu Sum 9-10-3劇團,是一個由圖博流亡政治犯所組成的業餘團體,《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是他們以自身經驗編寫,以戲劇形式報告、控訴、描繪中國政府對這些政治犯的迫害和他們被迫流亡之後的艱苦處境,以期喚起眾人對圖博問題的關注。

與世上其他被多數強權政府迫害的少數民族相較,圖博人所得到的注目,確實是相對較多的。只是,在中國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崛起之際,圖博流亡政府及民眾,似乎越來越難將道德上的正當性,轉化為政治談判的籌碼,更甭論在獨立或自治的議題上有具體的進展,乃至於圖博內部出現的路線之爭。

因此,《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似乎只是再一次的確認,我們對中國政府迫害圖博社會的認識,再一次確認,在改革開放的同時,中國政府的極權性格並未改變,圖博的前景似乎仍然晦暗。只是,這樣的確認,是讓我們對這些議題更進一步思考,例如從圖博的例子,思考臺灣和中國的關係,或者只是引來更多的困惑:然後呢?

在演出(和演後座談)進行的當下,我沒有太多的想法,但事後回想,我卻從那一天的幾個事件中,得到一些對照和關聯的可能。

那一天,是日本311震災的周年日。

日本311震災的周年日當天,在咖啡館地下室看過「失去的天空」攝影展(圖博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行經紹興南街,從「冷血台大!別拆我家!」的布條,和半躺在屋前破舊躺椅的孤獨老者前面走過,往牯嶺街小劇場《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的演出走去,心裡同時惦記著:就在城市另一端的龍山寺捷運站,「歸零:重新思考零核電」遊行的人群正在集結,之後就要往凱達格蘭大道前進,為臺灣的非核夢想繼續努力。

紹興南街與台大、圖博與中國政府、反核與擁核,當然不是簡單的善惡對峙或是非黑白,而是一連串的歷史轉折、決策選擇和現實考量的結果,這些原本各自獨立發生的轉折、選擇和考量,在全球化的情境之中,竟有了巧妙的連結:台大對紹興南街住戶的提告,背後有都更利益的鬼魅,與中國政府對圖博的入侵、開發的經濟考量,似乎沒有什麼本質的差異;台大校園的擴張,更與中國經濟版圖的擴張神似;台電對蘭嶼居民的欺騙,其罪大惡極,不下於中國施之於圖博的種種暴行,享受經濟成果、以漢人居多數的臺灣本島住民,似乎也難辭其咎;紹興南街的問題,與核電問題,則同樣都是一切以經濟發展和特定階級的利益為念,不思分配正義的國家政策方向所致。

因此,紹興南街住戶們的抗爭,圖博流亡政治犯的控訴,「歸零」遊行人群的呼喊,看似不同的訴求,其實都在同樣的脈絡中,說著同樣的話:無論你是貧無立錐之地的都會住民,有家歸不得的流亡人士,或暫時尚能安居的中產階級,面對的都是政商學強權的威嚇宰制,都是自由主義經濟和市場邏輯支配的祭品,也都被迫要為自己和下一代的未來惶恐不安。

在當權者和主流媒體的思維中,Gu Chu Sum 9-10-3話劇團是少數,紹興南街的住戶也是少數,蘭嶼的達悟族更是少數,但如果我們明白311那天的這些事件,並非個別獨立,而是發生在彼此關聯的歷史脈絡中,這些事件之所以同時進入我的意識,也並非巧合,而是邏輯思考的必然。那麼,真正的少數就是當權者和主流媒體,而挺身反抗政治極權和經濟霸權的你我,堅持人性尊嚴與分配正義的你我,願意傾聽Gu Chu Sum 9-10-3話劇團、紹興南街住民、達悟族朋友說話的你我,才是絕對的多數。

這不是一篇評論,因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不是一個單獨成立的演出,面對真實的苦難告白,身處安逸的我也沒有立場可以評論,我只是希望:

有一天,當我們在演出或遊行結束之後,無需再問:然後呢?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演出|圖博Gu Chu Sum 9-10-3劇團
時間|2012/03/11 14:0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