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感吞噬了全部成了唯一《懶惰》
5月
07
2012
懶惰(陳冠宇 攝,禾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17次瀏覽
施宇恆

「她的所得所失,她完全無法掌握。她的人生完全不屬於她,不過有個頑童時而搗亂時而放過她。

改編自黃碧雲《七宗罪》中的懶惰(Sloth),描繪了香港當代社會的摩登面貌,同時道出在新自由和資本主義掛帥的社會中都會男女對愛和理想價值的無能、無感、無所謂。而人,究竟是甚麼?當面對一切都可以很自我、很理性地下判斷的時候,傳統人道的價值觀正在崩解,然後大部分人習慣了冷漠,喜歡計算成本甚於給予擁抱,誠如信奉效率至上、同時處理七件事的經理,用他默不關心的冰冷面具在不同時間點傷害身邊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人。

像瘟疫一樣,先是精神崩潰抑鬱而終的髮妻(她甚至比不上董事長的親筆簽名和家用跑步機);再來是可喜,他們都是龐大工作機器底下的俘虜試圖衝撞彼此身體以排遣大量的無聊寂寞,單純的愛情從不存在、慾望血絲卻早已遍布全身,造成的結果就是遍體麟傷。她得不到想要的愛而害怕失去、漸漸封閉,於是對人和理想越發沒有溫度、因為不相信自己的選擇而選擇逃避,反覆進行別人要她做的甚至到最後連相信這就是她自己想做的。

開場時實驗劇場地板上用繩子圍成兩邊城市的圖形,範圍內舖滿沙,三個主角互相介紹著彼此,一講口白一做動作銜接彼此的關係,用重複的句型、重複的節奏、重複的動作講出依賴習慣的人性。瘟疫蔓延,跟經理一樣讓生活被日復一日工作和慾望侵蝕的傳真人,在不斷搬運、上下機車和穿卸安全帽、換制服、咖啡不加糖?找您xx元、歡迎光臨此類語詞跟算式、英文句型間穿梭的同時,努力擠出時間陪伴可喜──他占有的愛,他們發生關係卻缺乏愛情,做好爽的愛卻對袒裎相見的那個人無感。「妳不喜歡我為什麼要跟我去看演唱會?」因為無所謂,因為已經無感了25個年頭,因為懶到察覺不出來自己的懶惰。  

整齣劇演員一句話裡塞一大串台詞,時而避開照面對話顯現在團體價值觀消失和個人慾望至上的社會中,慣性不去處理內心脆弱、缺乏安全感的情緒而只要順順過去的日常生活,台詞裡亦堆滿型式重複、節奏相同的句子,演員的身體動作如吃喝拉撒的擬真訓練有素,導演讓演員聲音取代音響,將後場的唱歌、旁白與前場台詞混雜在一起,創造了介於觀看者和表演者之間的特殊視角。並且囿於場地限制,很多場景需要觀眾用想像力補全少用道具的部分,如採用燈光投射跑步的影子,但也不乏實體的抽象化如酒瓶砸落表示出傳真人的空虛憤怒。   

當代社會每個人的被取代性都極高甚至唾手可取,小市民們只好透過工作讓自己麻木無感,不斷投入累積貨幣的虛擬戰爭而忽略理想和情感,就像傳真人最後只能接受拚命愛換來的冷感,牢籠裡仍然沒有出路,慾望換不來救贖,而「殺死懶惰反抗無感」淪為口號等著戲散後的觀者們在偌大都會裡身體實踐了

《懶惰》

演出|禾劇場
時間|2012/05/03 19: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除了視與聽的巧妙設計,全劇最獨到的,還是身體姿態與節奏的處理。導演的刀法凌厲,在調度節奏時往往打斷現實的流暢,瞬間加快、放慢、或暫停,但在演員的執行下又無絲毫突兀造作之感,成功創造了意在言外的疏離效果,讓觀眾看清尋常動作背後的拉扯關係。(鴻鴻)
5月
08
2012
這次演出的演員表現都相當不錯,彭子玲在角色變態羽化前後的角色刻劃都相當細膩,王肇陽外在的懶惰身體,與其內在的瘋狂精神,也都具有極大的反差。唯黃民安需超齡飾演難度相當高的中年經理,角色雖到位,卻還是夾雜了一份年輕的氣味。(張輯米)
5月
07
2012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