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感吞噬了全部成了唯一《懶惰》
5月
07
2012
懶惰(陳冠宇 攝,禾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8次瀏覽
施宇恆

「她的所得所失,她完全無法掌握。她的人生完全不屬於她,不過有個頑童時而搗亂時而放過她。

改編自黃碧雲《七宗罪》中的懶惰(Sloth),描繪了香港當代社會的摩登面貌,同時道出在新自由和資本主義掛帥的社會中都會男女對愛和理想價值的無能、無感、無所謂。而人,究竟是甚麼?當面對一切都可以很自我、很理性地下判斷的時候,傳統人道的價值觀正在崩解,然後大部分人習慣了冷漠,喜歡計算成本甚於給予擁抱,誠如信奉效率至上、同時處理七件事的經理,用他默不關心的冰冷面具在不同時間點傷害身邊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人。

像瘟疫一樣,先是精神崩潰抑鬱而終的髮妻(她甚至比不上董事長的親筆簽名和家用跑步機);再來是可喜,他們都是龐大工作機器底下的俘虜試圖衝撞彼此身體以排遣大量的無聊寂寞,單純的愛情從不存在、慾望血絲卻早已遍布全身,造成的結果就是遍體麟傷。她得不到想要的愛而害怕失去、漸漸封閉,於是對人和理想越發沒有溫度、因為不相信自己的選擇而選擇逃避,反覆進行別人要她做的甚至到最後連相信這就是她自己想做的。

開場時實驗劇場地板上用繩子圍成兩邊城市的圖形,範圍內舖滿沙,三個主角互相介紹著彼此,一講口白一做動作銜接彼此的關係,用重複的句型、重複的節奏、重複的動作講出依賴習慣的人性。瘟疫蔓延,跟經理一樣讓生活被日復一日工作和慾望侵蝕的傳真人,在不斷搬運、上下機車和穿卸安全帽、換制服、咖啡不加糖?找您xx元、歡迎光臨此類語詞跟算式、英文句型間穿梭的同時,努力擠出時間陪伴可喜──他占有的愛,他們發生關係卻缺乏愛情,做好爽的愛卻對袒裎相見的那個人無感。「妳不喜歡我為什麼要跟我去看演唱會?」因為無所謂,因為已經無感了25個年頭,因為懶到察覺不出來自己的懶惰。  

整齣劇演員一句話裡塞一大串台詞,時而避開照面對話顯現在團體價值觀消失和個人慾望至上的社會中,慣性不去處理內心脆弱、缺乏安全感的情緒而只要順順過去的日常生活,台詞裡亦堆滿型式重複、節奏相同的句子,演員的身體動作如吃喝拉撒的擬真訓練有素,導演讓演員聲音取代音響,將後場的唱歌、旁白與前場台詞混雜在一起,創造了介於觀看者和表演者之間的特殊視角。並且囿於場地限制,很多場景需要觀眾用想像力補全少用道具的部分,如採用燈光投射跑步的影子,但也不乏實體的抽象化如酒瓶砸落表示出傳真人的空虛憤怒。   

當代社會每個人的被取代性都極高甚至唾手可取,小市民們只好透過工作讓自己麻木無感,不斷投入累積貨幣的虛擬戰爭而忽略理想和情感,就像傳真人最後只能接受拚命愛換來的冷感,牢籠裡仍然沒有出路,慾望換不來救贖,而「殺死懶惰反抗無感」淪為口號等著戲散後的觀者們在偌大都會裡身體實踐了

《懶惰》

演出|禾劇場
時間|2012/05/03 19: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除了視與聽的巧妙設計,全劇最獨到的,還是身體姿態與節奏的處理。導演的刀法凌厲,在調度節奏時往往打斷現實的流暢,瞬間加快、放慢、或暫停,但在演員的執行下又無絲毫突兀造作之感,成功創造了意在言外的疏離效果,讓觀眾看清尋常動作背後的拉扯關係。(鴻鴻)
5月
08
2012
這次演出的演員表現都相當不錯,彭子玲在角色變態羽化前後的角色刻劃都相當細膩,王肇陽外在的懶惰身體,與其內在的瘋狂精神,也都具有極大的反差。唯黃民安需超齡飾演難度相當高的中年經理,角色雖到位,卻還是夾雜了一份年輕的氣味。(張輯米)
5月
07
2012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