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這個時代還需要理解葉石濤?《帝國×3–葉石濤文學舞蹈劇場》
12月
06
2023
帝國×3–葉石濤文學舞蹈劇場〈紅鞋子〉(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83次瀏覽

文 劉祐誠(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博士生)

在這篇評論文章,筆者以這樣幾近挑釁地提出這個題目:為何這個時代需要理解葉石濤?在筆者設想的回應情景,除了會有許多熟稔臺灣文學或臺灣政治變化的熱心讀者為筆者提出諸多視角的詳細答案,筆者更想知道表演藝術工作者,如何用自己的方法,解讀葉石濤曾經經歷過的創作和生活年代際遇。詳細閱讀雞屎藤舞蹈劇場(以下簡稱雞屎藤)為這齣劇/舞作寫下的節目介紹:雞屎藤此次作品欲以〈福祐宮燒香記〉(1970)、〈西拉雅族的末裔〉(1980)和〈紅鞋子〉(1989)三則短篇小說為提引,藉由葉石濤筆下的三個相異政權時代,「再現」臺灣曾經被多重政權殖民的歷史經驗,以及「體現」作家對於個體,身處多重壓迫處境下的自我省思。

面對這些有關於國家想像、殖民監控的沉重課題,在節目尚未開始演出前,筆者也相當好奇,雞屎藤如何替觀眾打開一條回溯這些苦痛政治回憶的鮮明解答。當劇/舞作開始演出,筆者卻發現此次作品的敘事方式不同於《府城仙怪誌》之於許丙丁〈小封神〉、《老戲院戀歌》之於台灣曾經風光一時的新劇時代,雞屎藤製作團隊不再高度依賴外部物件,為觀眾呈現一段詳實的紀實敘事,而是專注於舞者的身體詮釋,藉此表達他們對於人民與政權體制互動的思考。

只是透過開發表演者的肢體,讓觀眾理解台灣歷史曾經經歷過的政治苦痛經驗,若得清楚說明這些答案,這部劇/舞作很容易落入僅是為了提供形塑有目的性的集體記憶窠臼,於是在這部劇/舞作的演出過程,雞屎藤不輕易為觀眾提供清晰的敘事框架。面對資訊、學術術語紛飛的時代,每種清晰可見的政治論述,都是一條通往某種意識形態的鮮明路徑,同時也可能會是遮蔽其他潛在答案的箝制閘門。為了避免僅是提供一個明確的台灣政治經驗答案,雞屎藤在這部劇/舞作,把觀眾賴以維繫的語言索引大量取消。由於原本需要大量論述的語言體系在舞台上失去效用,各種碎片式的訊息,諸如,舞台上的紅色燈光、舞者在部分表演時刻身上所穿的灰色布衣、靛藍色底褲,都成為觀眾理解這齣劇/舞作的潛在線索。

當然雞屎藤也運用相當多的具體意象,諸如媽祖的巨大神像投影、尪姨(Inibs)為人占卜的出神時刻,兩軍交戰出現的紅纓槍,透過這些不必言明的舞台效果,讓觀眾知曉場上正在進行轉譯的小說段落。除此之外,每個小說段落轉場過程,都有固定在高台上穿著儀隊制服,發出步伐聲音與吹奏小號的表演者,並搭配刺眼的白光環型繞視整個舞台,深諳社會學禁制身體相關知識的觀眾,便很容易把劇/舞作內容與這些知識進行自我連接。最後當舞台中央出現六雙紅鞋子,葉石濤筆下三則短篇小說,最能讓小說讀者直接感受到政權對民眾進行人身、思想檢查的〈紅鞋子〉演出段落,雞屎藤則是一改先前使用的碎片意象表達,開始讓大量的清晰中文語言密集地在舞台上散播。

這些讓熟悉中文語言觀眾所輕易理解的語句,並非任何艱澀難懂的知識概念,它僅是藉由飾演〈紅鞋子〉小說人物簡阿淘的郭育綸,背誦〈紅鞋子〉的小說原文。除此之外,場上出現數個偌大的禁字、舞台前方出現「苦難的中國人民,唯有將這兩本書依著方針,才能消弭國共戰爭」字樣,或是標誌救國團活動的〈第一支舞〉,甚至是簡阿淘每每跳錯舞蹈動作,便會快速響起提醒錯誤的哨音響聲。相較於前兩則呈現的小說段落,這個段落的各種表演訊息,都相對明確為觀眾指涉政權控制人民自由的敘事方向。當這些訊息獲得連貫的指涉方向,觀眾再回想方才前面兩個演出段落,以及此部劇/舞作導演陳慧勻在演出前說明這三篇小說的創作背景和他們製作團隊創作這部劇/舞作的改編動機,原本各自捕捉到的演出碎片意象,經由觀眾自由地編排、整理這些大小不一的表演訊息,讓這段〈紅鞋子〉部分表演訊息的提示,觀眾原本期待透過劇/舞作得到的明確答案,最後變成各自產生相異意義的帝國想像。


帝國×3–葉石濤文學舞蹈劇場〈紅鞋子〉(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

正是雞屎藤的這部劇/舞作,並沒有要提供一個詳細解答,演出結束後的演後座談那些觀眾所提出的問題,或是屬於個人的看戲回饋,大家的意見儘管都圍繞在政權實質控制民眾自由的議題,但是這些意見卻讓筆者感受到諸多明顯的差異思考。作為這部劇/舞作其中一位導演陳慧勻,他在座談現場對於這些意見的回應,則是全部接收這些觀眾想法,彷彿應該都會是未來劇/舞作可以改進的方向。因此當規劃今年台南藝術節策展人耿一偉講完他的觀戲感想,他反而向導演陳慧勻提問:「是不是我說什麼內容,你都會直接說對?」雖然這樣看似玩笑的歡樂對答,卻也間接說明這部劇/舞作製造的集中與發散。

儘管這部劇/舞作想要讓觀眾產生的觀戲態度偏往政治方向,但是雞屎藤的創作企圖彷彿不只停步於此。呈現〈紅鞋子〉描述的事件人物,雖然是從簡阿淘的人生際遇展開,但是他們卻是讓多數不需台詞言說的舞者不斷地跳舞,並且在眾多政治語言的投影,角落旁卻打上一句「讓臺灣成為舞蹈王國」。這樣的表演段落安排,讓筆者產生強烈的議題連結:面對強勢的政治動態,舞蹈的自身追求目標,反而在此顯得格外諷刺。這種可能會讓筆者產生誤會的表演意圖,在這部劇/舞作並非孤例。例如,這部劇/舞作編導團隊和表演者,女性佔據極度的優勢人數,但是每個段落的敘事高潮,則都是由男性演員郭育綸,詮釋陰性位置的發聲。這樣的表演段落安排,會讓筆者思考是否製作團隊還有其他想表達的性別權力置換意圖,但是這些意圖在筆者的有限解讀,彷彿創作者提出即將成形的創作思考叩問,製作團隊就將它突兀地擱置在劇/舞作。

雞屎藤從上一部作品《再會啦!黃昏發的尾班車》,到這部劇/舞作《帝國×3:葉石濤文學舞蹈劇場》,儘管兩部都承接政府文化單位的藝術節製作規劃,但是兩部劇/舞作的生成方式,雞屎藤都選擇自己較不擅長的創作方向。筆者期待當下次雞屎藤再次處理葉石濤文學相關題材時,能夠再見到有別於2014年《葫蘆巷春夢》和2023年《帝國×3–葉石濤文學舞蹈劇場》的葉石濤作品形象。這樣也才能再次回應那個永恆的問題:為何這個時代還需要葉石濤。

《帝國×3:葉石濤文學舞蹈劇場》

演出|雞屎藤舞蹈劇場
時間|2023/11/18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
現實的時空不停在流逝,對比余彥芳緩慢柔軟的鋪敘回憶,陳武康更像帶觀眾走進一場實驗室,在明確的十一個段落中實驗人們可以如何直面死亡、好好的死。也許直面死亡就像余彥芳將回憶凝結在劇場的當下,在一場關於思念的想像過後,如同舞作中寫在水寫布上的家族史,痕跡終將消失,卻也能數次重複提筆。
6月
26
2024
對於三個迥異的死亡,武康選擇一視同仁,不被政治符碼所束縛,盡力關照每一個逝去的生命與其相會的當下,揣度他者曾經擁有的感受。不管可見與不可見,不管多麼無奈,生與死跨越重重的邊界。
6月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