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自然、回視內心的大地神話《觀》
8月
29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00次瀏覽

徐承郁(社會人士)

時隔8年,無垢舞蹈劇場延續一貫的舞蹈美學與莊嚴純淨的儀式劇場風格,以鎔鑄常民文化的生命體驗、祭典儀式、集體記憶及神話寓言,發展出獨特的身體語彙。這次以「天、地、人三部曲」的終章《觀》重返國家戲劇院。若說這三部曲是向天地探問生命的漫長尋旅,首部曲《醮》講述了人鬼萬物生滅榮枯,接下來的《花神祭》以四季遞嬗詮釋生命循環,《觀》則是從大地神話的視角延續前作主題,為無垢特有的美學舞出趨近於「圓」的原點。

啟發自編舞者對周遭環境的觀察、對環境動物保育的關懷及人類失序欲望的反思,《觀》訴說白鳥與鷹族的故事,探討大地靈魂的脈動,並藉由鷹族的起落反照人類自身。觀眾不僅是置身事外地「看」一場表演,更是這場儀式不可或缺的參與者。開場一陣陣的鑼聲宛若天地間幽深的呼喚,鎮定虛浮躁動的心魂,隨著舞者沉緩凝鍊的舞姿吐息,彷彿初入夢般的朦朧,迎接撼動靈魂的絕美祭儀。

《觀》的舞台空間佈局嚴謹規整,舞者的步伐必須精密計算,更貫徹了減法美學,各種淡色的布幔在舞台上開展出大地山河、時空流轉之無垠,藉由寫意的方式營造不同層次的空間感,使舞台顯得深邃而立體,也模糊了時間與空間的界線,回歸混沌,觀者可暫時放下分別心,單純地隨著流動去感受當下。

對照舞台上廣袤的天地山河,舞者身上的服飾是寄存老靈魂的精細工藝,在這些歷經歲月遞延的服裝飾品中,有著古老文化對美的嚮往。觀眾或許未能看得清這些服飾上的紋路細節,但絕對能感受古老工藝的質感。這單純對美的追求之心,無分國界族群,反而自然而然地交流演化,進而開出兼容並蓄的繁花勝景。這便是無垢舞蹈劇場的一大特色,為什麼在《觀》的舞台上本土文化兼容異國元素不感到違和?正是其回歸藝術根本,汲取本土養分,也廣納世界文化,向古老文化的智慧,致以誠摯的敬意,並加以融會出絕無僅有的美學觀。

在欣賞《觀》之時,最有趣的莫過於體察其中的「動」與「靜」。舞者緩慢細微的舞動,宛若星移物換,乍看靜如止水,實則時刻變化。透過極為緩慢的動作,也呈現了特寫鏡頭的效果,使得觀眾得以更清楚觀察舞者隱於深處的豐盈勁力,又或是放大與周遭環境的關係。而在充滿動感的激烈爭鬥、嘶吼迴盪中,卻又能在尖銳張狂的對峙中感受到一絲肅靜,以「動」與「靜」的相對並存,寓意衝突與和諧的交錯共存。

無論是淒美的白鳥、昂然的鷹族,又或是掌有熾焰的火神、拖曳稻穗的禾神、牽引母親之河的水神,都體現了《觀》對自然之崇敬,以及對萬物生靈的哀憫與深情。而在幕起時由行者托著木缽緩緩拾起舞台中央成列的石子,將落幕之際又重新鋪回原處,暗示著終點即是復如初始的起點,正是生命循環反覆之理。

此外,《觀》更探討了人類內心與外在環境的關係,內觀自身與自然生命的連結。在落幕時誦念的心經,即呼應了宇宙與內心相互映射的連動關係,人類作為眾生靈的一份子,卻在當代社會高速發展、工業化之下,割裂了與自然及其他生命的關係,亦因失根而招致禍亂。回觀在疫情肆虐、社會動盪的現今時局,《觀》以淒美的寓言訴說大地的智慧,指引著觀者找回平靜內心力量。

《觀》

演出|無垢舞蹈劇場
時間|2022/08/20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林麗珍與無垢舞者們以簡約卻凝練的時空觀、身體美學,蘊含生命不可言說的默會奧義,再以《心經》作結,也能助眾生早些了悟生命、脫離輪迴。如此,若說編舞家林麗珍是溝通玄冥與人世的巫,應該不為過吧?(樊香君)
9月
30
2014
無垢透過中軸內觀的訓練、儀式、身體技術、自我轉化,林麗珍讓舞者的身體出神,超越自我框限與深自實踐,觀眾亦在參與觀看的過程,被引導進入中介意識的出神,此時此刻活在當下即是出神,充塞滿臆而深深體悟。(葉根泉)
9月
22
2014
泰半皆完美對稱的劇場調度,使整齣表演的視覺呈現十足的和諧與穩定,但也同時創造出某種「雙生」/「分身」的異象奇觀 (uncanny spectacle),在這個奇觀當中,個體性消融了,人體有如蟻兵,順勢而動,身體與「任務」相連,因任務而存在。(鄭芳婷)
9月
22
2014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