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自然、回視內心的大地神話《觀》
8月
29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2次瀏覽

徐承郁(社會人士)

時隔8年,無垢舞蹈劇場延續一貫的舞蹈美學與莊嚴純淨的儀式劇場風格,以鎔鑄常民文化的生命體驗、祭典儀式、集體記憶及神話寓言,發展出獨特的身體語彙。這次以「天、地、人三部曲」的終章《觀》重返國家戲劇院。若說這三部曲是向天地探問生命的漫長尋旅,首部曲《醮》講述了人鬼萬物生滅榮枯,接下來的《花神祭》以四季遞嬗詮釋生命循環,《觀》則是從大地神話的視角延續前作主題,為無垢特有的美學舞出趨近於「圓」的原點。

啟發自編舞者對周遭環境的觀察、對環境動物保育的關懷及人類失序欲望的反思,《觀》訴說白鳥與鷹族的故事,探討大地靈魂的脈動,並藉由鷹族的起落反照人類自身。觀眾不僅是置身事外地「看」一場表演,更是這場儀式不可或缺的參與者。開場一陣陣的鑼聲宛若天地間幽深的呼喚,鎮定虛浮躁動的心魂,隨著舞者沉緩凝鍊的舞姿吐息,彷彿初入夢般的朦朧,迎接撼動靈魂的絕美祭儀。

《觀》的舞台空間佈局嚴謹規整,舞者的步伐必須精密計算,更貫徹了減法美學,各種淡色的布幔在舞台上開展出大地山河、時空流轉之無垠,藉由寫意的方式營造不同層次的空間感,使舞台顯得深邃而立體,也模糊了時間與空間的界線,回歸混沌,觀者可暫時放下分別心,單純地隨著流動去感受當下。

對照舞台上廣袤的天地山河,舞者身上的服飾是寄存老靈魂的精細工藝,在這些歷經歲月遞延的服裝飾品中,有著古老文化對美的嚮往。觀眾或許未能看得清這些服飾上的紋路細節,但絕對能感受古老工藝的質感。這單純對美的追求之心,無分國界族群,反而自然而然地交流演化,進而開出兼容並蓄的繁花勝景。這便是無垢舞蹈劇場的一大特色,為什麼在《觀》的舞台上本土文化兼容異國元素不感到違和?正是其回歸藝術根本,汲取本土養分,也廣納世界文化,向古老文化的智慧,致以誠摯的敬意,並加以融會出絕無僅有的美學觀。

在欣賞《觀》之時,最有趣的莫過於體察其中的「動」與「靜」。舞者緩慢細微的舞動,宛若星移物換,乍看靜如止水,實則時刻變化。透過極為緩慢的動作,也呈現了特寫鏡頭的效果,使得觀眾得以更清楚觀察舞者隱於深處的豐盈勁力,又或是放大與周遭環境的關係。而在充滿動感的激烈爭鬥、嘶吼迴盪中,卻又能在尖銳張狂的對峙中感受到一絲肅靜,以「動」與「靜」的相對並存,寓意衝突與和諧的交錯共存。

無論是淒美的白鳥、昂然的鷹族,又或是掌有熾焰的火神、拖曳稻穗的禾神、牽引母親之河的水神,都體現了《觀》對自然之崇敬,以及對萬物生靈的哀憫與深情。而在幕起時由行者托著木缽緩緩拾起舞台中央成列的石子,將落幕之際又重新鋪回原處,暗示著終點即是復如初始的起點,正是生命循環反覆之理。

此外,《觀》更探討了人類內心與外在環境的關係,內觀自身與自然生命的連結。在落幕時誦念的心經,即呼應了宇宙與內心相互映射的連動關係,人類作為眾生靈的一份子,卻在當代社會高速發展、工業化之下,割裂了與自然及其他生命的關係,亦因失根而招致禍亂。回觀在疫情肆虐、社會動盪的現今時局,《觀》以淒美的寓言訴說大地的智慧,指引著觀者找回平靜內心力量。

《觀》

演出|無垢舞蹈劇場
時間|2022/08/20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林麗珍與無垢舞者們以簡約卻凝練的時空觀、身體美學,蘊含生命不可言說的默會奧義,再以《心經》作結,也能助眾生早些了悟生命、脫離輪迴。如此,若說編舞家林麗珍是溝通玄冥與人世的巫,應該不為過吧?(樊香君)
9月
30
2014
無垢透過中軸內觀的訓練、儀式、身體技術、自我轉化,林麗珍讓舞者的身體出神,超越自我框限與深自實踐,觀眾亦在參與觀看的過程,被引導進入中介意識的出神,此時此刻活在當下即是出神,充塞滿臆而深深體悟。(葉根泉)
9月
22
2014
泰半皆完美對稱的劇場調度,使整齣表演的視覺呈現十足的和諧與穩定,但也同時創造出某種「雙生」/「分身」的異象奇觀 (uncanny spectacle),在這個奇觀當中,個體性消融了,人體有如蟻兵,順勢而動,身體與「任務」相連,因任務而存在。(鄭芳婷)
9月
22
2014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