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不完的故事,繞不出的迷宮《逢魔時刻》
1月
19
2023
逢魔時刻(草搞場提供/攝影林政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04次瀏覽

文 蔡孟凱(特約評論人)

在整理我的看戲行事曆的時候,我根據《逢魔時刻》2022臺灣戲曲藝術節官網1的註記的演出長度是100分鐘。到了小表演廳現場,才發現公告的演出時間已改為120分鐘2。這讓我腦袋裡亮起了一個小小的警示燈。

一個新作品在誕生、成長的過程中,確實會不斷地修正自身的架構乃至於影響整個作品的規模和長度。但在演出前大幅地延長演出時間,背後原因可能是因為作品在某個面向(文本或表現方式)大轉彎,但更多時候是緣於另一個不太好的原因:藝術家無法割捨所有在創作過程中枝節蔓生的靈感和元素,但又必須將全部的要件在劇終落幕前收束完成。最後這些破碎的結構和冗贅的節奏,就成了尾大不掉的演出時間。

那麼草搞場的落語劇場《逢魔時刻》又是什麼樣的狀況呢?

《逢魔時刻》主要描寫了技藝/記憶傳承中的兩種關係:「師徒(落語師柳亭西柳v.s.學徒敬太郎)」和「人鬼(柳亭西柳v.s.柳亭師父的亡魂)」。而柳亭西柳(戴開成飾)、敬太郎(戴華旭飾)、亡魂(吳文翠飾),則由落語、站立喜劇(Stand-up comedy)、舞踏這三種表演形式分別詮釋。

舞踏前衛的造型氣質和高張的肢體運用,與其他兩個陽世的腳色很直觀地畫出一道反差線。更令人叫絕的是:同樣以口說作為主要表現方式的落語和站立喜劇,如何透過與生俱來的、使用語言的不同策略,詮釋這對觀念、經歷都截然不同的師徒。


逢魔時刻(草搞場提供/攝影林政億)

敬太郎不時打破第四面牆與觀眾(他稱之為「幻想朋友」)對話,這些吐槽和幹話讓亟需與臺下互動的站立喜劇能夠維持自身的動能又不會破壞角色的設定。而落語師快速變化聲音、運用道具,靈巧地在「敘事」與「代言」兩種演繹角度切換,不僅展現戴開成精湛的表演功力,也讓講求說唱技術的落語與相對更有「日常感」的站立喜劇形成氣質上的鮮明對比,進一步回應了這對師徒對於表演的技藝與傳承的觀念差異(落語師執著於仿鬼的說書技巧,徒弟則更在乎如何與觀眾建立連結)。

在吳文翠飾演的亡魂出場之後,樂器音效漸趨詭譎豐富、影像風格自寫意轉為寫實,當敬太郎隨著〈無耳芳一〉中的亡魂信使而去,忽然發現自己再也無法和第四面牆外的觀眾對話時,《逢魔時刻》才真正掉入陰陽的間隙。可惜的是,在經營「人鬼」共處的場景,《逢魔時刻》似乎過度倚仗音響和影像構築的聲光效果來描繪非人世的時空,視聽體驗固然繽紛多彩,卻相對分散了觀看的焦點,進而沖散了原本作品構築的、以表演質地建立腳色關係的悠然旨趣。而劇情安排這對師徒檔在亡魂的要求下把整段〈無耳芳一〉講完,三位表演者傾其所能賣力比劃嘶喊,但在過於繁雜的舞美元素下,觀者既無法細細品味三種表演的質感與詮釋,被動地聽著故事一片絮叨念過,難免感覺拖沓而疲憊。

最後幻境散逸,敬太郎穿上劇場裡的唯一一雙鞋拂袖離去,柳亭西柳在傾倒狼藉的戲臺上講述怪談,而他依循師祖傳承的身段技巧向觀眾揭露出的,卻是以自身表情仿效鬼魂(舞踏)的詭譎臉孔。執著於仿鬼以嚇人的落語師最終迷失在陰陽交界的邊緣,再也走不出逢魔時刻。

回到這篇文章的開頭,最後我實際觀賞演出的時間介於145到150分鐘之間。走出劇場我仍不斷思索著,這近兩個半小時的戲長究竟是成是敗?一方面《逢魔時刻》透過不同表演形式的並陳與對話,建構了一個詭麗奇魅、聖俗混同的奇幻世界;但進入作品中後段之後,《逢魔時刻》過於拘泥於怪談文本的完整呈現與異界場景的舞美視覺化,導致了節奏的失控疲軟。

或許正如迷途失落的柳亭西柳,《逢魔時刻》背負著藝術家對於怪談與劇場的既有想像,那些創作者乍現的靈光造就了作品的魅力、卻也為作品施加無法忽視的重量。而藝術家若能落實取捨的功夫,找到劇場足以負重前行又不致匱乏的平衡點,或是便是那領人走出黑夜的一盞燈吧。


註釋

  1. 2022臺灣戲曲藝術節官網:https://festival.ncfta.gov.tw/2022tttf/zh-tw/experimental/85491
  2. 乃至於寫作這篇文章的此刻,草搞場的臉書粉專在最後一場演出前,又將演出長度更新為「120-140分之間」:https://reurl.cc/nZK6Zn


《逢魔時刻》

演出|草搞場
時間|2023/01/14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夏至藝術節自2016年開辦迄今,已成雲嘉嘉新四個文化中心的指標性藝文活動。瀏覽節目單,雲林縣是現代與傳統兼具、嘉義市專走音樂會、嘉義縣主攻兒少劇作、新營聚焦傳統表藝。四館相互拉抬,推廣文化行旅,致力落實跨域目標。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共有八場節目開鑼登臺,我有幸觀看後五場,聊述演出觀察。
10月
02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這些感官刺激,比如裸體,或是光滑的手掌、膝蓋、小腿與絨毛地毯之間,皮膚與皮膚之間摩擦的聲音。我們需要對裸體──過去總是用來指涉自由的人的意象──的詮釋保持距離,才有辦法真正看見作品。
9月
22
2023
儘管「切割」、「破裂」、「凝聚」、「碾碎」各有不同狀態的張力,「警察」都像一個冷冰冰的句點,截斷了任何可觸發的想像;要如何想像警察?
7月
20
2023
聽他們勤務中削薄的個體性,如何在長跑中一點一點拾回⋯⋯;於此導演竟類比於編舞,其中技術性皆令身體柔順於「他者」的框架,陌異的生命經驗被帶回排練場,練習想像成為「他者」。
7月
19
2023
短短8分鐘展演,對滿身是傷的主體來說,似乎蔚為在土地.河海釋放與淨化的儀式;對想傳承母體文化、追求藝文職涯之人來說,又有怎樣的意涵呢?將開演之際,看著節目單以特殊字體強調「有與廣泛的社會聯結在一起嗎?」以及「這是『表現』的藝術」,讓人不禁戴上了這樣一副眼鏡,進到演出場域中。
7月
13
2023
當眾人於海風中共掀、共摺一塊帆布,遠遠看去也宛如「造浪」。當帆布對摺、平放在地,似乎又慢慢從「浪」轉變成通往未來的「路」。
7月
1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