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不完的故事,繞不出的迷宮《逢魔時刻》
一月
19
2023
逢魔時刻(草搞場提供/攝影林政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9次瀏覽

文 蔡孟凱(特約評論人)

在整理我的看戲行事曆的時候,我根據《逢魔時刻》2022臺灣戲曲藝術節官網1的註記的演出長度是100分鐘。到了小表演廳現場,才發現公告的演出時間已改為120分鐘2。這讓我腦袋裡亮起了一個小小的警示燈。

一個新作品在誕生、成長的過程中,確實會不斷地修正自身的架構乃至於影響整個作品的規模和長度。但在演出前大幅地延長演出時間,背後原因可能是因為作品在某個面向(文本或表現方式)大轉彎,但更多時候是緣於另一個不太好的原因:藝術家無法割捨所有在創作過程中枝節蔓生的靈感和元素,但又必須將全部的要件在劇終落幕前收束完成。最後這些破碎的結構和冗贅的節奏,就成了尾大不掉的演出時間。

那麼草搞場的落語劇場《逢魔時刻》又是什麼樣的狀況呢?

《逢魔時刻》主要描寫了技藝/記憶傳承中的兩種關係:「師徒(落語師柳亭西柳v.s.學徒敬太郎)」和「人鬼(柳亭西柳v.s.柳亭師父的亡魂)」。而柳亭西柳(戴開成飾)、敬太郎(戴華旭飾)、亡魂(吳文翠飾),則由落語、站立喜劇(Stand-up comedy)、舞踏這三種表演形式分別詮釋。

舞踏前衛的造型氣質和高張的肢體運用,與其他兩個陽世的腳色很直觀地畫出一道反差線。更令人叫絕的是:同樣以口說作為主要表現方式的落語和站立喜劇,如何透過與生俱來的、使用語言的不同策略,詮釋這對觀念、經歷都截然不同的師徒。


  逢魔時刻(草搞場提供/攝影林政億)

敬太郎不時打破第四面牆與觀眾(他稱之為「幻想朋友」)對話,這些吐槽和幹話讓亟需與臺下互動的站立喜劇能夠維持自身的動能又不會破壞角色的設定。而落語師快速變化聲音、運用道具,靈巧地在「敘事」與「代言」兩種演繹角度切換,不僅展現戴開成精湛的表演功力,也讓講求說唱技術的落語與相對更有「日常感」的站立喜劇形成氣質上的鮮明對比,進一步回應了這對師徒對於表演的技藝與傳承的觀念差異(落語師執著於仿鬼的說書技巧,徒弟則更在乎如何與觀眾建立連結)。

在吳文翠飾演的亡魂出場之後,樂器音效漸趨詭譎豐富、影像風格自寫意轉為寫實,當敬太郎隨著〈無耳芳一〉中的亡魂信使而去,忽然發現自己再也無法和第四面牆外的觀眾對話時,《逢魔時刻》才真正掉入陰陽的間隙。可惜的是,在經營「人鬼」共處的場景,《逢魔時刻》似乎過度倚仗音響和影像構築的聲光效果來描繪非人世的時空,視聽體驗固然繽紛多彩,卻相對分散了觀看的焦點,進而沖散了原本作品構築的、以表演質地建立腳色關係的悠然旨趣。而劇情安排這對師徒檔在亡魂的要求下把整段〈無耳芳一〉講完,三位表演者傾其所能賣力比劃嘶喊,但在過於繁雜的舞美元素下,觀者既無法細細品味三種表演的質感與詮釋,被動地聽著故事一片絮叨念過,難免感覺拖沓而疲憊。

最後幻境散逸,敬太郎穿上劇場裡的唯一一雙鞋拂袖離去,柳亭西柳在傾倒狼藉的戲臺上講述怪談,而他依循師祖傳承的身段技巧向觀眾揭露出的,卻是以自身表情仿效鬼魂(舞踏)的詭譎臉孔。執著於仿鬼以嚇人的落語師最終迷失在陰陽交界的邊緣,再也走不出逢魔時刻。

回到這篇文章的開頭,最後我實際觀賞演出的時間介於145到150分鐘之間。走出劇場我仍不斷思索著,這近兩個半小時的戲長究竟是成是敗?一方面《逢魔時刻》透過不同表演形式的並陳與對話,建構了一個詭麗奇魅、聖俗混同的奇幻世界;但進入作品中後段之後,《逢魔時刻》過於拘泥於怪談文本的完整呈現與異界場景的舞美視覺化,導致了節奏的失控疲軟。

或許正如迷途失落的柳亭西柳,《逢魔時刻》背負著藝術家對於怪談與劇場的既有想像,那些創作者乍現的靈光造就了作品的魅力、卻也為作品施加無法忽視的重量。而藝術家若能落實取捨的功夫,找到劇場足以負重前行又不致匱乏的平衡點,或是便是那領人走出黑夜的一盞燈吧。


註釋

  1. 2022臺灣戲曲藝術節官網:https://festival.ncfta.gov.tw/2022tttf/zh-tw/experimental/85491
  2. 乃至於寫作這篇文章的此刻,草搞場的臉書粉專在最後一場演出前,又將演出長度更新為「120-140分之間」:https://reurl.cc/nZK6Zn


《逢魔時刻》

演出|草搞場
時間|2023/01/14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團不僅是在教室裡開展對話機制與旁觀式的想像,更與柯金源(生態紀錄片導演)合作,將教學場域拉到灘地,試圖讓學生從傾聽敘事、田野踏查與實作演練中獲得深刻的沉浸(浸潤)體驗、感知經驗及身體記憶。
三月
21
2023
恰如莊子清醒夢般的「不知此身還彼身」,我們能夠與現實聯繫的最後一釐米,到頭來也只剩下演員不知身在何處的安全須知與簡短回應,作為參與者的我們,甚至不會知道演員是否真有如影像中所看見地那般跳躍與歌唱,筆者便在這樣的荒謬時空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體驗——虛與實的難以捉摸、相信與懷疑。
三月
13
2023
不同於傳統馬戲著重於高難度技巧,《保持聯繫 Keep in touch!》更強調文本與故事,演出不追求炫技,而是表達豐富的情感。最後不可否認的,作品藉著物件的選取、延異與轉化結合當代馬戲而呈現,在科技與人性間探索,再次證明當代馬戲藝術多元、多變及較彈性的創作面向。
二月
12
2023
人、網、偶三者之間的互動,象徵著試圖重整「人」的存在意義,但終究無法脫離社會制度,所有的人依然存在於網中。透過演出揭示的,是⋯⋯
二月
07
2023
華語之馬戲原文為「Circus」,來自拉丁文之圓,有循環義。因而,馬戲之雜技與身體,常程反覆之態。此外,原先馬戲是殖民主義文化中,牠/他/她者為權貴的表演,使被凝視者更具陰柔性⋯⋯
二月
07
2023
數位時代與親密關係,即使在隨處聯繫,數位化身無處不在的今日,物質肉體的存在依舊重要,人要回到人性本真與自我主體,只有在肉身與環境不斷的拉扯平衡之下,以人的意志力讓宰制我們生存的結構持續擺盪,生活的真實定義才有可能回到人的自身。
一月
18
2023
台新藝術獎二十週年展《這不是舞蹈影像》,由攝影師陳以軒與編舞家蘇威嘉聯手,企圖跨越攝影與舞蹈兩種藝術形式。在40分鐘的展演裡,散聚在舞台四周的觀眾只能做出選擇:面向舞台觀看台上的「雙人舞」;或向後轉,觀看牆上「即時傳輸的錄像」。僅管觀眾可以隨時轉向、換位置,但在時空物理條件限制下,你不可能「完整觀賞整個作品」⋯⋯
一月
18
2023
若有縮時攝影,觀眾自成一格演出,像樹洞裡的魚群,隨水流聚合——發散——聚合,當我們一起呼吸、為身體的越界屏息,因奇觀也好、為耽美也罷,如此難得,經歷一場因馬戲而生的集體著魔。
十二月
30
2022
創傷主體與革命烈士,彷彿從歷史的長城的兩端出發,走向彼此,然後在長城的中點相遇。
十一月
12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