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速急墜的《借名》
4月
02
2024
借名(明華園戲劇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10次瀏覽

文 蔡佩伶(專案評論人)

「傳統歌仔戲」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在此刻人人有見解。要回純然傾向戲曲美學的位置,似乎與時代氛圍抗衡而逆風。那麼,順風駛船之後,足以保有歌仔戲本色的定位又在何處?《借名》隱約帶有探詢「傳統歌仔戲」可能性的意味。

《借名》連綴大串戲肉,試圖拓展演員的表現空間;也談及名分與分際的對應關係。從類魏晉南北朝的時空,鎮北王(周淮安飾)有對雙生同貌龍鳳胎子女世子與玄翎郡主(陳昭賢分飾二角)及養子宗裕虎(李郁真飾)開始。主戲由四股戲段纏繞而成,其一忠臣蒙冤:忠守邊防的鎮北王長年戍邊令齊廢帝(周予寬飾)生忌,權相高隼(陳子豪飾)及宦官甘鹿(陳彥名飾)獻策,假通敵坐大名義收回鎮北王兵符,不堪受辱的鎮北王拔劍自刎。其二宰相隻手遮天:甘鹿與高隼因朝中官位分配生嫌隙;鎮北軍兵臨京師,高隼表面遣軍護京師,私會鎮北勢力;兩面手法借力使力改寫權力版圖,另扶新君。其三父仇勤王:皇帝下旨傳達鎮北王通敵已自盡;要求世子以死謝罪,保遺族性命。宗裕虎直指世子犧牲無法止殺,遇昏君應當上京清君側;阻止世子犧牲,兩人聯手出兵。其四妹代兄位黃袍加身:世子被擊傷昏迷,宗裕虎掩蓋世子傷訊,高隼的談判邀約亦至,玄翎郡主此時追上大隊,情勢令她走上終身扮演雙生兄長的「偽裝人生」。


借名(明華園戲劇團提供/攝影蘇楷媜)

情節轉折極多且高度寫實。編劇將時設定在類魏晉南北朝,而戲段呈現的權力流動軌跡卻似曾相識──像是把宋初政權敘事打散再重組;從劇作取材到唸白句式都流露出陳勝國風格。劇情配合無限堆疊的衝突場景不斷推進,近乎幕幕高潮;高速節奏模糊了場景過渡的動靜錯落佈局,事件與角色之間彷彿隔著隱形牆壁,無論情節如何流轉,角色內在變化有限。以宰相高隼為例。他是推動全劇情節進展的關鍵角色;自出場到終局,至少遭逢同黨拆夥、失君心再到扶新主等外在事件連續衝擊,他雖依事件做出回應,但立場幾乎不變。高隼並非臉譜化的唯一個案,劇中第一小生白袍小將宗裕虎也有類似狀況。角色雖然被賦予討喜的熱血正直性格,劇中反覆出現的戰事、解困場景也讓角色有空間表現技藝;但他經歷養父被殺、勤王初戰世子昏迷、行刺廢帝、高隼專擅等事件沖洗,過程中幾乎看不見角色的內在掙扎,其堅毅似乎理所當然。

劇本之外,若試圖梳理傳統歌仔戲的定位,自然會回歸戲曲審美。推敲戲曲的基礎定義,無非是合歌舞以演故事。而歌仔戲的戲曲美感透過身段與唱腔兩大元素構成,兩者共同推進情節發展,是結構,也是基礎。唱腔在劇情中構築抒情空間,引發觀眾共情。反觀《借名》,抒情由內心情境的顯影表現,確實凸顯劇中人物行動的心理狀態,但密集情節讓這些設計難以察覺,更偏向填補場景過渡的接合劑。在唸白方面,使用大量四句聯提示角色身分背景資訊,末字押韻加強文字的聲調起伏自成音樂感。歌詞隱含匡正義理之聲,和四句聯中的活潑音律形成對照。唸白音韻、一些踰矩的反差和假戲真作的戲中戲《霸王別姬》反倒成了劇中難得可調劑的輕盈幽默。

《借名》呈現出企圖調和新舊期望落差的折衷姿態。製作團隊確實在傳統歌仔戲的文本音律、演員身段與場面氛圍的統整下足了功夫;可惜失速的奇情情節如迷霧,複雜角色糾葛伴隨著重拍情緒層層淹沒感官。企圖追尋娛樂和正能量的相容,除了濃墨潑灑,或許仍有其他可能。

《借名》

演出|明華園戲劇團
時間|2024/03/24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