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生命能量豐沛的儀式《凝視著星盤的肚臍》
10月
04
2021
凝視著星盤的肚臍(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9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一看到這場演出的標題,就已嗅到音樂結合科技的實驗性質。果然,才一進場就浸淫在一個莊嚴肅穆的空間,在演出正式開始前,一位女孩慎重其事的捧著一把提琴,琴面正對著觀眾,隨後才從現場的廣播中得知,原來這是一場告別式,我們意外的一起送別了某人,也同在一個渾天儀裡,參與了一段段生命記憶的切片。

三百六十度的旋轉舞台,其實是觀眾席,是為「沉浸式劇場」的概念,糊化了觀眾與演員、觀賞與被觀眾、當事人與旁觀者的界線,這也代表了生命的降臨與凋謝乃為天地間的無盡循環,早已合而為一。旋轉舞台的順時鐘運行,也彷彿是宇宙萬物生命氣息的齒輪,運轉出生生不息的規律能量。

很特別的是,觀眾席被分為兩個區域,除了坐在旋轉舞台上的觀眾,也在二樓的南北兩側各設置一排觀眾席,而這兩個區域的觀眾座位,在下半場時對調,因此每一位觀眾在上下半場都是坐不同的位置,除了給予每一個人上下半場不同的觀賞視野,也象徵了「宇宙之中人人平等」的意念,推演出時間與空間的恆定秩序。

面對舞台的多媒體影像,呼應著生命的議題,猶如人生的跑馬燈,出現了用歷時性的片語,如attribute to the present、few seconds ago、one eternity later、catch the moment、nice to meet you等等,如同躑躅於當下與過往的生命經驗,也像是出自某時空的斷面。還有吊在天花板像光劍的燈,也隨著劇場的時間軸變換色彩,再透過樂音的折射,從自身的至細之倪,到宇宙的至大之域,彷彿眾人在天旋地轉中尋求解惑,試圖找到情感上的平衡。

整體來說,場景調度與聲音設計都很細膩流暢,除了歸功於演奏家的用心揣摩與集體創作,以及製作團隊的縝密策劃。更重要的是讓觀眾也參與了演出,包括 =60在一分鐘裡時長的測度,與坐在旋轉舞台上的探索,一個是時間上的感知,一個是空間上的流轉,像是「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的返璞歸真,也猶如看向星盤的浩瀚未知。這一切也像是回歸到古希臘的哲學思維,音樂的理論就是宇宙秩序的縮影,更呼應了古今中外,不論是東漢張衡發明渾天儀,或是哥白尼在1543年所提出的《天體運行論》,舉凡所有天文相關的學說,皆力圖探究宇宙的奧秘,這也是《凝視著星盤的肚臍》的創作核心精神。


凝視著星盤的肚臍(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提供)

音樂的符號,是一種宣示。從巴赫1741年《郭德堡變奏曲》的主題,到梅湘(Olivier Messiaen)1935年《為歌唱的練習曲》,分別代表朝露與暮靄,跨越一百九十六年的時空,從容不迫的推移,在透過線性時間軸上,巧妙置入了複音聲響(Polyphony),在8.2聲道的環繞音響裡不斷聽見來自四面八方對父親的種種回憶的話語,以及演出者用類似牧歌(Madrigal)風格唱著「我愛你去死」,也像是一首華爾茲,透過歌詞的逆行,使得文字重組、拼貼、變化,最後讓正在旋轉的馬戲團大環停止,那停止的聲音是越來越急促而微弱,像是模仿生命的最後片刻,脈搏即將停止的聲響。這段過程整個看下來,似乎是在闡述自身所深愛著的世界實為煉獄,人與人之間可以是濃烈的情感交流,也可以是心靈世界荒蕪的混沌。

音樂的抽象本質,更說明了生命是未知的,宇宙是神秘的,所以在這個場域中在在都富含了暗示性,音樂敘述了這些複雜的事情,但仍需好好腦補一番,因為所有的元素都具有雙重意義:創與奏、觀與演、時間與空間、過往與當下,透過二元論的演繹,來確知彼此的存在,彷彿也代表了生死交關、天上人間的昂然對峙。

以上的呈現,就是在劇場裡用聲線成為多重敘事的對話,以表現生命的輪迴,用空間與時間來定義宇宙間的奧秘,其實是一種精神上的魅惑,是尋求更合理、更和諧、深刻的生命意義,這就是製作團隊對於音樂劇場所賦予的定義,就是把物件轉化到劇本,讓演奏家與作曲家共同創作、演繹,使音樂在劇場裡說話。

整場約九十分鐘的展演不斷的探尋心靈的成長、生命的議題,質性而專注的陳述生老病死的中心思想,也像是濃縮了人生中一路走來不斷歸零與累積的深刻過程。導演黃鼎云用抽離且不帶感情的說故事方式,使得空氣中帶有隱隱的騷動,反而引發觀眾的好奇,是對於輪迴的規律與生命的無常,急欲找到真正的答案,但,又好像牽扯出更多的謎團,是來自於世代溝通殘影?身分認同的混沌?自我意識的困惑?這恐怕也是導演要留給觀眾去思考、玩味、各自解讀的。

參與演出的演奏家,同時也是演員、歌手,他們用冷靜的語彙敘述內心世界,理性的擁抱藝術與生命。令人回想起三年前同樣是由作曲家趙菁文所策展的「2018新點子樂展」《無人音樂會》,結合音樂、科技、劇場,在實驗劇場打造「沉浸式聲場」,的確為當代音樂的展演開啟了複數視野。在理性上,傳送的是數據,輸出的是訊號;在感性上,處理的是藝術,傳遞是情感。這場將眾人安置於渾天儀之中的展演,彷彿以真人模仿AI,透過冷靜而理性的多重敘事,不斷灌注情感,使得物件有了生命的記憶,這也符合了小劇場的精神,也讓音樂的設計成為一種篤定。

《凝視著星盤的肚臍》用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印證了「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的真理。雖然我們不見得能看懂每一個敘事所賦予的意義,但真的「懂」了又如何?是否有受到感動才是最重要的,藝術並不是用「懂」來形容我們對於演出的感受,只能藉由一段觀賞的經驗,啟發我們逐漸認同自身存在與世界的關係。如此一來,《凝視著星盤的肚臍》除了是人生謝幕時的回憶,也是重新建立與自己、與親人、與藝術、與天地萬物、與自然界的「臍帶關係」。

《凝視著星盤的肚臍》

演出|時間藝術工作室
時間|2021/09/25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
結合飲食、玩樂等體驗的沉浸式演出,大概在COVID-19疫情於台灣爆發前達高峰(2019年、2020年),隨後因疫情各種限制而接近覆滅。不過,隨著疫情趨緩、限制鬆綁,這類沉浸式演出有死灰復燃的跡象。《一村喜事》在這波趨勢裡,有效結合眷村美食與環境、辦桌習俗與氣氛,在新開放的空軍三重一村裡頭,與其說是演出,不如說是真的辦了場喜事。
12月
20
2023
本文聚焦有別於當代藝術中「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延時性展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或「計畫型創作(project art)」涉及現場展演等等呈現形式,而是具有特定時間長度且約定俗成下觀眾需全程參與、並不鼓勵觀眾自由進出的劇場作品為主要討論對象。
12月
18
2023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夏至藝術節自2016年開辦迄今,已成雲嘉嘉新四個文化中心的指標性藝文活動。瀏覽節目單,雲林縣是現代與傳統兼具、嘉義市專走音樂會、嘉義縣主攻兒少劇作、新營聚焦傳統表藝。四館相互拉抬,推廣文化行旅,致力落實跨域目標。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共有八場節目開鑼登臺,我有幸觀看後五場,聊述演出觀察。
10月
02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這些感官刺激,比如裸體,或是光滑的手掌、膝蓋、小腿與絨毛地毯之間,皮膚與皮膚之間摩擦的聲音。我們需要對裸體──過去總是用來指涉自由的人的意象──的詮釋保持距離,才有辦法真正看見作品。
9月
2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