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亞之音,《班貝格交響樂團x陳鋭亞洲巡迴》
3月
31
2023
評論台音樂評論圖片(王景銘設計,感謝授權劇照團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49次瀏覽

文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班貝格交響樂團,雖然並非歐陸知名度最高的交響樂團,也不如德勒斯登、柏林等州立樂團擁有數百年的歷史【1】,但是在德國卻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演奏也一直保持一定的水準,客席指揮也皆為一流,本次亞洲巡迴,在台灣連演三場,所選曲目不但經典,也都有各自的代表性。

布魯克納雖然在亞洲遠不及馬勒或史特勞斯受欽賴,但德國職業樂團演出布魯克納時,總會感受到每一位團員都挺直腰桿盡演奏所盡的全力,以布魯克納的交響前奏曲作為音樂會的開頭,除了可以讓這支遠道而來的德國樂團有所發揮外,也可以使對布魯克納長篇幅望之卻步的聽眾降低畏懼。樂團開頭即可聽到在台灣難以預見的法國好音色,並非僅能用溫暖二字來形容,並且帶有一股非常典雅的木質地,而強奏時又有輝煌的顏色。管樂完全融入樂團當中(這在台灣是相對少見),銅管整體也有絕佳的空間感,所吹奏出來的並非直送,筆者坐在包廂聽見的是直立且立體的音色,樂團音色的多種層次,也在音樂的擴張之間被充分表現出來。

小提琴家陳銳在本次音樂會的宣傳當中,便提到本檔音樂會將會是他近期最後一次演奏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想必是在此階段的演奏生涯累積無數次的演出經驗後,想與作品稍微保持距離,數年沉澱後再重新拾起。可以聽到陳銳的詮釋,在音與音之間帶著他特有的滑音,抖音也稍微偏快,每一個音都演奏的極為濃烈,或許喜好中庸的聽眾會覺得有些過於重口味,其多數的長音都透過漸強漸弱來作出表情,這種情況之下樂句聽起來就稍嫌不夠宏遠,少有一氣呵成的大句子。陳銳的雙音極為精準,爆發力也很強,開頭到結尾的演奏都能維持在非常在好的狀態,可惜的是樂團的表現相對其他曲目較為零散,前兩個樂章音樂也不緊湊。第三樂章無論就個性與技巧都非常適合陳銳,音樂充滿趣味性,陳銳的演奏也相當有彈性,沒有因為快速而變得僵硬,反倒舉重若輕,但就算看似輕鬆,當他演奏一連串往上爬的的琶音,音樂又能如同點火一般將火苗噴發。

陳銳長久以來經營社群媒體,並且開發了不同的觀眾群,加上疫情剛開始在台灣的頻繁演奏,使得最後的安可返場有如流星歌手,與聽眾的互動模式也絲毫不像印象中的古典音樂家【2】,甚至安可演奏的方式也很像KTV中的串燒歌曲,有非常強的互動性,就算演奏極具技巧,也明顯感受到陳銳作為一位年輕小提琴家的氣盛體力,樂器與身體也彷彿融為一體,但音樂家自帶的舞台強光,卻也讓筆者有另外一層深刻印象。未來甚至從現在開始,古典音樂演奏家除了音樂技巧與藝術涵養外,是否還得具備新時代的新風貌來維持演出生涯,或許是直得所有人思考的課題。

安排在下半場的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是作曲家留給後世演出者的難題,交響曲開頭有如石破天驚,但最後終曲卻又以柔音輕聲收尾,有兩種效果要執行到位就已經非常困難,詮釋如何讓頭重腳輕的架構不形於色,對於演出的指揮一有不慎,這首作品便會失去光彩。指揮胡薩的第一樂章速度稍微偏快,筆者本來有些擔心會因此而失去布拉姆斯應有的音樂重量,但沒想到在胡薩的如拉扯的指揮姿勢之下,樂團還是演奏出音樂應有的厚度,音樂的緊湊度也在強音主題與田園風片段交替下被保持住。第二樂章開頭音樂略顯零散,聲部間的對話也不夠理想,直到後段才透過具寬闊感的音樂帶回佳境,後段低音銅管的呈現相當平均的和聲。註明的第三樂章指體演出狀況不錯,但對筆者而言略少了一層醞釀與抽絲剝繭的感覺。第四樂章的演奏無論是音樂表現或是各聲部的演奏狀況都相當完整,前半各聲部的不斷堆疊,將音樂順利推到高潮,交響曲最後弱聲結尾,也並未讓聽眾覺得空虛,反而如同電影最後的長鏡收尾,樂聲有如浪花逐漸退潮趨於寧靜。

樂團最後呈現德佛扎克的《A大調組曲》的終曲作為返場安可曲,相信類似中國新年的旋律會令不少觀眾會心一笑,極具彈性的速度伸展也展現了指揮與樂團的好默契,不過選曲除了讓這位舉足輕重的捷克指揮發揮所長之外,更將這支戰後才成立的樂團的波西米身世是用音樂做了最好的詮釋。 


註解

1、班貝格交響樂團成立於二戰之後,團員多數為布拉格的德意志愛樂,戰後因受俄共逼迫,才集體逃到西德,並組建樂團。2、許多古典音樂家皆希望在音樂中能達到「無我」的境界,忠實傳遞作曲家的意念,而非讓自己的明星光彩蓋過音樂本身。 

《班貝格交響樂團x陳鋭亞洲巡迴》

演出|指揮:雅各·胡薩(Jakub Hrůša)、小提琴:陳鋭、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 Symphony)
時間|2023/03/22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本文論及的演出中,白濟豪和《無言書》都呈現強烈的儀式性格,而黃葻和金亀伊織更注重在肌理的質感和身體線條的雕塑。相對的,Junkyard Shaman與曾薇熹的音樂之於作品,皆扮演著啟動儀式、調度乩身的腳色。而林子寧和李紀辰則是在具體的描繪對象底下,依附著黃葻的身體敘事開展。
9月
08
2025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