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總和《愛的落幕》
3月
27
2019
愛的落幕(台南人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80次瀏覽
劉俊德(台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

在一段關係破裂之後,我們還剩下什麼?

《愛的落幕》闡述一對即將分離的夫妻,在寬闊排練場內,為這段過往道出自我的見解。此劇的文本有兩大段,分別是男女主角各自的獨白。而在台詞中,我們可以聽見時而日常、時而詩意的語句,這樣的感受裡,觀者可以適時的抽離,以理性的狀態投射在劇情中,與自我產生更真切的對流。

《愛的落幕》由帕斯卡.朗貝爾(Pascal Rambert)編導,無論是劇本本身或是表演調度,對於演員與觀眾來說都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手法。全劇空間設定在排練場,刻畫出似真似假的感受。在兩段對白的轉換中還穿插一群合唱團進來排練的橋段,除了短暫冷卻聽覺刺激之外,也似乎提醒觀眾在「看戲」這件事。而在演員走位上,總是呈現對角線的關係,明白點出兩人的距離,且聆聽者一方始終背對觀眾。但透過演員精湛的演技,以及隨劇情、時間而改變的身體質地,觀眾能清晰接收到那堅韌不拔、無聲的抗議。

長達兩小時的戲碼,在觀眾聽覺中,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是我最想提問的?加上沒有過多設計的舞台,考驗的是觀眾的想像力,也凸顯演員說故事的能力。對我來說,更是回到表演最純粹的樣貌,就是用一種技藝或專長來傳達的形式,且強調出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直接連結。或許在這個進步的時代,很多事物、資訊太容易取得,但過於方便衍生的安逸,對藝術發展也將造成另一種衝擊──多少觀眾願意花費更多力氣去理解作品?我想,這是一個在現今狀態中值得去思考的問題。

回溯到劇本所要談論「分離」的主題,其透過「語言」為工具,陳訴作品之核心。我們都明白語言從來不是精準的東西,究竟要如何訴說「分離」才叫完整?又或者,分離從來沒有結論。兩大段台詞,彷彿兩句話,男女雙方在那樣瘋狂和暴動的能量當中,如何理智結束一段曾經親密的愛情,讓自己全身而退,還是多半不能免除為自己辯駁的真相?我想,並不只有愛情,所有關係都相同。在面臨緣分的盡頭時,我們如何處理結局,都是需要練習的人生課題。

而「愛」的落幕之後,我們走向哪裡?

我曾看過德國詩人Rainer Maria Rilke的一句話:「兩個寂寞的人彼此保護,彼此撫觸,彼此交談──這就是愛。」表面上看來「愛的落幕」之後是回到自我本身,但因為有記憶的事實,恐怕只能隨著時間逐漸淡化。就像劇本最後男女主角還是必須待在同一個排練場中繼續工作的僵局,何嘗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生命從來都無需道理,靈魂好像也不曾死去,關於「落幕」只是組成人生的一個片段,在下一次幕啟之後,我們都必須撰寫新的篇幅。

《愛的落幕》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9/03/24 19:30
地點|台北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愛的落幕》藉由這許多細膩的演繹與身心的全然投入,讓一個文學性濃厚的閱讀型文本,在眼前的劇場空間中有了生命。(陳佩瑜)
4月
22
2019
整體而言,導演的形式技巧乾淨明確,演員的能量飽富個人特色,只是本戲於我而言,與其說是喚醒愛(或恨)的本質,更傾向將本戲視為:明白不同文化(或至少個體)欲表達的愛的「差異性」。(郝妮爾)
3月
27
2019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