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心裂肺後的空虛《愛的落幕》
4月
22
2019
愛的落幕(台南人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93次瀏覽
陳佩瑜(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生)

當愛情消逝時,我們能以什麼方式結束?法國編導帕斯卡(Pascal Rambert)呈現了對台灣觀眾而言,極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上演的場景──男女主角「各自」足足怒罵近一個小時,且在對方痛罵時,另一方完全不/不能辯解,只能痛苦地承受著如彈幕般的疲勞轟炸直至淚崩、直至不支倒地。在對方還沒發洩完之前,甚至會被喝令要堅強地抹乾淚水、挺直腰杆,繼續當個稱職的靶子,直到對方力竭彈罄,自己千瘡百孔。

如此的表演手法,大膽地挑戰觀眾的接受程度。演員獨白的劇碼並不罕見,但如此「幾乎」沒有戲劇動作的獨白,可以說全靠台詞支撐。帕斯卡顯然對自己充滿張力與完美明喻暗示的劇本信心十足;但連珠炮似的台詞噴發,真的有達到傳遞訊息的功能嗎?觀眾席上出現了兩極化的反應。有人被震憾得潸然淚下,彷彿過往分手的畫面歷歷在目,可能是台上的攻擊方正替自己吐露著不甘或不滿的心聲;也可能是台上的承接方一再喚醒自己曾有的良心譴責或無言以對。不過,還是有觀眾不耐長時間的沉悶而昏昏欲睡、頻頻看錶。

一開場,在完全沒有announce的情況下,演員就突然上台,此時還覺得他們只是先就定位;不料,男主角猛然開罵且一發不可收拾。逐漸地,心情從驚嚇到讚嘆;從同情演員的辛苦、到期待下一個戲劇動作;從一再被主角的屢次轉身欲走而欺騙、到理解這個表演形式而好奇這彷若永無止境的獨白到底能講多久?然而寓意豐沛的台詞內容,其實很難在第一時間完全吸收;且受限於專注力難以長時間維持,甚至會不自覺地進入放空狀態。

因此,在技術設計(舞台、燈光、音效等)同時也被減至極簡的情況下,兩位演員如何在限縮的舞台元素中,單純用他們的愛恨情仇撼動觀眾,著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最後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角色隨著情緒高低起伏而區分出數落、嗔睨、叱責、咆哮……等不同層次的怨懟;是即使背對觀眾仍負載滿溢情感的肢體語言──因抽噎而抖動的肩膀,因無法反駁一句句如重拳般的指控而頹然跪倒,因惱怒而蓄勢待發、卻在威嚇聲中咬牙放下的巴掌……,藉由這許多細膩的演繹與身心的全然投入,讓一個文學性濃厚的閱讀型文本,在眼前的劇場空間中有了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兩大段獨白中出現的台北愛樂兒童合唱團。它不僅僅是串場作用,或是讓男女主角調適心情來迎接下半場的戰鬥而已。當樂聲響起,即已讓觀眾在經過近一小時的語言轟炸後,得到一絲舒緩。在男女主角揣著百轉千迴的思慮、走著圓場、等待孩子們練唱結束的時分,我忽然意識到合唱團唱的是李叔同的《送別》;那一刻,歌聲彷彿把我拉進了主角內心,想到在人生愛情戲落幕的此時,上天竟嘲弄似的播放了這首片尾曲,聽到最後一句「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時,眼淚不禁奪眶而出。

首段提出本劇之不真實,即因生活中的爭執必然伴隨相當時間的沉默,不論是洶湧澎湃的思緒無法立即化為語言,或是戰術反擊需要縝密的思考;然而本劇卻將冗長的攻防濃縮精煉成刀刀見骨的肉搏戰。也許是與原著的國情不同,總讓人覺得見識到一齣形式奇特、演技高超的表演,卻不是真實的生活切片──若愛情當真需要如劇中那般熾烈、狂暴,才算愛著/愛過,也未免太累、太痛了。

《愛的落幕》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9/03/24 14:30
地點|台北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演員走位上,總是呈現對角線的關係,明白點出兩人的距離,且聆聽者一方始終背對觀眾。但透過演員精湛的演技,以及隨劇情、時間而改變的身體質地,觀眾能清晰接收到那堅韌不拔、無聲的抗議。(劉俊德)
3月
27
2019
整體而言,導演的形式技巧乾淨明確,演員的能量飽富個人特色,只是本戲於我而言,與其說是喚醒愛(或恨)的本質,更傾向將本戲視為:明白不同文化(或至少個體)欲表達的愛的「差異性」。(郝妮爾)
3月
27
2019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