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角Huat Kak》,給高中生的一份人生大禮
9月
18
2018
發角Huat Kak(影響・新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2次瀏覽
林錫昭(台南一中應屆畢業生)

青少年劇場是甚麼?只是青少年主演的舞台戲嗎?表面上似乎如此,但臺南已屆第四年的「十六歲小戲節」卻有更多深刻意義。

參與「十六歲小戲節」的演員和工作人員,幾乎都是仍帶著青澀的青少年。他們面臨即將「轉大人」的關卡,檢視自己成長故事,或許以叛逆,或許以自閉,或許以憂鬱,和大人世界相抗衡難免衝突,幾經反省思索後,逐漸重新定位自己。

《發角Huat Kak》最真實的意義,就在這裡。

說實在,這次發角讓筆者耳目一新。高三學測後,加入南一中所屬卡其色兒童實驗劇團的舞台經驗,讓我在觀看《發角》時,更能體會劇團在演員的對戲、默契的展現、舞台的走位、氣氛的營造、節奏的掌控那份不易。整場戲沒有冷場,讓觀眾的興致在90分鐘裡被捧在高點,直至落幕,仍意猶未盡。

《發角Huat Kak》並非單一故事,而是由許多故事「拼湊」而成。有被霸凌的;有不認同自己的;有為了音樂夢想,幾個好朋友由台南出發,徒步至高雄參加演唱會,最後因現實被迫屈服的無奈;有錯過阿媽的愛,老人家過世才後悔不已的悲傷;有一時衝動,拉著姊姊到日本自由行的青春熱血;也有回味小時候,爸媽呵護自己的溫馨……。

這麼多的故事,可謂線多而龐雜。但透過專業編劇和導演,各自不同的成長經歷,互相穿插結合,串聯成為好看的戲。

舞台的設計讓我想到湖南張家界的《天門狐仙秀》,以天門山壯闊風景為背景,複雜錯縱的舞台設計令人瞠目結舌,然而在相對小許多的文化中心原生劇場,我卻再一次看到了精湛的舞台設計,與整體畫面呈現。《發角Huat Kak》多變的舞台設計,呈現許多特別視覺。一個左上至右下的斜面,便拉開了舞台的遠近;一扇門、一扇窗便構出多變的出場方式。劇中焦點忽而左忽而右,有時兩個故事同時在台上展演,有時甚至拉到了觀眾席後邊,跳脫舞台框架,更徹底拉開觀眾視野。

劇中換幕安排極具巧思,常常由演員不經意地將道具帶到位。道具設計更往往別出心裁,椅子一轉便成了布景中的牆,可以不必帶下場。架子在窗口一架便成洗床,煙火以雨傘開傘呈現,更令人驚豔。暗幕的間隔很短,既節省時間也節省人力,觀眾興致不會被硬生生剪斷,也不會因為多餘的人增加觀戲難度。

恰似戲劇靈魂的背景音樂,多了,觀眾會聽厭;少了,整部戲就太乾。《發角Huat Kak》轉換音樂於無形,整場令觀眾沉浸於戲中,而不察音樂的有無。

對於演員們來說,《發角Huat Kak》不單是戲劇,而是演繹最真實的自己。或許乍看之下,各個故事似乎缺乏大起大落,張力未免不足。但親身經歷的故事最為真實,更令人咀嚼回味,也更能引起同是青少年的觀眾共鳴。

以一名高中觀眾的角度去看,「十六歲小戲節」可謂送給高中生的人生大禮,無論演員還是觀眾。誠如劇名《發角Huat Kak》,青少年就像剛成長中的鹿,頭頂冒出的角,尖銳容易傷人,等待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好好去磨。不同的故事述說著相同的心境,讓高中剛畢業的筆者有著滿滿的共鳴,看著看著就會掉入那故事中的漩渦,看著演員玩手機不理會阿公阿嬤的叫喚時,也覺得心煩;跟著好友徒步趕演唱會那次,心裡也有股家人與朋友孰輕孰重的拉鋸戰;拉姊妹出國自由行,不禁有種不瘋狂一次枉少年的情懷;還有被同學嘲笑的那份自卑、夢想被摧殘的那份無奈、親人過世的那份悲涼……,隨著劇情發展,不禁套在自己身上,想起屬於自己的16歲小故事,好似跳到台上與他們同台,演了一齣屬於自己的「發角」!

《發角Huat Kak》是雙向的,演員透過演繹自己,進而認識自己、感動自己。另一方面,觀眾透過觀戲,找到彼此共鳴點,與演員進行深入的心靈交流,互相填補各自經歷與缺憾。也因此,每位演員在劇末訴說自己對「發角」的闡釋時,眼中淚光閃爍,台下觀眾也不禁濕了眼眶。

落幕後的座談會,演員們分享這半年的辛勤與勞累,或許因為太多回憶湧現,以致哽咽說不出話,最終只歸結出了一個字:「爽!」深深共鳴的觀眾如筆者,亦被台上感動,最後與演員們同聲喊出「爽!」

這就是「十六歲小戲節」的魅力,《發角Huat Kak》的感人所在。

《發角Huat Kak》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8/8/17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
以被拆除的台南秋茂園遺址為發想,《萬象園》讓消失的景點融合被隱藏的回憶,闡述一段無法輕言的曾經,由主角找尋並走入回憶,開啟這段以記憶和情感為核心的集體創傷過往。
1月
03
2025
這齣作品,輕巧地提醒觀眾,面對巨大的社會壓抑與標準,或突如其來的離別,生存的另一種可能姿態,以公車抵達安放。
1月
03
2025
「既然不在了,就去找一個新的地方,新的入口。」是否正是藉由俊廷這個角色的塑造,《萬象園》昭示了一種主體應對創傷的可能策略——天網無常下,一種調和「命定論」與「自我抉擇」的自我和解技術?
1月
02
2025
相反地,恐怕正是這一套借助舞台與修辭的形式,一再展演人物身分的敘事方法本身,在需求著酷兒與白恐來讓自己變勇敢、變得沒有自我疑問。最終,反過來以極其有效地舞台調度與演出,對著觀眾建立起了一種魅惑的關係。
12月
31
2024
《羊之歌》充滿著寓言式的批判;羊作為主角,並以人類「踐行者」的身份走過生命旅途,展演他的純真、無辜與無知,失落、孤寂與脆弱,而其不甘於平凡的姿態,正如當代群眾的樣貌
12月
27
2024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