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角Huat Kak》,給高中生的一份人生大禮
9月
18
2018
發角Huat Kak(影響・新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4次瀏覽
林錫昭(台南一中應屆畢業生)

青少年劇場是甚麼?只是青少年主演的舞台戲嗎?表面上似乎如此,但臺南已屆第四年的「十六歲小戲節」卻有更多深刻意義。

參與「十六歲小戲節」的演員和工作人員,幾乎都是仍帶著青澀的青少年。他們面臨即將「轉大人」的關卡,檢視自己成長故事,或許以叛逆,或許以自閉,或許以憂鬱,和大人世界相抗衡難免衝突,幾經反省思索後,逐漸重新定位自己。

《發角Huat Kak》最真實的意義,就在這裡。

說實在,這次發角讓筆者耳目一新。高三學測後,加入南一中所屬卡其色兒童實驗劇團的舞台經驗,讓我在觀看《發角》時,更能體會劇團在演員的對戲、默契的展現、舞台的走位、氣氛的營造、節奏的掌控那份不易。整場戲沒有冷場,讓觀眾的興致在90分鐘裡被捧在高點,直至落幕,仍意猶未盡。

《發角Huat Kak》並非單一故事,而是由許多故事「拼湊」而成。有被霸凌的;有不認同自己的;有為了音樂夢想,幾個好朋友由台南出發,徒步至高雄參加演唱會,最後因現實被迫屈服的無奈;有錯過阿媽的愛,老人家過世才後悔不已的悲傷;有一時衝動,拉著姊姊到日本自由行的青春熱血;也有回味小時候,爸媽呵護自己的溫馨……。

這麼多的故事,可謂線多而龐雜。但透過專業編劇和導演,各自不同的成長經歷,互相穿插結合,串聯成為好看的戲。

舞台的設計讓我想到湖南張家界的《天門狐仙秀》,以天門山壯闊風景為背景,複雜錯縱的舞台設計令人瞠目結舌,然而在相對小許多的文化中心原生劇場,我卻再一次看到了精湛的舞台設計,與整體畫面呈現。《發角Huat Kak》多變的舞台設計,呈現許多特別視覺。一個左上至右下的斜面,便拉開了舞台的遠近;一扇門、一扇窗便構出多變的出場方式。劇中焦點忽而左忽而右,有時兩個故事同時在台上展演,有時甚至拉到了觀眾席後邊,跳脫舞台框架,更徹底拉開觀眾視野。

劇中換幕安排極具巧思,常常由演員不經意地將道具帶到位。道具設計更往往別出心裁,椅子一轉便成了布景中的牆,可以不必帶下場。架子在窗口一架便成洗床,煙火以雨傘開傘呈現,更令人驚豔。暗幕的間隔很短,既節省時間也節省人力,觀眾興致不會被硬生生剪斷,也不會因為多餘的人增加觀戲難度。

恰似戲劇靈魂的背景音樂,多了,觀眾會聽厭;少了,整部戲就太乾。《發角Huat Kak》轉換音樂於無形,整場令觀眾沉浸於戲中,而不察音樂的有無。

對於演員們來說,《發角Huat Kak》不單是戲劇,而是演繹最真實的自己。或許乍看之下,各個故事似乎缺乏大起大落,張力未免不足。但親身經歷的故事最為真實,更令人咀嚼回味,也更能引起同是青少年的觀眾共鳴。

以一名高中觀眾的角度去看,「十六歲小戲節」可謂送給高中生的人生大禮,無論演員還是觀眾。誠如劇名《發角Huat Kak》,青少年就像剛成長中的鹿,頭頂冒出的角,尖銳容易傷人,等待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好好去磨。不同的故事述說著相同的心境,讓高中剛畢業的筆者有著滿滿的共鳴,看著看著就會掉入那故事中的漩渦,看著演員玩手機不理會阿公阿嬤的叫喚時,也覺得心煩;跟著好友徒步趕演唱會那次,心裡也有股家人與朋友孰輕孰重的拉鋸戰;拉姊妹出國自由行,不禁有種不瘋狂一次枉少年的情懷;還有被同學嘲笑的那份自卑、夢想被摧殘的那份無奈、親人過世的那份悲涼……,隨著劇情發展,不禁套在自己身上,想起屬於自己的16歲小故事,好似跳到台上與他們同台,演了一齣屬於自己的「發角」!

《發角Huat Kak》是雙向的,演員透過演繹自己,進而認識自己、感動自己。另一方面,觀眾透過觀戲,找到彼此共鳴點,與演員進行深入的心靈交流,互相填補各自經歷與缺憾。也因此,每位演員在劇末訴說自己對「發角」的闡釋時,眼中淚光閃爍,台下觀眾也不禁濕了眼眶。

落幕後的座談會,演員們分享這半年的辛勤與勞累,或許因為太多回憶湧現,以致哽咽說不出話,最終只歸結出了一個字:「爽!」深深共鳴的觀眾如筆者,亦被台上感動,最後與演員們同聲喊出「爽!」

這就是「十六歲小戲節」的魅力,《發角Huat Kak》的感人所在。

《發角Huat Kak》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8/8/17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