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德斯藝術的神祕與象徵性《死亡練習曲》
11月
19
2013
死亡練習曲(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73次瀏覽
張懿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表演與文化研究博士候選人)

死亡與重生,愛與生存的慾望,交織出生命裡最動人的樂章,在劇場藝術與視覺藝術領域皆頗有名氣的楊‧法布爾,帶著法蘭德斯的象徵主義傳統,引領觀眾進入一場目不暇給的劇場魔幻歷險,一個色香味俱全的演出,從頭到尾絕無冷場,每個轉換都佈滿巧思、每個動作跟細節的安排都是充滿了哲學寓意地曼妙隱喻,包含生、死、愛、慾的巧妙融合其間,正如演出文宣所描述的:「美」,果然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戰爭。

開演前五分鐘,觀眾依序從觀眾席後方入場,置身在宛若黑色箱子裡,看不清前方的舞台空間,一開場時在一片漆黑中,宛若教堂中的管風琴音樂聲響起,帶來既是宗教祈福又是死亡喪鐘的壓迫感,睜大雙眼也看不清眼前所見。這樣令人不安的黑暗持續了許久,終於舞台上方開始出現藍色的光芒,這遲來的光亮讓人有些懷疑是否是真的光線、亦或只是眼睛已經昏花的視覺暫留? 在自我懷疑的不肯定狀態中,觀眾感受不出自己在哪裡、對空間的感知亦被混淆了,就在這迷濛恍惚之中,眼前慢慢出現了在光亮中緩緩蠕動、花朵層層堆疊有如蛋糕般的花海,長久不見光線的眼睛,似乎也失去了對舞台空間的掌握力,有那麼一瞬間,竟以為台上那蠕動的花海平台是舞台後方播放的錄像影片。直到女舞者的手從花叢中露出,才讓人默默一驚,怎麼有這麼大而不成比例的雙手呢? 一瞬間才恍然明白,原來這是現場的演出而不是錄像影片!

法布爾一開始就帶領著觀眾進入迷幻的園地,失去了對舞台空間、距離的認知,觀眾被放在一個密閉而黑暗的時空裡,神聖而有些恐怖的管風琴音樂壓迫著,把每個人逼進一個不確定的時空中,令人目眩神迷的過程有如魔法般,讓人感受到劇場宛若神秘祭儀的儀式場景,而死亡與新生,本來就是大自然最神秘的儀式。燈光漸亮,舞台上佈滿色香味俱全的鮮花,新鮮的花朵氣味狂暴地侵入每位觀眾的嗅覺,法籍女舞者尚邦(Annabelle Chambon)展現驚人的身體力量,她時而細膩地擁抱愛撫,時而把花朵摘下數著愛不愛我的戲碼,拼貼的片段中她把花朵蹂躪著,用花朵自慰、用花朵自殺,漂亮的花海從綻放到被揉爛摧毀敗壞過程,花朵是植物的性器官,被碾碎的殘缺花瓣帶著有如青春不再的死亡氣息,緩緩滲入觀眾的口鼻之中。而被剝除了層層花瓣的平台,原來是個透明的箱子,上面刻著17.01.1975,這個數字既可以是生日也可以是忌日,而那透明箱子既像是子宮、又像是棺材或是墓誌銘,整個舞作可以解釋為死而復生的過程,也可以看成是從活著邁向衰老的可能,這個作品每個轉折都充滿象徵性,不同面向的解讀似乎也都有跡可循。

法布爾曾在訪談自承「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范艾克(Jan van Eyck)、波希(Hieronymus Bosch)都是我視覺藝術上的根,他們是我的大師。」(註)這些視覺藝術大師代表了法蘭德斯藝術傳統,大師的影響也在法布爾的藝術中展現。在文藝復興時期,不同於義大利那樣受古典藝術影響,追求科學哲學(透視、解剖)在藝術上的應用,法蘭德斯的藝術家們受到歌德式和中世紀拜占庭細密畫風的影響,重視細節的描繪,豐富而又有神祕寓意的宗教情懷,形成法蘭德斯獨特的藝術傳統。十五世紀時范艾克耐心的描繪對象物的細節,直到整個畫面像鏡子一樣反映出自然對象為止,以此獲得真實感;而每一個精密的描繪的細節,都具有含蓄而隱微的象徵意義,有如以自然主義的手法描繪可見事件,渲染著精神性的意義,神性蔓延在所有可見的事物上,而在法布爾的作品中可以看見相似的痕跡。著名的藝術史學者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曾用其影響深遠的圖像學(Iconology)方法分析了范艾克的繪畫《阿諾菲尼夫婦》(The Arnolfini Portrait)中對不同物件的象徵性意義,例如狗代表忠誠、桌上的水果表示豐饒多產等,將視覺符號視為文化的象徵,進一步指出此畫作是一個結婚證書。在這個層次上,法布爾的作品也是站在這樣的藝術傳統上來進行的,他的作品裡,每個動作、每個舞台的細微設計,都充滿了象徵意義,觀者必須具備能把視覺符號脈絡化的能力,方能解讀作品中豐富的意象。

女舞者尚邦在此作中展現驚人的身體爆發力,她戲劇性的表現張力,展現在她對空間外的凝視、面目表情的探索與疑惑,特別是她在宛若子宮的玻璃盒子中細緻描繪藝術史上著名早期經典文物的場景同時,又能表現出在水中漂浮的身體動勢,而這些視覺圖像也具有藝術史上的重要意義: 野牛是阿爾塔米拉洞(Altamira)內的史前洞窟壁畫,這個壁畫是目前人所知最古老的繪畫之一,當時人們相信透過儀式繪畫動物之後,就能成功捕捉這些獵物;而另一位身材豐碩的女性則是出土於奧地利維也納附近維林多夫(Willendorf)的石維納斯,有著碩大的乳房、臀部和腹部,象徵著旺盛的生育力,懷孕生育對舊石器時代的先民而言是很不可思議的,部落的壯大和生存必須取決於這種奇蹟,而這座雕像有如地球生命之母的女神,代表著對生殖力的渴望。尚邦在玻璃上的這些繪畫,也是藝術家暗示了生命、祭儀與繁殖間不可分割的象徵。

劇末的玻璃盒子場景,四處飛舞的蝴蝶讓人想到創作者對昆蟲的迷戀(法布爾的曾祖父是昆蟲學家的影響),而這也讓人聯想到片頭開始的藍光,是否跟法布爾在視覺藝術界成名的Bic-Art 系列作品相關呢? 法布爾有無數用藍色原筆子密密麻麻畫滿圖像、並裝飾著甲蟲的作品,由此角度看來,《死亡練習曲》或許也是他和自己視覺藝術作品互文指涉? 或許,生命對法布爾而言,既是儀式、也是愛、性與欲望的綜合體,生與死原來是一體兩面的過程。法布爾用豐富的視覺語言、色香味俱全的感官體驗、祭祀祭儀的神祕感與充滿象徵意味的圖像,挑戰觀眾對知識理解與哲學思辯的多方可能性。

一場精采的演出,在內容與形式上皆然。

註:出自〈獨家越洋專訪比利時全才藝術家楊·法布爾:我是美的守護者,總在保衛脆弱〉,《表演藝術雜誌》,第249期 (2013/09), p95

《死亡練習曲》

演出|楊.法布爾/信念創作體
時間|2013/11/16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楊.法布爾用身體的藝術告訴世人,接受死亡即是向生命致敬,人生因而走向圓滿。而作品中,死亡的美麗意象正是訴說著對生命的反思,大地的更迭,死亡隨之而來的正是源源不絕的生命。(黃詩喬)
11月
28
2013
死亡並非只是美麗的場景調度,如此五彩繽紛滿溢的視覺畫面,雖內藏高漲的暴力與毀壞,但過於耽美的畫面仍會削弱掉死亡的力道,特別是個人獨舞(Solo),以一己之力能達到生命在死後的競技場搏擊的能量,似乎力有未逮。(葉根泉)
11月
18
2013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