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地的身聲,召喚遠方靈動《偏枯記》
6月
03
2024
偏枯記(身聲劇場提供/攝影陳有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17次瀏覽

文  楊美英(專案評論人)

走近臺北公館水岸邊的嘉禾新村,走進身聲劇場一次特定場域表演創作。想起曾經多次在不同類型的空間與其相遇,如:竹圍工作室十二柱空間的《光.音》(2008)、臺南孔廟大成殿前紅磚廣場上的《在大水之中》(2014)、臺南新化演藝廳《群婆亂舞》(2017)等,除了調度表演文本與觀演關係的各種設定,演出形式始終以「音樂肢體戲劇」為核心,結合了樂器、吟唱、肢體動作、面具等表現元素,回應每次的創作命題與表演場域,展現素樸粗獷的風格。因此,在創團二十五年後,特別是該團歷經了近年團隊重要領導成員變故,加上新進培育的年輕團員一起上陣,使得這次的新作發表,於劇團美學發展脈絡上,將會展現何種樣貌,格外富有觀察的意義。

首先注意到這次的表演地點,嘉禾新村,匯集了百年來不同政權時代的建築群,從日治時代的馬場、日本炮兵連隊營房,到戰後國民政府陸軍接收後的聯勤通信修理廠房、再逐漸形成眷村,十年前一度面臨存歿關頭,後經文史界爭取,保留四棟,近兩年轉型成為藝文場域。由此可知,此處保留了臺灣眷村歷史象徵,更代表了戰爭動亂與政權交替的記憶紋理猶存。


偏枯記(身聲劇場提供/攝影陳有德)

《偏枯記》,創作主題即是在於探究戰爭的意義,以其擷取古老神話素材編撰成的敘事文本,對於戰爭存在的質疑、甚或是世間何謂正義的戰爭之大哉問;立基於演出所在地的歷史紋理,與之互相呼應、連動,穿越了表演虛構與限地現實的的縫隙。另外,作品的表現形式上,此次宣傳文字明白定位「神話意象X肢體X戲劇X現場音樂X環境劇場」,以當日觀演經驗而言,乃是近來常有的移動中觀演模式,全場五段分別運用了嘉禾新村的幾處不同空間,不僅適切,更擴張了文本的涵義,值得本文後續討論。

從前臺報到開始,觀眾被隨機分成「檮杌」、「混沌」、「饕餮」三組,於「序場」演出後,各自帶開,三組觀眾分別遊走於不同的區位,以不同的順序進行三個景點的觀演,最後會合於「日式聚場」,完成末段演出內容。

「我做了一個夢」,這句話為序場墊下了如夢似幻的戲劇前提,連同後面鋪排如詩的語句,也將後面對於戰爭討論的時間軸從遠古拉長到千萬年以後,情境遼闊。以當日現場觀演經驗,序場的起動,儀式感俐落,而且,全女班的表演者們以各式擊樂和嘶吼的聲音,鏗鏘有力,情感強烈,共振出強勁的能量,加上抹白的臉龐、舞動的肢體、抽象化的巨大神祇面具、豐富的動態,不斷翻騰、頓停、再翻騰而上,在視聽表現上同時達到身歷聲的直觀感動力,深刻體會到「身聲」的「演樂舞合一」,頗為撼動身心。

接下來,以「檮杌」為例,這組的觀眾被帶領進入的一個房間,其實原本是座防空洞。在有限的狹長空間內,大家沿著牆壁站立,近距離下,凝視著場中央的表演者,以女人/母親的角色狀態,進行產子,同時聽到清楚的話語:「我生下一個士兵,三個士兵、十二個士兵、一個又一個的士兵……我生下一整個國家,國家永遠不會滅亡」(劇本大意)──在此圓拱型的屋頂之下,女人的動作和聲音,以及整個室內的紅光紅布,不難連結到生產和戰爭造成的流血意象,以及身為母親/母國如何面對孩子/子民的死傷,悲鬱感強烈。

相較於第二段的視覺主調為紅色,下一段明顯設定為灰色;觀眾被帶到一般眷村內的道路上,地面已經畫好了跳格子的線條,放置了許多玩具,如大玩偶、玩具汽車、洋娃娃等,因為被一律漆成灰色,於是可想像的歡樂童趣明顯蒙上一層暗影;兩位表演者以孩子般的情態鬥嘴,似乎在爭吵著留下或捨棄──此段近則可聯想戰亂中頻繁的逃難遷徙與不斷丟失的生命財物,亦可搭配著逐漸傳來的砲彈聲,將此理解成一種童話寓言式的征戰爭奪;末了,隨著洋娃娃被推倒在地,稚氣詩意爛漫頓時轉成落寞悲傷收場。

接著,這組觀眾繼續跟隨帶領,轉入一個庭院,乍看是小橋流水的風雅庭園,細看,發覺一側牆面全是原來眷村房舍拆除後所餘留的盥洗臺、廚房等斷垣殘骸,依稀為往昔此處已然消失的生活記憶見證!觀眾們被鼓勵自由分散,一如身邊的表演者以戰爭中的幽靈姿態遊走,各自重複著一種看似某個死亡瞬間的動作;再一看,每位表演者的造型略顯詭異,頭頂各自綑綁著老式話筒、或鋼杯鋼碗,抹白的臉部帶點默丑神情,滑稽而突梯;整體的節奏舒緩與空間構圖,不知為何產生了某種電影畫面的既視感。最後,她們紛紛奔向遠處的青青草地,吶喊著什麼似的,同時手持著塑膠袋成的旗幟,向更遙遠的前方不斷揮舞,似乎在求救,也像是呼喚著什麼──畫面很美,安靜而憂傷。相對於前面的吶喊、控訴,這段可說是鬆緊得宜的結構調度,讓觀眾與表演文本共同享有呼吸的片刻,而且,藉由演員的空間移動,加大了表演的景深,將觀演的視角拉到遠方──在近年繁多的環境劇場或特定場域表演創作,堪稱特別。


偏枯記(身聲劇場提供/攝影陳有德)

觀演的最終點,三組觀眾會合於「日式聚場」【1】,迎來全劇的收尾,基本是通過幽靈現身、道士收妖等一長串的對話,重新組構了一個有關大禹的神話;於我而言,相較於情節的收束,貫穿作品的擊樂、吟誦,以及能量飽滿的肢體、情感投射、鮮明的舞臺視覺等,才是表演強大力量的載體;而分列成雙面的觀眾席,便等同於神話裡亙古以來往往只能被我們束手旁觀的神魔大戰,在這塊土地上積累了多少悲愴而荒謬的傷痛啊!

回首本文開始所列舉的幾個作品,身聲劇場迄今的演出形式仍以「音樂肢體戲劇」為核心,多年來維持粗獷素樸的風格之餘,對照此次完成的限地創作:其一,雖以戰爭為題【2】,並非採直白陳述控訴,而是帶領觀眾融入表演所在的生活場域,結合臺灣社會某種族群某個年代的集體生活記憶,揭開對於戰爭的質問與感懷,到達全劇結束時,積累了情感迸發的力道,迴盪不已。其二,這次的編導演,更在過往常見歡愉豪放的基調上,多了幾分沉穩收斂,且於表演環境的應用打開了從容餘裕,展現了總體劇場的可能,隱隱召喚著遠方的靈動!為此,樂見該團於既有創作脈絡的往前邁進,期待「身聲演繹」的下一階段。


注解

1、此處所稱的「日式聚場」,建於1940年代期間,建築體為日式建築典型「大廣間」之格局,擁有中間不落柱的寬敞空間,通常作為宴會、聚會用途,曾是日本砲兵聯隊之招待所。戰後供陸供部軍法組使用,1960年代被分隔成兩戶土地,後期為席增光上校與趙元勳上校之住所,是日治時期建築再利用為眷舍之案例。縱觀其使用變遷,可看到「日式公共建築→眷舍私宅→眷村地景」三層次交疊的特質,體現臺灣戰前到戰後社會文化變遷的獨特歷程。參考資料來源:「嘉禾新村」官網 。

2、可參閱編劇莊惠勻的創作構想:「長年擔任身聲編劇的莊惠勻,有感於這一兩年間時事對全球戰事乃至於這個海島之未來的熱議——當然,她自己也是這景況中的當事者之一,她被《墨子》裡的段落勾起興趣:『昔者三苗大亂,……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龍生於廟,犬哭乎巿……』,這段形容堯舜時代三苗亂的文字,看來奇詭又瘋狂:太陽變成妖怪在晚上出來、血雨下了三天,連鱷獸都離開水域,上岸進了廟宇。在亂象必有其因的思維背景下,大禹(是的,就是後來治水救民的那位大禹)領下天符,受命誅克早就戰敗中心政權而遷往邊疆的三苗,將其驅往更遠更遠的地方……而後,他們衰亡。大禹帶回了天下的安定,民生復昌,而莊惠勻立即有種糾結的聯想:據記載那是一場正義之戰,大禹在我們普遍看到的故事中,也都是正面的形象,但,那個正義是誰的正義?天下,又是以誰為中心?因此,《偏枯記》的芽,開始冒出頭來……」。參考資料來源:陳昱君〈啟動感覺層:從「偏枯」到開啟身體的人文空間〉,國藝會線上誌。

《偏枯記》

演出|身聲劇場
時間|2024/04/27 10:30
地點|臺北公館嘉禾新村(臺北市中正區永春街131巷1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