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地的身聲,召喚遠方靈動《偏枯記》
6月
03
2024
偏枯記(身聲劇場提供/攝影陳有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71次瀏覽

文  楊美英(專案評論人)

走近臺北公館水岸邊的嘉禾新村,走進身聲劇場一次特定場域表演創作。想起曾經多次在不同類型的空間與其相遇,如:竹圍工作室十二柱空間的《光.音》(2008)、臺南孔廟大成殿前紅磚廣場上的《在大水之中》(2014)、臺南新化演藝廳《群婆亂舞》(2017)等,除了調度表演文本與觀演關係的各種設定,演出形式始終以「音樂肢體戲劇」為核心,結合了樂器、吟唱、肢體動作、面具等表現元素,回應每次的創作命題與表演場域,展現素樸粗獷的風格。因此,在創團二十五年後,特別是該團歷經了近年團隊重要領導成員變故,加上新進培育的年輕團員一起上陣,使得這次的新作發表,於劇團美學發展脈絡上,將會展現何種樣貌,格外富有觀察的意義。

首先注意到這次的表演地點,嘉禾新村,匯集了百年來不同政權時代的建築群,從日治時代的馬場、日本炮兵連隊營房,到戰後國民政府陸軍接收後的聯勤通信修理廠房、再逐漸形成眷村,十年前一度面臨存歿關頭,後經文史界爭取,保留四棟,近兩年轉型成為藝文場域。由此可知,此處保留了臺灣眷村歷史象徵,更代表了戰爭動亂與政權交替的記憶紋理猶存。


偏枯記(身聲劇場提供/攝影陳有德)

《偏枯記》,創作主題即是在於探究戰爭的意義,以其擷取古老神話素材編撰成的敘事文本,對於戰爭存在的質疑、甚或是世間何謂正義的戰爭之大哉問;立基於演出所在地的歷史紋理,與之互相呼應、連動,穿越了表演虛構與限地現實的的縫隙。另外,作品的表現形式上,此次宣傳文字明白定位「神話意象X肢體X戲劇X現場音樂X環境劇場」,以當日觀演經驗而言,乃是近來常有的移動中觀演模式,全場五段分別運用了嘉禾新村的幾處不同空間,不僅適切,更擴張了文本的涵義,值得本文後續討論。

從前臺報到開始,觀眾被隨機分成「檮杌」、「混沌」、「饕餮」三組,於「序場」演出後,各自帶開,三組觀眾分別遊走於不同的區位,以不同的順序進行三個景點的觀演,最後會合於「日式聚場」,完成末段演出內容。

「我做了一個夢」,這句話為序場墊下了如夢似幻的戲劇前提,連同後面鋪排如詩的語句,也將後面對於戰爭討論的時間軸從遠古拉長到千萬年以後,情境遼闊。以當日現場觀演經驗,序場的起動,儀式感俐落,而且,全女班的表演者們以各式擊樂和嘶吼的聲音,鏗鏘有力,情感強烈,共振出強勁的能量,加上抹白的臉龐、舞動的肢體、抽象化的巨大神祇面具、豐富的動態,不斷翻騰、頓停、再翻騰而上,在視聽表現上同時達到身歷聲的直觀感動力,深刻體會到「身聲」的「演樂舞合一」,頗為撼動身心。

接下來,以「檮杌」為例,這組的觀眾被帶領進入的一個房間,其實原本是座防空洞。在有限的狹長空間內,大家沿著牆壁站立,近距離下,凝視著場中央的表演者,以女人/母親的角色狀態,進行產子,同時聽到清楚的話語:「我生下一個士兵,三個士兵、十二個士兵、一個又一個的士兵……我生下一整個國家,國家永遠不會滅亡」(劇本大意)──在此圓拱型的屋頂之下,女人的動作和聲音,以及整個室內的紅光紅布,不難連結到生產和戰爭造成的流血意象,以及身為母親/母國如何面對孩子/子民的死傷,悲鬱感強烈。

相較於第二段的視覺主調為紅色,下一段明顯設定為灰色;觀眾被帶到一般眷村內的道路上,地面已經畫好了跳格子的線條,放置了許多玩具,如大玩偶、玩具汽車、洋娃娃等,因為被一律漆成灰色,於是可想像的歡樂童趣明顯蒙上一層暗影;兩位表演者以孩子般的情態鬥嘴,似乎在爭吵著留下或捨棄──此段近則可聯想戰亂中頻繁的逃難遷徙與不斷丟失的生命財物,亦可搭配著逐漸傳來的砲彈聲,將此理解成一種童話寓言式的征戰爭奪;末了,隨著洋娃娃被推倒在地,稚氣詩意爛漫頓時轉成落寞悲傷收場。

接著,這組觀眾繼續跟隨帶領,轉入一個庭院,乍看是小橋流水的風雅庭園,細看,發覺一側牆面全是原來眷村房舍拆除後所餘留的盥洗臺、廚房等斷垣殘骸,依稀為往昔此處已然消失的生活記憶見證!觀眾們被鼓勵自由分散,一如身邊的表演者以戰爭中的幽靈姿態遊走,各自重複著一種看似某個死亡瞬間的動作;再一看,每位表演者的造型略顯詭異,頭頂各自綑綁著老式話筒、或鋼杯鋼碗,抹白的臉部帶點默丑神情,滑稽而突梯;整體的節奏舒緩與空間構圖,不知為何產生了某種電影畫面的既視感。最後,她們紛紛奔向遠處的青青草地,吶喊著什麼似的,同時手持著塑膠袋成的旗幟,向更遙遠的前方不斷揮舞,似乎在求救,也像是呼喚著什麼──畫面很美,安靜而憂傷。相對於前面的吶喊、控訴,這段可說是鬆緊得宜的結構調度,讓觀眾與表演文本共同享有呼吸的片刻,而且,藉由演員的空間移動,加大了表演的景深,將觀演的視角拉到遠方──在近年繁多的環境劇場或特定場域表演創作,堪稱特別。


偏枯記(身聲劇場提供/攝影陳有德)

觀演的最終點,三組觀眾會合於「日式聚場」【1】,迎來全劇的收尾,基本是通過幽靈現身、道士收妖等一長串的對話,重新組構了一個有關大禹的神話;於我而言,相較於情節的收束,貫穿作品的擊樂、吟誦,以及能量飽滿的肢體、情感投射、鮮明的舞臺視覺等,才是表演強大力量的載體;而分列成雙面的觀眾席,便等同於神話裡亙古以來往往只能被我們束手旁觀的神魔大戰,在這塊土地上積累了多少悲愴而荒謬的傷痛啊!

回首本文開始所列舉的幾個作品,身聲劇場迄今的演出形式仍以「音樂肢體戲劇」為核心,多年來維持粗獷素樸的風格之餘,對照此次完成的限地創作:其一,雖以戰爭為題【2】,並非採直白陳述控訴,而是帶領觀眾融入表演所在的生活場域,結合臺灣社會某種族群某個年代的集體生活記憶,揭開對於戰爭的質問與感懷,到達全劇結束時,積累了情感迸發的力道,迴盪不已。其二,這次的編導演,更在過往常見歡愉豪放的基調上,多了幾分沉穩收斂,且於表演環境的應用打開了從容餘裕,展現了總體劇場的可能,隱隱召喚著遠方的靈動!為此,樂見該團於既有創作脈絡的往前邁進,期待「身聲演繹」的下一階段。


注解

1、此處所稱的「日式聚場」,建於1940年代期間,建築體為日式建築典型「大廣間」之格局,擁有中間不落柱的寬敞空間,通常作為宴會、聚會用途,曾是日本砲兵聯隊之招待所。戰後供陸供部軍法組使用,1960年代被分隔成兩戶土地,後期為席增光上校與趙元勳上校之住所,是日治時期建築再利用為眷舍之案例。縱觀其使用變遷,可看到「日式公共建築→眷舍私宅→眷村地景」三層次交疊的特質,體現臺灣戰前到戰後社會文化變遷的獨特歷程。參考資料來源:「嘉禾新村」官網 。

2、可參閱編劇莊惠勻的創作構想:「長年擔任身聲編劇的莊惠勻,有感於這一兩年間時事對全球戰事乃至於這個海島之未來的熱議——當然,她自己也是這景況中的當事者之一,她被《墨子》裡的段落勾起興趣:『昔者三苗大亂,……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龍生於廟,犬哭乎巿……』,這段形容堯舜時代三苗亂的文字,看來奇詭又瘋狂:太陽變成妖怪在晚上出來、血雨下了三天,連鱷獸都離開水域,上岸進了廟宇。在亂象必有其因的思維背景下,大禹(是的,就是後來治水救民的那位大禹)領下天符,受命誅克早就戰敗中心政權而遷往邊疆的三苗,將其驅往更遠更遠的地方……而後,他們衰亡。大禹帶回了天下的安定,民生復昌,而莊惠勻立即有種糾結的聯想:據記載那是一場正義之戰,大禹在我們普遍看到的故事中,也都是正面的形象,但,那個正義是誰的正義?天下,又是以誰為中心?因此,《偏枯記》的芽,開始冒出頭來……」。參考資料來源:陳昱君〈啟動感覺層:從「偏枯」到開啟身體的人文空間〉,國藝會線上誌。

《偏枯記》

演出|身聲劇場
時間|2024/04/27 10:30
地點|臺北公館嘉禾新村(臺北市中正區永春街131巷1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強迫意念》有什麼深意,甚至是近乎奧義的,那應是與神同行的性戲耍,而不是性論(sexuality)或性意識的流動與多元性,因為那種設定過於簡單,也是當代社會日趨常規的議程,就像酷兒與性多元的社會議題是日益被接納,即使有淪為主流社會的窺奇之虞,也無礙於它被肯認的生命價值。
6月
20
2024
感受是濃烈的、先行的、帶有詭譎恐怖氛圍的,沈浸式的形式是成立的,而且因為劇院的大空間與神秘感,較真正的沈浸式演出距離上更為舒適,如果說劇名所呈現的概念是此次創作的核心,那這齣戲可以說是面面俱到的貼合主軸,唯有結尾若沒有一個真正的結束或謝幕,我方能更加舒暢的說出我剛剛在劇院中經歷了《幹!卡在中間》。
6月
20
2024
《乩身》故事內容企圖討論宮廟與乩童的碰撞、傳統民間信仰與媒體科技的火花,並將民間信仰在後疫情時代線上化、科技化所帶來的轉變以戲劇的方式呈現,也希望可以帶著觀眾一起思考存在網路上的信仰與地域性守護的辯證關係。全劇強調「過去的神在天上,現在的神在手上」的思維,但不應忽略臺灣宮廟信仰長久盛行其背後隱含的意涵。
6月
07
2024
既是撇除也是延續「寫實」這個問題,《同棲時間》某種程度是將「BL」運用劇場實體化,所以目標觀眾吸引到一群腐女/男,特別是兄弟禁戀。《同棲時間》也過渡了更多議題進入BL情節,如刻意翻轉的性別刻板關係、政治不正確的性別發言等,看似豐富了劇場可能需求的藝術性與議題性,但每個點到為止的議題卻同時降低了BL的耽美想像——於是,《同棲時間》更可能因為相對用力得操作寫實,最後戳破了想像的泡泡,只剩耳中鬧哄哄的咆哮。
6月
05
2024
「中間」的概念確實無所不在,但也因為對於「中間」的想法太多樣,反而難讓人感受到什麼是「卡在中間」、「不上不下」。捕捉這特殊的感覺與其抽象的概念並非易事,一不小心就容易散焦。作品中多義的「中間」錯落挪移、疊床架屋,確實讓整體演出免不了出現一種「不上不下」的感覺。
5月
31
2024
在實際經歷過70分鐘演出後,我再次確認了,就算沒有利用數位技術輔助敘事,這個不斷強調其「沈浸性」的劇場,正如Wynants所指出的預設著觀眾需要被某種「集體的經驗」納入。而在本作裡,這些以大量「奇觀」來催化的集體經驗,正是對應導演所說的既非輕度、也非重度的,無以名狀的集體中度憂鬱(或我的「鬱悶」)。
5月
27
2024
《敲敲莎士比亞親子劇》以馬戲團說書人講述莎士比亞及其創作的戲中戲形式,以介紹莎翁生平開始,緊接著展開十分緊湊精實的「莎劇大觀園」,在《哈姆雷特》中,演員特地以狗、猴、人之間的角色轉換,讓從未接觸過莎劇的大小觀眾都可以用容易理解的形式,理解哈姆雷特的矛盾心境
5月
21
2024
餐桌劇場《Hmici Kari》中的主要人物Hana選擇回到部落銜接傳統的過程,正是不少現今原住民青年面臨的境遇,尤其在向部落傳統取材後,如何在錯綜複雜的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裡開闢新的途徑,一直是需要克服、解決的難題。
5月
20
2024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