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香的靈魂隨風飄揚,燃燒《薪傳》歷久不衰的感動
5月
10
2023
薪傳(國家兩廳院提供 /攝影劉振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31次瀏覽

文 蔡昕芸(台藝大表演藝術學院舞蹈學系研究所)

雙手持線香,手肘與身體之間保留恰到好處的空氣感,腳步平穩扎實且堅定,視線寧靜望向煙的所在,藉由如此乾淨無雜質的肢體表達,傳達了那份對於信仰的純粹;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除此之外,於追隨的路上虔誠地踩好每一步,將心之所望寄託於線香,待其燃燒殆盡後,方能心安。編舞家林懷民透過不斷重複的單一動作,配合一致的方向性,傳遞人們對於信仰的堅信不疑,亦開啟了在神明庇佑下的開墾之路。

作品中大量使用中國舞蹈的元素-圓,無論是動作本身或是隊型的設計皆脫離不了圓,每一個舉手投足都像是計畫好的行動,所有經過與到點都像在畫圓般無須思慮過多,且看且走、自有安排,彷彿由神明帶領著這一切的發生;而在圓之中,看見舞者精準的擺放肢體位置,確切的執行每一個基本功該保有的力氣,不浪費每個動能創造前進的機會,使觀者感受到每次使力後的艱辛,以及堅忍不拔的精神。中國舞蹈基本功之外,瑪莎技巧也頻頻出現於作品中,相比現在流行的身體,瑪莎技巧的肢體更蘊含著純粹乾淨的精力,不僅僅是動作的力道,在路徑上也都是以最快速的方式呈現,因此看見舞者們在完成動作中的那股堅定,以及接連不斷的耐力與決心,同時也在舞者的動靜態當中,看見身體的氣從未停滯,一直流動於彼此與動作之間,呼應香爐裡的香,不斷地、綿延不絕的燃燒。

舞作中符號性的肢體,如插秧、耕種、收割…等,皆以最直接的表現方式使觀者理解,而那樣單一、簡單的語彙,使觀者聯想到簡樸的農村生活,而蔣勳於《此生》一書中提到:「農業其實不需要太多冒險的。農業需要耐心,需要一種對土地的信賴,需要對季節轉換的感受,人的生死愛恨也就如同土地與季節,可以天長地久了。」觀者認為農村裡的點滴已不再是現代人的共鳴,但卻能夠藉由舞蹈、文字,再次的一一拼湊起過往的經歷,編舞家林懷民利用最淺顯易懂的動作設計與隊形編排,一方面傳遞了開墾路途的漫長與艱難,另一方面亦呈現出當時生活雖千篇一律卻也簡單而踏實。另外,燈光也避免繁瑣的設計,配合舞蹈動作及其隱含的意義,同時也更強烈的使觀者的視線聚焦在香爐,帶領觀者一邊觀看舞者呈現出開墾的經歷,一邊感受著香爐中的線香;在謝旺霖的《轉山》一書中,曾將感謝比擬為一線香,難以捕捉、難以延續,那線香總是靜謐且不受干擾的慢慢轉化成灰燼,如同理性的時間,沒有感情用事的存在更無法輕易的停歇,卻也在事過境遷後,藉由所剩的灰燼,去證明著前人曾付出的所有。

《薪傳》中傳達情緒的處理,有別於現今較為內斂的表現方式,也正是因為這些清晰可見的不同,造就出它的可貴與扣人心弦之感,在舞作的編排中可看見前人種樹的艱辛不僅透過舞者既純粹又富有情感的肢體,更藉由概括起承轉合的敘事性,以及道具的使用及其象徵的意義,更加的渲染到觀者的感受,使布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落下,更為之動容,並延續那份喜悅與感動,直到線香的靈魂不再飄揚,留下那一些,奮力燃燒後的痕跡。

《薪傳》

演出|雲門舞集
時間|2023/04/22 19:45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與《關於島嶼》對照觀之,更加凸顯。只是,沒有《薪傳》的急切拼搏,不會有《關於島嶼》的沈穩自在,而這正是《薪傳》重演的可貴之處。
5月
10
2023
《薪傳》首演45年後,國家與社會面對日益嚴峻的挑戰,需要眾人的智慧與毅力、團結與合作,好突破重圍、共謀出路。
5月
10
2023
《薪傳》首演45年後,國家與社會面對日益嚴峻的挑戰,需要眾人的智慧與毅力、團結與合作,好突破重圍、共謀出路。
5月
10
2023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