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香的靈魂隨風飄揚,燃燒《薪傳》歷久不衰的感動
5月
10
2023
薪傳(國家兩廳院提供 /攝影劉振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49次瀏覽

文 蔡昕芸(台藝大表演藝術學院舞蹈學系研究所)

雙手持線香,手肘與身體之間保留恰到好處的空氣感,腳步平穩扎實且堅定,視線寧靜望向煙的所在,藉由如此乾淨無雜質的肢體表達,傳達了那份對於信仰的純粹;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除此之外,於追隨的路上虔誠地踩好每一步,將心之所望寄託於線香,待其燃燒殆盡後,方能心安。編舞家林懷民透過不斷重複的單一動作,配合一致的方向性,傳遞人們對於信仰的堅信不疑,亦開啟了在神明庇佑下的開墾之路。

作品中大量使用中國舞蹈的元素-圓,無論是動作本身或是隊型的設計皆脫離不了圓,每一個舉手投足都像是計畫好的行動,所有經過與到點都像在畫圓般無須思慮過多,且看且走、自有安排,彷彿由神明帶領著這一切的發生;而在圓之中,看見舞者精準的擺放肢體位置,確切的執行每一個基本功該保有的力氣,不浪費每個動能創造前進的機會,使觀者感受到每次使力後的艱辛,以及堅忍不拔的精神。中國舞蹈基本功之外,瑪莎技巧也頻頻出現於作品中,相比現在流行的身體,瑪莎技巧的肢體更蘊含著純粹乾淨的精力,不僅僅是動作的力道,在路徑上也都是以最快速的方式呈現,因此看見舞者們在完成動作中的那股堅定,以及接連不斷的耐力與決心,同時也在舞者的動靜態當中,看見身體的氣從未停滯,一直流動於彼此與動作之間,呼應香爐裡的香,不斷地、綿延不絕的燃燒。

舞作中符號性的肢體,如插秧、耕種、收割…等,皆以最直接的表現方式使觀者理解,而那樣單一、簡單的語彙,使觀者聯想到簡樸的農村生活,而蔣勳於《此生》一書中提到:「農業其實不需要太多冒險的。農業需要耐心,需要一種對土地的信賴,需要對季節轉換的感受,人的生死愛恨也就如同土地與季節,可以天長地久了。」觀者認為農村裡的點滴已不再是現代人的共鳴,但卻能夠藉由舞蹈、文字,再次的一一拼湊起過往的經歷,編舞家林懷民利用最淺顯易懂的動作設計與隊形編排,一方面傳遞了開墾路途的漫長與艱難,另一方面亦呈現出當時生活雖千篇一律卻也簡單而踏實。另外,燈光也避免繁瑣的設計,配合舞蹈動作及其隱含的意義,同時也更強烈的使觀者的視線聚焦在香爐,帶領觀者一邊觀看舞者呈現出開墾的經歷,一邊感受著香爐中的線香;在謝旺霖的《轉山》一書中,曾將感謝比擬為一線香,難以捕捉、難以延續,那線香總是靜謐且不受干擾的慢慢轉化成灰燼,如同理性的時間,沒有感情用事的存在更無法輕易的停歇,卻也在事過境遷後,藉由所剩的灰燼,去證明著前人曾付出的所有。

《薪傳》中傳達情緒的處理,有別於現今較為內斂的表現方式,也正是因為這些清晰可見的不同,造就出它的可貴與扣人心弦之感,在舞作的編排中可看見前人種樹的艱辛不僅透過舞者既純粹又富有情感的肢體,更藉由概括起承轉合的敘事性,以及道具的使用及其象徵的意義,更加的渲染到觀者的感受,使布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落下,更為之動容,並延續那份喜悅與感動,直到線香的靈魂不再飄揚,留下那一些,奮力燃燒後的痕跡。

《薪傳》

演出|雲門舞集
時間|2023/04/22 19:45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與《關於島嶼》對照觀之,更加凸顯。只是,沒有《薪傳》的急切拼搏,不會有《關於島嶼》的沈穩自在,而這正是《薪傳》重演的可貴之處。
5月
10
2023
《薪傳》首演45年後,國家與社會面對日益嚴峻的挑戰,需要眾人的智慧與毅力、團結與合作,好突破重圍、共謀出路。
5月
10
2023
《薪傳》首演45年後,國家與社會面對日益嚴峻的挑戰,需要眾人的智慧與毅力、團結與合作,好突破重圍、共謀出路。
5月
10
2023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