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傳45 蹈厲《薪傳》
5月
10
2023
薪傳(國家兩廳院提供 /攝影劉振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480次瀏覽

文 趙玉玲(特約評論人) 

舞過半世紀的「雲門舞集」,在2023年上半年推出創辦人林懷民的經典作品《薪傳》,下半年呈現藝術總監鄭宗龍的新舞《波》,作為舞團五十週年的慶祝活動。其中《薪傳》的演出不僅創新紀錄,更是寓意深遠。對舞作第八代舞者來說,這是體能與意志的試煉。對舞團而言,這是睽違20年的演出。對觀眾來講,這是經歷45年的演進。舞團邀請過往參與《薪傳》巡演的「朱宗慶打擊樂團」加入演出,擊樂大師朱宗慶為此親自上場,這是他六年內的首次演出,與樂者和舞者一同奮發鼓舞。 

《薪傳》在臺北市國家戲劇院八場的演出之外,還有一場同步戶外轉播。舞作全長約90分鐘,自1978年首演以來、歷經至少五次的大更動。【1】2023年的版本包含八個段落與三個間奏曲(陳達《思想起》),八段舞蹈依次為;〈序幕〉、〈唐山〉、〈渡海〉、〈拓荒〉、〈野地的祝福〉、〈死亡與新生〉、〈耕種與豐收〉以及〈節慶〉。服裝、舞蹈、燈光與音樂段落皆經過調整修飾,凸顯舞者的高超技藝、昂揚意氣,展現舞蹈的世代交替、薪火相傳。 

「雲門舞集」《薪傳》首演於1978年12月16日,當天美國總統卡特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與中華民國斷交。編舞家林懷民在首演過後,受訪指出:「當國家在這樣的刀口上面,做一名舞者所能夠做的,就是給人安慰、給人提昇、給人力量。」【2】《薪傳》首演的地點選擇在具有家族與歷史意義的嘉義,那裡有林懷民的老家,更有明末「開台先民」顏思齊的墓地。選擇在嘉義首演的原因,除了當年向外界宣傳「對開台先人的敬意」【3】,還有「遠離警總,即使事後被禁演,至少演完一場」【4】的考量。回首往事,林懷民擔心這齣表現漢族先民「柴船渡烏水,唐山過臺灣」的現代舞舞劇,會被劃入「有主張台灣獨立嫌疑」【5】的黑名單。因此將原本預定12月19日在臺北市國父紀念館的首演,提前三天在嘉義體育館演出。在「美共建交」的不安與焦慮中,參與《薪傳》製作與演出的藝術工作者,因著舞作中具體展現的「同舟共濟」、「團結奮鬥」,在歷史的巧合下扛起社會責任,以舞蹈啟發人心。 

《薪傳》首演45年後,國家與社會面對日益嚴峻的挑戰,需要眾人的智慧與毅力、團結與合作,好突破重圍、共謀出路。2019年重組後的「雲門舞集」與2020年接任的藝術總監鄭宗龍,都有國內扎根與國外拓展的考驗,在疫情後展現新生代的能力與毅力,好邁向下一個50年。為了紀念《薪傳》45週年的古碧玲專書《薪傳·薪傳》,林懷民撰寫序文〈吶喊與突圍〉,說明歷年來國內外局勢變遷中,舞作相關人士的重重圍困與屢屢突破。文章末了林懷民寫下:「書中人仍在成長,臺灣的挑戰方興未艾,我希望年輕讀者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燃燒青春的火焰,創造屬於自己的傳奇。」【6】臺北場的演出,展現新世代的《薪傳》舞者的發揚蹈厲,發現舞蹈的動感與感動,不僅充沛於劇院、還能激勵人心、帶來自信與希望。 


註解 

1、趙玉玲。2009年9月9日。〈薪傳〉。《臺灣大百科全書》。
2、原文出自1979年2月《婦女雜誌》溫曼英專文〈在風雨如晦中演「薪傳」〉,引自余光中等著。1993。《雲門舞話》,頁29-30。 
3、原文出自1978年12月劉蒼芝專文〈河邊的雲門〉,引自余光中等著。1993。《雲門舞話》,頁27。 
4、林懷民序文〈吶喊與突圍〉,引自古碧玲。2023。《薪傳·薪傳》,頁17。 
5、林懷民序文〈吶喊與突圍〉,引自古碧玲。2023。《薪傳·薪傳》,頁23。 
6、林懷民序文〈吶喊與突圍〉,引自古碧玲。2023。《薪傳·薪傳》,頁36。 

《薪傳》

演出|雲門舞集
時間|2023/04/29 19:45
地點|國家兩廳院藝文廣場(戶外轉播)

《薪傳》

演出|雲門舞集
時間|2023/04/21 19:45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與《關於島嶼》對照觀之,更加凸顯。只是,沒有《薪傳》的急切拼搏,不會有《關於島嶼》的沈穩自在,而這正是《薪傳》重演的可貴之處。
5月
10
2023
燈光也避免繁瑣的設計,配合舞蹈動作及其隱含的意義,同時也更強烈的使觀者的視線聚焦在香爐,帶領觀者一邊觀看舞者呈現出開墾的經歷,一邊感受著香爐中的線香
5月
10
2023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