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傳45 蹈厲《薪傳》
5月
10
2023
薪傳(國家兩廳院提供 /攝影劉振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1次瀏覽

文 趙玉玲(特約評論人) 

舞過半世紀的「雲門舞集」,在2023年上半年推出創辦人林懷民的經典作品《薪傳》,下半年呈現藝術總監鄭宗龍的新舞《波》,作為舞團五十週年的慶祝活動。其中《薪傳》的演出不僅創新紀錄,更是寓意深遠。對舞作第八代舞者來說,這是體能與意志的試煉。對舞團而言,這是睽違20年的演出。對觀眾來講,這是經歷45年的演進。舞團邀請過往參與《薪傳》巡演的「朱宗慶打擊樂團」加入演出,擊樂大師朱宗慶為此親自上場,這是他六年內的首次演出,與樂者和舞者一同奮發鼓舞。 

《薪傳》在臺北市國家戲劇院八場的演出之外,還有一場同步戶外轉播。舞作全長約90分鐘,自1978年首演以來、歷經至少五次的大更動。【1】2023年的版本包含八個段落與三個間奏曲(陳達《思想起》),八段舞蹈依次為;〈序幕〉、〈唐山〉、〈渡海〉、〈拓荒〉、〈野地的祝福〉、〈死亡與新生〉、〈耕種與豐收〉以及〈節慶〉。服裝、舞蹈、燈光與音樂段落皆經過調整修飾,凸顯舞者的高超技藝、昂揚意氣,展現舞蹈的世代交替、薪火相傳。 

「雲門舞集」《薪傳》首演於1978年12月16日,當天美國總統卡特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與中華民國斷交。編舞家林懷民在首演過後,受訪指出:「當國家在這樣的刀口上面,做一名舞者所能夠做的,就是給人安慰、給人提昇、給人力量。」【2】《薪傳》首演的地點選擇在具有家族與歷史意義的嘉義,那裡有林懷民的老家,更有明末「開台先民」顏思齊的墓地。選擇在嘉義首演的原因,除了當年向外界宣傳「對開台先人的敬意」【3】,還有「遠離警總,即使事後被禁演,至少演完一場」【4】的考量。回首往事,林懷民擔心這齣表現漢族先民「柴船渡烏水,唐山過臺灣」的現代舞舞劇,會被劃入「有主張台灣獨立嫌疑」【5】的黑名單。因此將原本預定12月19日在臺北市國父紀念館的首演,提前三天在嘉義體育館演出。在「美共建交」的不安與焦慮中,參與《薪傳》製作與演出的藝術工作者,因著舞作中具體展現的「同舟共濟」、「團結奮鬥」,在歷史的巧合下扛起社會責任,以舞蹈啟發人心。 

《薪傳》首演45年後,國家與社會面對日益嚴峻的挑戰,需要眾人的智慧與毅力、團結與合作,好突破重圍、共謀出路。2019年重組後的「雲門舞集」與2020年接任的藝術總監鄭宗龍,都有國內扎根與國外拓展的考驗,在疫情後展現新生代的能力與毅力,好邁向下一個50年。為了紀念《薪傳》45週年的古碧玲專書《薪傳·薪傳》,林懷民撰寫序文〈吶喊與突圍〉,說明歷年來國內外局勢變遷中,舞作相關人士的重重圍困與屢屢突破。文章末了林懷民寫下:「書中人仍在成長,臺灣的挑戰方興未艾,我希望年輕讀者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燃燒青春的火焰,創造屬於自己的傳奇。」【6】臺北場的演出,展現新世代的《薪傳》舞者的發揚蹈厲,發現舞蹈的動感與感動,不僅充沛於劇院、還能激勵人心、帶來自信與希望。 


註解 

1、趙玉玲。2009年9月9日。〈薪傳〉。《臺灣大百科全書》。
2、原文出自1979年2月《婦女雜誌》溫曼英專文〈在風雨如晦中演「薪傳」〉,引自余光中等著。1993。《雲門舞話》,頁29-30。 
3、原文出自1978年12月劉蒼芝專文〈河邊的雲門〉,引自余光中等著。1993。《雲門舞話》,頁27。 
4、林懷民序文〈吶喊與突圍〉,引自古碧玲。2023。《薪傳·薪傳》,頁17。 
5、林懷民序文〈吶喊與突圍〉,引自古碧玲。2023。《薪傳·薪傳》,頁23。 
6、林懷民序文〈吶喊與突圍〉,引自古碧玲。2023。《薪傳·薪傳》,頁36。 

《薪傳》

演出|雲門舞集
時間|2023/04/21 19:45
地點|國家戲劇院

《薪傳》

演出|雲門舞集
時間|2023/04/29 19:45
地點|國家兩廳院藝文廣場(戶外轉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與《關於島嶼》對照觀之,更加凸顯。只是,沒有《薪傳》的急切拼搏,不會有《關於島嶼》的沈穩自在,而這正是《薪傳》重演的可貴之處。
5月
10
2023
燈光也避免繁瑣的設計,配合舞蹈動作及其隱含的意義,同時也更強烈的使觀者的視線聚焦在香爐,帶領觀者一邊觀看舞者呈現出開墾的經歷,一邊感受著香爐中的線香
5月
10
2023
若是未曾讀過小說原作的觀眾,或許會有點看不太懂舞蹈內容。但是那又何妨?專注欣賞舞蹈不失為美事一件,誰說改編作一定要為原作服務呢?
12月
06
2023
雞屎藤製作團隊不再高度依賴外部物件,為觀眾呈現一段詳實的紀實敘事,而是專注於舞者的身體詮釋,藉此表達他們對於人民與政權體制互動的思考。
12月
06
2023
然而,本該是烘襯身體表現的媒介技術,卻有種理論大於文本之感,倘若消除停止這些風格鮮明的音像效果,回歸舞蹈本身,究竟會剩下什麼?
12月
06
2023
更重要的,透過空間變體來架構議題時空的同時,TAI身體劇場也以舞蹈肢體加以回應從日治以來不同殖民政體如何改變原住民族的(勞動)身體,更形辯證。
11月
23
2023
透過作品,我們可以在有距離的、安全的狀態下感受真實世界裡正在發生的事,藉由想像,讓人類能夠同理遠方的苦難。
11月
22
2023
在《波》的身體動態上,除保有雲門既有的太極導引骨盆啟動、武術內功的下盤穩固,亦加入了popping、機械舞等街舞的元素,整體動作姿態更為快速、流變,線條更加綿長,沒有收束的動作。
11月
13
2023
莊國鑫住民舞蹈劇場《∞-無限循環》的極簡韻律,其底蘊是由阿美族的精神性概念出發
11月
08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