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傳45 蹈厲《薪傳》
5月
10
2023
薪傳(國家兩廳院提供 /攝影劉振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976次瀏覽

文 趙玉玲(特約評論人) 

舞過半世紀的「雲門舞集」,在2023年上半年推出創辦人林懷民的經典作品《薪傳》,下半年呈現藝術總監鄭宗龍的新舞《波》,作為舞團五十週年的慶祝活動。其中《薪傳》的演出不僅創新紀錄,更是寓意深遠。對舞作第八代舞者來說,這是體能與意志的試煉。對舞團而言,這是睽違20年的演出。對觀眾來講,這是經歷45年的演進。舞團邀請過往參與《薪傳》巡演的「朱宗慶打擊樂團」加入演出,擊樂大師朱宗慶為此親自上場,這是他六年內的首次演出,與樂者和舞者一同奮發鼓舞。 

《薪傳》在臺北市國家戲劇院八場的演出之外,還有一場同步戶外轉播。舞作全長約90分鐘,自1978年首演以來、歷經至少五次的大更動。【1】2023年的版本包含八個段落與三個間奏曲(陳達《思想起》),八段舞蹈依次為;〈序幕〉、〈唐山〉、〈渡海〉、〈拓荒〉、〈野地的祝福〉、〈死亡與新生〉、〈耕種與豐收〉以及〈節慶〉。服裝、舞蹈、燈光與音樂段落皆經過調整修飾,凸顯舞者的高超技藝、昂揚意氣,展現舞蹈的世代交替、薪火相傳。 

「雲門舞集」《薪傳》首演於1978年12月16日,當天美國總統卡特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與中華民國斷交。編舞家林懷民在首演過後,受訪指出:「當國家在這樣的刀口上面,做一名舞者所能夠做的,就是給人安慰、給人提昇、給人力量。」【2】《薪傳》首演的地點選擇在具有家族與歷史意義的嘉義,那裡有林懷民的老家,更有明末「開台先民」顏思齊的墓地。選擇在嘉義首演的原因,除了當年向外界宣傳「對開台先人的敬意」【3】,還有「遠離警總,即使事後被禁演,至少演完一場」【4】的考量。回首往事,林懷民擔心這齣表現漢族先民「柴船渡烏水,唐山過臺灣」的現代舞舞劇,會被劃入「有主張台灣獨立嫌疑」【5】的黑名單。因此將原本預定12月19日在臺北市國父紀念館的首演,提前三天在嘉義體育館演出。在「美共建交」的不安與焦慮中,參與《薪傳》製作與演出的藝術工作者,因著舞作中具體展現的「同舟共濟」、「團結奮鬥」,在歷史的巧合下扛起社會責任,以舞蹈啟發人心。 

《薪傳》首演45年後,國家與社會面對日益嚴峻的挑戰,需要眾人的智慧與毅力、團結與合作,好突破重圍、共謀出路。2019年重組後的「雲門舞集」與2020年接任的藝術總監鄭宗龍,都有國內扎根與國外拓展的考驗,在疫情後展現新生代的能力與毅力,好邁向下一個50年。為了紀念《薪傳》45週年的古碧玲專書《薪傳·薪傳》,林懷民撰寫序文〈吶喊與突圍〉,說明歷年來國內外局勢變遷中,舞作相關人士的重重圍困與屢屢突破。文章末了林懷民寫下:「書中人仍在成長,臺灣的挑戰方興未艾,我希望年輕讀者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燃燒青春的火焰,創造屬於自己的傳奇。」【6】臺北場的演出,展現新世代的《薪傳》舞者的發揚蹈厲,發現舞蹈的動感與感動,不僅充沛於劇院、還能激勵人心、帶來自信與希望。 


註解 

1、趙玉玲。2009年9月9日。〈薪傳〉。《臺灣大百科全書》。
2、原文出自1979年2月《婦女雜誌》溫曼英專文〈在風雨如晦中演「薪傳」〉,引自余光中等著。1993。《雲門舞話》,頁29-30。 
3、原文出自1978年12月劉蒼芝專文〈河邊的雲門〉,引自余光中等著。1993。《雲門舞話》,頁27。 
4、林懷民序文〈吶喊與突圍〉,引自古碧玲。2023。《薪傳·薪傳》,頁17。 
5、林懷民序文〈吶喊與突圍〉,引自古碧玲。2023。《薪傳·薪傳》,頁23。 
6、林懷民序文〈吶喊與突圍〉,引自古碧玲。2023。《薪傳·薪傳》,頁36。 

《薪傳》

演出|雲門舞集
時間|2023/04/29 19:45
地點|國家兩廳院藝文廣場(戶外轉播)

《薪傳》

演出|雲門舞集
時間|2023/04/21 19:45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與《關於島嶼》對照觀之,更加凸顯。只是,沒有《薪傳》的急切拼搏,不會有《關於島嶼》的沈穩自在,而這正是《薪傳》重演的可貴之處。
5月
10
2023
燈光也避免繁瑣的設計,配合舞蹈動作及其隱含的意義,同時也更強烈的使觀者的視線聚焦在香爐,帶領觀者一邊觀看舞者呈現出開墾的經歷,一邊感受著香爐中的線香
5月
10
2023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