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傳45 蹈厲《薪傳》
5月
10
2023
薪傳(國家兩廳院提供 /攝影劉振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86次瀏覽

文 趙玉玲(特約評論人) 

舞過半世紀的「雲門舞集」,在2023年上半年推出創辦人林懷民的經典作品《薪傳》,下半年呈現藝術總監鄭宗龍的新舞《波》,作為舞團五十週年的慶祝活動。其中《薪傳》的演出不僅創新紀錄,更是寓意深遠。對舞作第八代舞者來說,這是體能與意志的試煉。對舞團而言,這是睽違20年的演出。對觀眾來講,這是經歷45年的演進。舞團邀請過往參與《薪傳》巡演的「朱宗慶打擊樂團」加入演出,擊樂大師朱宗慶為此親自上場,這是他六年內的首次演出,與樂者和舞者一同奮發鼓舞。 

《薪傳》在臺北市國家戲劇院八場的演出之外,還有一場同步戶外轉播。舞作全長約90分鐘,自1978年首演以來、歷經至少五次的大更動。【1】2023年的版本包含八個段落與三個間奏曲(陳達《思想起》),八段舞蹈依次為;〈序幕〉、〈唐山〉、〈渡海〉、〈拓荒〉、〈野地的祝福〉、〈死亡與新生〉、〈耕種與豐收〉以及〈節慶〉。服裝、舞蹈、燈光與音樂段落皆經過調整修飾,凸顯舞者的高超技藝、昂揚意氣,展現舞蹈的世代交替、薪火相傳。 

「雲門舞集」《薪傳》首演於1978年12月16日,當天美國總統卡特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與中華民國斷交。編舞家林懷民在首演過後,受訪指出:「當國家在這樣的刀口上面,做一名舞者所能夠做的,就是給人安慰、給人提昇、給人力量。」【2】《薪傳》首演的地點選擇在具有家族與歷史意義的嘉義,那裡有林懷民的老家,更有明末「開台先民」顏思齊的墓地。選擇在嘉義首演的原因,除了當年向外界宣傳「對開台先人的敬意」【3】,還有「遠離警總,即使事後被禁演,至少演完一場」【4】的考量。回首往事,林懷民擔心這齣表現漢族先民「柴船渡烏水,唐山過臺灣」的現代舞舞劇,會被劃入「有主張台灣獨立嫌疑」【5】的黑名單。因此將原本預定12月19日在臺北市國父紀念館的首演,提前三天在嘉義體育館演出。在「美共建交」的不安與焦慮中,參與《薪傳》製作與演出的藝術工作者,因著舞作中具體展現的「同舟共濟」、「團結奮鬥」,在歷史的巧合下扛起社會責任,以舞蹈啟發人心。 

《薪傳》首演45年後,國家與社會面對日益嚴峻的挑戰,需要眾人的智慧與毅力、團結與合作,好突破重圍、共謀出路。2019年重組後的「雲門舞集」與2020年接任的藝術總監鄭宗龍,都有國內扎根與國外拓展的考驗,在疫情後展現新生代的能力與毅力,好邁向下一個50年。為了紀念《薪傳》45週年的古碧玲專書《薪傳·薪傳》,林懷民撰寫序文〈吶喊與突圍〉,說明歷年來國內外局勢變遷中,舞作相關人士的重重圍困與屢屢突破。文章末了林懷民寫下:「書中人仍在成長,臺灣的挑戰方興未艾,我希望年輕讀者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燃燒青春的火焰,創造屬於自己的傳奇。」【6】臺北場的演出,展現新世代的《薪傳》舞者的發揚蹈厲,發現舞蹈的動感與感動,不僅充沛於劇院、還能激勵人心、帶來自信與希望。 


註解 

1、趙玉玲。2009年9月9日。〈薪傳〉。《臺灣大百科全書》。
2、原文出自1979年2月《婦女雜誌》溫曼英專文〈在風雨如晦中演「薪傳」〉,引自余光中等著。1993。《雲門舞話》,頁29-30。 
3、原文出自1978年12月劉蒼芝專文〈河邊的雲門〉,引自余光中等著。1993。《雲門舞話》,頁27。 
4、林懷民序文〈吶喊與突圍〉,引自古碧玲。2023。《薪傳·薪傳》,頁17。 
5、林懷民序文〈吶喊與突圍〉,引自古碧玲。2023。《薪傳·薪傳》,頁23。 
6、林懷民序文〈吶喊與突圍〉,引自古碧玲。2023。《薪傳·薪傳》,頁36。 

《薪傳》

演出|雲門舞集
時間|2023/04/29 19:45
地點|國家兩廳院藝文廣場(戶外轉播)

《薪傳》

演出|雲門舞集
時間|2023/04/21 19:45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與《關於島嶼》對照觀之,更加凸顯。只是,沒有《薪傳》的急切拼搏,不會有《關於島嶼》的沈穩自在,而這正是《薪傳》重演的可貴之處。
5月
10
2023
燈光也避免繁瑣的設計,配合舞蹈動作及其隱含的意義,同時也更強烈的使觀者的視線聚焦在香爐,帶領觀者一邊觀看舞者呈現出開墾的經歷,一邊感受著香爐中的線香
5月
10
2023
判的意圖影響了這齣戲的形式,讓我們在這段時間中漸漸變化,變得警覺──之於充滿危機的世界,之於作用在自己身上的治理力量,之於如何更好地採取行動。
5月
29
2023
我有充分的理由與權力,贊同主創團隊的實驗精神,不僅是想製作賣座作品,觀眾是完成演出的關鍵,但在場者是誰其實不甚重要,很想建議票面加上警語「心理素質不夠強健者勿入」,雖然我知道主張不會得到回應。
5月
23
2023
一開場,這齣戲就照見我們剛剛的模樣。黑暗中的舞台以12面黑色屏幕當作佈景,黑幕前的舞者,就像手機訊息裡那些白花花的訊息在眼前跳動著,觀眾已被編舞家不知不覺的置身在看手機的體感裡
5月
23
2023
此作品原創於2018年,取材日本幾個著名的黑暗暴力事件:赤軍事件和奧姆真理教事件,旨在探索群體的瘋狂意識形態以及同儕壓力;依據榮格心理學論述,人的人格由三部份組成⋯⋯
5月
22
2023
後設戲劇(metatheatre)的概念已經不陌生,打破第四面牆或戲中戲早非創新之舉,然而,當後設的概念與舞蹈、敘事兩相結合,卻產出意料之外的驚喜。編舞家克莉絲朵.派特(Crystal Pite)與劇作家強納森.楊(Jonathon Young)選擇將原先的故事拆解,重建另一種敘事觀點。
5月
19
2023
2023年高雄春天藝術節共推出四檔環境舞蹈作品,分別在「鳳儀書院」與「再見捌捌陸-台灣眷村文化園區」演出。在鳳儀書院演出的兩個作品為:01舞蹈製作的《三種氣質》與南台灣藝術舞蹈團的《鳳儀新探》,兩個作品用各自的方式與鳳儀書院的過去與現在進行溝通,看見不同的歷史空間與意義。
5月
18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