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如探索中的《浮根》
11月
11
2017
浮根(種子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56次瀏覽

演出:種子舞團

時間:2017/11/05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一樓實驗劇場

文 吳佳茵(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種子舞團《浮根》,採用了現場提琴的弦樂演奏,以及多媒體影像的投影,舞台上方掛著兩片反光板,看起來像鏡子,隨著燈光的改變,時而清楚、時而模糊地反照出下方的舞者,讓觀眾無法看到的一面也能呈現出來。浮根是指植物的根系浮出土壤,此現象是我們在路邊、公園的大樹下,幾乎常常可以觀察到的一種生態面貌,編舞者以此主題,發展並延伸想像,在此次作品《浮根》中,許多動作大膽利用牆壁,使舞者有了不同於地板的空間使用方式,讓動作有更多可能的發展方向,以及抽象的符號讓觀眾有更多的思考與閱讀。

在冷色系燈光下,兩組雙人表演者,一前一後分別在右下舞台以及左上舞台,具有明顯的動作反差,右下非常快,左上速度相對得較慢,直到女表演者交換位置,眾多舞者以低水平的方式移動,其中一位女表演者,眼神放空看向遠方,背後兩片反光板呈現她的模糊背影,像是迷失方向的人,傳達出的訊息就是《浮根》節目單所寫著的「我在尋找我的方向」。下一段音樂轉為凝重,站立在中間的女表演者被其他表演者鞏固著下肢腳踝的部分,她的上半身動作就像被風吹的樹枝般搖晃,但下半身因有支柱卻屹立不搖,多位躺在地上、緊抓住站立者的舞者們,其實就是此舞作的標題《浮根》;此時筆者注意到在右下舞台,地板上坐著一位男舞者,他有時出現手部的動作,彷彿風般吹動兩顆樹的樹枝,在透過風而對話。

接著另一對男女雙人的表演者,男表演者的動作質地,片段卻又帶著一點流暢感,並且所有動作都未觸碰到女表演者,距離相近但卻始終保持著中間的空隙,使得隔空的身體就像是兩塊相斥的磁鐵;當從觀眾席看上反光板時,在反光板下跳舞的人就像是在剪影般。背景音樂開始有明顯的節奏,一位女表演者與一位男表演者前後平行,雙手左右晃動,雙手像把玩著球般,來回拍打晃動。又有其他表演者加入,開始呈現兩兩一對,其中一組,當表演者站上另一位表演者的背上,平衡不穩地輕微晃動,有種迷失方向的恐懼,又像是在追尋自己方向的過程中,不斷踐踏著其餘人的身體往上爬。此段的最後再次回歸到一開頭,女表演者再次像樹般搖晃,而腳踝一樣被固定著,不同的是,舞台明顯被切分為兩區塊,另一區塊是另一位獨自的女表演者。

現場演奏聲響起,那位女表演者獨留在像汪洋大海的的舞台中,多媒體影像將舞台打滿藍色水流,漸漸的隨著動作,影像範圍從整個舞台,縮小到只剩一個圈圈的範圍,使筆者聯想,大範圍地流水影像,是不是就像是天空大範圍下雨,歷經時間速度落下,慢慢的滲透到地底下,而樹根將雨水吸足,飽滿的保留在根部的小範圍。然而,舞者在那小範圍的圈圈內像溺水般掙扎,充滿了失去方向之人的無助,水也許像眾多人的言語,最後將一個人淹沒,讓人窒息,無法呼吸。

這位女表演者,在影像消失後,到了右舞台的黑暗角落,像是被倒吊般;另一位表演者靜靜的在上舞台,將白色保麗龍球以弧形的形式,在地上畫出一層一層的弧形,從上舞台往下舞台擴散,就像是日式的枯山水庭院造景,也像是漣漪。一位表演者用衣服盛滿白色保麗龍球,走上舞台,將包麗龍球往上一拋,開啟了表演者們一連串的動作,將本來鋪好一圈一圈的保麗龍球,打散在整個舞台,而白色保麗龍球其實就是放大的水珠,讓舞者能在不弄濕舞台的情況下,在水花間起舞。

表演者們穿上白色襯衫當作外套,就像化身為前一段被灑亂整地的白色保麗龍球,互相吹氣、反彈,當朝著白襯衫的表演者們一吹氣,他們就像吹到風般散開;然而白色襯衫又象徵著社會化,所有人套上社會的規範後都是那麼的一致,當一位穿著紅色襯衫的表演者出現在左舞台,台上所有身穿白襯衫的表演者立刻排擠她,集中在一起面對著她。背景音樂出現了人聲,敘述著紅色襯衫表演者的生活感覺,而舞者寫實地用動作以及衣服,來呈現著人聲敘述的事情與感覺。整齣作品從一開始的尋找方向、中間在虛幻的水中迷失方向、再到最後在社會化的壓迫下堅持自己的方向,過程流露出自我摸索和編舞者自身創作之路的艱辛,以及堅持,一如樹木的浮根般。

《浮根》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動作間因速度感產生留滯映像,通過各種空間上的變換與速度帶起媒材的旋起,層次的堆疊在速度與材質間形成飄移相對於肢體的漂浮,舞者大量的倒置姿態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視覺錯置感。(沈佳燕)
11月
08
2017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10月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10月
07
2024
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
9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