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如探索中的《浮根》
11月
11
2017
浮根(種子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40次瀏覽

演出:種子舞團

時間:2017/11/05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一樓實驗劇場

文 吳佳茵(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種子舞團《浮根》,採用了現場提琴的弦樂演奏,以及多媒體影像的投影,舞台上方掛著兩片反光板,看起來像鏡子,隨著燈光的改變,時而清楚、時而模糊地反照出下方的舞者,讓觀眾無法看到的一面也能呈現出來。浮根是指植物的根系浮出土壤,此現象是我們在路邊、公園的大樹下,幾乎常常可以觀察到的一種生態面貌,編舞者以此主題,發展並延伸想像,在此次作品《浮根》中,許多動作大膽利用牆壁,使舞者有了不同於地板的空間使用方式,讓動作有更多可能的發展方向,以及抽象的符號讓觀眾有更多的思考與閱讀。

在冷色系燈光下,兩組雙人表演者,一前一後分別在右下舞台以及左上舞台,具有明顯的動作反差,右下非常快,左上速度相對得較慢,直到女表演者交換位置,眾多舞者以低水平的方式移動,其中一位女表演者,眼神放空看向遠方,背後兩片反光板呈現她的模糊背影,像是迷失方向的人,傳達出的訊息就是《浮根》節目單所寫著的「我在尋找我的方向」。下一段音樂轉為凝重,站立在中間的女表演者被其他表演者鞏固著下肢腳踝的部分,她的上半身動作就像被風吹的樹枝般搖晃,但下半身因有支柱卻屹立不搖,多位躺在地上、緊抓住站立者的舞者們,其實就是此舞作的標題《浮根》;此時筆者注意到在右下舞台,地板上坐著一位男舞者,他有時出現手部的動作,彷彿風般吹動兩顆樹的樹枝,在透過風而對話。

接著另一對男女雙人的表演者,男表演者的動作質地,片段卻又帶著一點流暢感,並且所有動作都未觸碰到女表演者,距離相近但卻始終保持著中間的空隙,使得隔空的身體就像是兩塊相斥的磁鐵;當從觀眾席看上反光板時,在反光板下跳舞的人就像是在剪影般。背景音樂開始有明顯的節奏,一位女表演者與一位男表演者前後平行,雙手左右晃動,雙手像把玩著球般,來回拍打晃動。又有其他表演者加入,開始呈現兩兩一對,其中一組,當表演者站上另一位表演者的背上,平衡不穩地輕微晃動,有種迷失方向的恐懼,又像是在追尋自己方向的過程中,不斷踐踏著其餘人的身體往上爬。此段的最後再次回歸到一開頭,女表演者再次像樹般搖晃,而腳踝一樣被固定著,不同的是,舞台明顯被切分為兩區塊,另一區塊是另一位獨自的女表演者。

現場演奏聲響起,那位女表演者獨留在像汪洋大海的的舞台中,多媒體影像將舞台打滿藍色水流,漸漸的隨著動作,影像範圍從整個舞台,縮小到只剩一個圈圈的範圍,使筆者聯想,大範圍地流水影像,是不是就像是天空大範圍下雨,歷經時間速度落下,慢慢的滲透到地底下,而樹根將雨水吸足,飽滿的保留在根部的小範圍。然而,舞者在那小範圍的圈圈內像溺水般掙扎,充滿了失去方向之人的無助,水也許像眾多人的言語,最後將一個人淹沒,讓人窒息,無法呼吸。

這位女表演者,在影像消失後,到了右舞台的黑暗角落,像是被倒吊般;另一位表演者靜靜的在上舞台,將白色保麗龍球以弧形的形式,在地上畫出一層一層的弧形,從上舞台往下舞台擴散,就像是日式的枯山水庭院造景,也像是漣漪。一位表演者用衣服盛滿白色保麗龍球,走上舞台,將包麗龍球往上一拋,開啟了表演者們一連串的動作,將本來鋪好一圈一圈的保麗龍球,打散在整個舞台,而白色保麗龍球其實就是放大的水珠,讓舞者能在不弄濕舞台的情況下,在水花間起舞。

表演者們穿上白色襯衫當作外套,就像化身為前一段被灑亂整地的白色保麗龍球,互相吹氣、反彈,當朝著白襯衫的表演者們一吹氣,他們就像吹到風般散開;然而白色襯衫又象徵著社會化,所有人套上社會的規範後都是那麼的一致,當一位穿著紅色襯衫的表演者出現在左舞台,台上所有身穿白襯衫的表演者立刻排擠她,集中在一起面對著她。背景音樂出現了人聲,敘述著紅色襯衫表演者的生活感覺,而舞者寫實地用動作以及衣服,來呈現著人聲敘述的事情與感覺。整齣作品從一開始的尋找方向、中間在虛幻的水中迷失方向、再到最後在社會化的壓迫下堅持自己的方向,過程流露出自我摸索和編舞者自身創作之路的艱辛,以及堅持,一如樹木的浮根般。

《浮根》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動作間因速度感產生留滯映像,通過各種空間上的變換與速度帶起媒材的旋起,層次的堆疊在速度與材質間形成飄移相對於肢體的漂浮,舞者大量的倒置姿態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視覺錯置感。(沈佳燕)
11月
08
2017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10月
07
2024
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
9月
24
2024
人生如戲,信者得救。人可以被符號迷惑,但一個簡單的動作又可以令一切淪陷,強制排卵確實是宗教般瘋狂的行為。
9月
17
2024
他針對當代身體雕塑與城市風景的疊合與擴張,嘗試在物像與想像的透視中,以凝視手法來延展其作品有限性的通透之作。
9月
17
2024
主辦方與四位創作者的相互合作與調度,為平台找到了一種極具特色的策展方法。這不但使創作者本身能進行創作經驗的積累,更替主辦方蘊生了頗具辨識度的平台樣貌,承接過往不同單位的策展養分,進而開拓一條全新的大門與方向,將整場製作形塑出一種小型舞蹈節的流程與規模,使得四首作品能夠各自獨立之餘,也得以串聯成為一檔完整的製作演出。
9月
13
2024
回到作品本身,蘇品文身體所呈現的,正是此種複雜性,引出一個又一個問題,或許互有矛盾,互有岔出,卻又能走出另一條路。最重要的是——撇開層層論述不提——蘇品文的演出總讓人感受到某種細膩關照,關照所處環境,關照自身,也關照與之互動的周圍觀眾。
9月
11
2024
霎那間,觀者和舞者的界線被戳破,整個庭園在觀眾的或站或坐、舞者的漫步和靜止中形成一幅畫,我們又再次被融入作品之中,共同成為鬧市轉角的一幕風景。
9月
07
2024
如果我們期待在《惑》中看到更多,那迎面而來只有一股渾沌而無定向的氣團。但如果我們在《惑》中放下期待,遇見的將會是一股沉浸式的流浪與沉澱。從舞者黃立捷與鄭希玲精湛的雙人舞中,我們可以判斷《惑》之中仍舊有具傳統性、屹立不搖的主體所存在著。然而《惑》的本體並非在這些肉眼可見的純肢體身上,而是其身後的投影,以及那些被驅使的當代藝術/科技藝術。
8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