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方向的旅程《浮根》
11月
08
2017
浮根(種子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7次瀏覽
沈佳燕(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研究生)

來自南台灣屏東的種子舞團近期常以觀察社會現象為出發點,活躍於表演平台上,此次在牯嶺街實驗劇場所發表的作品《浮根》,將花生米粒般大小的保麗龍顆粒覆蓋於整個舞台上,並使用不同形狀的反射鏡面來作為裝置、搭配現場演奏及預錄音樂的交互運用與結合多媒體演出,探討環境與個體間的相互關係;《浮根》從字面可以被很快速的解釋為漂浮於土地之上的植根,創作者透過探討人的方向,反應出大環境中,時下年輕人的思想,提出追求流行或許是因為我們還不夠認識自己,尋求認同的同時也在尋找紮根的泥土,以「我在尋找我的方向,但是方向在哪裡,該往哪裡走?」為核心,藉由媒材發展出漂浮的肢體語彙,形成特殊的表現方式,並於立方體的黑盒子劇場當中,以多視角的方式闡述著主題。

舞台燈漸漸亮起,創作者對於生命的闡述隨著音樂聲起奏舞句,映入觀眾眼簾的是一排舞者從舞台中間分散,以各種不同的面向及生活姿態散落在舞台各處;觀眾左下舞台,聚光燈下雙人舞隨著提琴的低音誘逗著男舞者的肢體,使其產生游移感,在極度專注的雙人舞下為《浮根》的進行埋下伏筆⋯

左上舞台一位女舞者壓低姿態,在眾舞者中專注且小心的將花生米粒般大小的寶麗龍顆粒吹向觀眾,此舉如同鑰匙般開啟漸進式的肢體語彙,將舞者從氛圍營造逐漸蔓衍至肢體變化,創作者利用風的吹旋使舞者於空間裡來回竄動,注入更強烈的漂浮感,空間裡佈滿了各種漂浮樣貌的舞者姿態;隨著舞台熱絡的氣氛逐漸將意象集中到女獨舞者身上時,群舞者以固定女獨舞者身體軸心的方式支撐著,形成舞者和地面的最大角度,筆者認為這樣看似違反物體慣性及地心引力且極具張力的動作,在空間與音樂的聚焦下,反而更加強了肢體語彙的介紹;隨其呼應音樂的主導,漂浮的舞者與流動的肢體隱約的訴諸情感,獨舞者被群舞者如蜈蚣形態般依序輪暢擁抱的片段,彷彿在聚光燈下勾起內心的愁思與迷惘。

漸進式肢體漂浮語彙隨著音樂結構越來越明顯,編舞者透過身體符號以漂浮做為基底建構,以社會現場群我間的眼神對視,和群眾對話與人際關係入舞,將人體堆疊影射向上攀升的人際認同,彰顯了社會現象的反思,隨著音樂的轉換舞者在音符下變換著各種形象,片段式的憶像留下一位獨舞者於台面上,當投影灑下,獨舞者鮮明的漂浮於影像之上,專注闡述漂浮的同時,觀眾端右上舞台逐漸完成了一圈又一圈的寶麗龍顆粒置於地面,三位舞者於下舞台,如同寶麗龍般排列著人體組合的各種可能性,再一次的重申主題語彙的特性,隨樂聲的激啟展開群我間的肢體對話,動作間因速度感產生留滯映像,通過各種空間上的變換與速度帶起媒材的旋起,層次的堆疊在速度與材質間形成飄移相對於肢體的漂浮,舞者大量的倒置姿態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視覺錯置感,使整個立方體的實驗劇場間接參與著表演。

隨著最後一段鼓聲進入,排列著組合各種可能性的舞者們,將主題動作以各種視角高頻率的執行,紅衣女子的加入深吸氣吹向群舞者的同時,喚回了第一段的肢體語彙堆疊,彷彿是再一次為主題重申;創作者從存群我間破題,將原本穿著黑衣的舞者套上白色襯衫,經規則性引導產生群我的衝突性,除此之外更破題式的以問題自問引導觀眾進入核心主題,將社會樣態景象式的置於舞句中作為結束。

整個作品由抽象的表現方式逐漸的轉為具體的載體形象顯現,清晰的肢體語彙貫穿整個舞作形成特殊的表現手法,舞者充斥於整個空間上的應用中,以各種角度的置放活化了觀眾的視覺感,整體結構雖然沒有明確的戲劇手法,卻能在各種舞者角度轉換透過舞蹈解讀自己想照映的社會現象,舞蹈並沒有因為媒材與媒體間的結合被搶走風采,反倒透過大量的肢體語彙與媒材間的對應,破題性的滿足各層面的觀眾,因此觀賞完帶回家的恐怕不會是艱深難懂的疑問,反而是詢問自己「我是否有踩在自己目標的旅程中?」

《浮根》

演出|種子舞團
時間|2017/11/13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多媒體影像將舞台打滿藍色水流,漸漸的隨著動作,影像範圍從整個舞台,縮小到只剩一個圈圈。舞者在那小範圍的圈圈內像溺水般掙扎,充滿了失去方向之人的無助,水也許像眾多人的言語,最後將一個人淹沒,讓人窒息,無法呼吸。(吳佳茵)
11月
11
2017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