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方向的旅程《浮根》
11月
08
2017
浮根(種子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6次瀏覽
沈佳燕(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研究生)

來自南台灣屏東的種子舞團近期常以觀察社會現象為出發點,活躍於表演平台上,此次在牯嶺街實驗劇場所發表的作品《浮根》,將花生米粒般大小的保麗龍顆粒覆蓋於整個舞台上,並使用不同形狀的反射鏡面來作為裝置、搭配現場演奏及預錄音樂的交互運用與結合多媒體演出,探討環境與個體間的相互關係;《浮根》從字面可以被很快速的解釋為漂浮於土地之上的植根,創作者透過探討人的方向,反應出大環境中,時下年輕人的思想,提出追求流行或許是因為我們還不夠認識自己,尋求認同的同時也在尋找紮根的泥土,以「我在尋找我的方向,但是方向在哪裡,該往哪裡走?」為核心,藉由媒材發展出漂浮的肢體語彙,形成特殊的表現方式,並於立方體的黑盒子劇場當中,以多視角的方式闡述著主題。

舞台燈漸漸亮起,創作者對於生命的闡述隨著音樂聲起奏舞句,映入觀眾眼簾的是一排舞者從舞台中間分散,以各種不同的面向及生活姿態散落在舞台各處;觀眾左下舞台,聚光燈下雙人舞隨著提琴的低音誘逗著男舞者的肢體,使其產生游移感,在極度專注的雙人舞下為《浮根》的進行埋下伏筆⋯

左上舞台一位女舞者壓低姿態,在眾舞者中專注且小心的將花生米粒般大小的寶麗龍顆粒吹向觀眾,此舉如同鑰匙般開啟漸進式的肢體語彙,將舞者從氛圍營造逐漸蔓衍至肢體變化,創作者利用風的吹旋使舞者於空間裡來回竄動,注入更強烈的漂浮感,空間裡佈滿了各種漂浮樣貌的舞者姿態;隨著舞台熱絡的氣氛逐漸將意象集中到女獨舞者身上時,群舞者以固定女獨舞者身體軸心的方式支撐著,形成舞者和地面的最大角度,筆者認為這樣看似違反物體慣性及地心引力且極具張力的動作,在空間與音樂的聚焦下,反而更加強了肢體語彙的介紹;隨其呼應音樂的主導,漂浮的舞者與流動的肢體隱約的訴諸情感,獨舞者被群舞者如蜈蚣形態般依序輪暢擁抱的片段,彷彿在聚光燈下勾起內心的愁思與迷惘。

漸進式肢體漂浮語彙隨著音樂結構越來越明顯,編舞者透過身體符號以漂浮做為基底建構,以社會現場群我間的眼神對視,和群眾對話與人際關係入舞,將人體堆疊影射向上攀升的人際認同,彰顯了社會現象的反思,隨著音樂的轉換舞者在音符下變換著各種形象,片段式的憶像留下一位獨舞者於台面上,當投影灑下,獨舞者鮮明的漂浮於影像之上,專注闡述漂浮的同時,觀眾端右上舞台逐漸完成了一圈又一圈的寶麗龍顆粒置於地面,三位舞者於下舞台,如同寶麗龍般排列著人體組合的各種可能性,再一次的重申主題語彙的特性,隨樂聲的激啟展開群我間的肢體對話,動作間因速度感產生留滯映像,通過各種空間上的變換與速度帶起媒材的旋起,層次的堆疊在速度與材質間形成飄移相對於肢體的漂浮,舞者大量的倒置姿態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視覺錯置感,使整個立方體的實驗劇場間接參與著表演。

隨著最後一段鼓聲進入,排列著組合各種可能性的舞者們,將主題動作以各種視角高頻率的執行,紅衣女子的加入深吸氣吹向群舞者的同時,喚回了第一段的肢體語彙堆疊,彷彿是再一次為主題重申;創作者從存群我間破題,將原本穿著黑衣的舞者套上白色襯衫,經規則性引導產生群我的衝突性,除此之外更破題式的以問題自問引導觀眾進入核心主題,將社會樣態景象式的置於舞句中作為結束。

整個作品由抽象的表現方式逐漸的轉為具體的載體形象顯現,清晰的肢體語彙貫穿整個舞作形成特殊的表現手法,舞者充斥於整個空間上的應用中,以各種角度的置放活化了觀眾的視覺感,整體結構雖然沒有明確的戲劇手法,卻能在各種舞者角度轉換透過舞蹈解讀自己想照映的社會現象,舞蹈並沒有因為媒材與媒體間的結合被搶走風采,反倒透過大量的肢體語彙與媒材間的對應,破題性的滿足各層面的觀眾,因此觀賞完帶回家的恐怕不會是艱深難懂的疑問,反而是詢問自己「我是否有踩在自己目標的旅程中?」

《浮根》

演出|種子舞團
時間|2017/11/13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多媒體影像將舞台打滿藍色水流,漸漸的隨著動作,影像範圍從整個舞台,縮小到只剩一個圈圈。舞者在那小範圍的圈圈內像溺水般掙扎,充滿了失去方向之人的無助,水也許像眾多人的言語,最後將一個人淹沒,讓人窒息,無法呼吸。(吳佳茵)
11月
11
2017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