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方向的旅程《浮根》
Nov
08
2017
浮根(種子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96次瀏覽
沈佳燕(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研究生)

來自南台灣屏東的種子舞團近期常以觀察社會現象為出發點,活躍於表演平台上,此次在牯嶺街實驗劇場所發表的作品《浮根》,將花生米粒般大小的保麗龍顆粒覆蓋於整個舞台上,並使用不同形狀的反射鏡面來作為裝置、搭配現場演奏及預錄音樂的交互運用與結合多媒體演出,探討環境與個體間的相互關係;《浮根》從字面可以被很快速的解釋為漂浮於土地之上的植根,創作者透過探討人的方向,反應出大環境中,時下年輕人的思想,提出追求流行或許是因為我們還不夠認識自己,尋求認同的同時也在尋找紮根的泥土,以「我在尋找我的方向,但是方向在哪裡,該往哪裡走?」為核心,藉由媒材發展出漂浮的肢體語彙,形成特殊的表現方式,並於立方體的黑盒子劇場當中,以多視角的方式闡述著主題。

舞台燈漸漸亮起,創作者對於生命的闡述隨著音樂聲起奏舞句,映入觀眾眼簾的是一排舞者從舞台中間分散,以各種不同的面向及生活姿態散落在舞台各處;觀眾左下舞台,聚光燈下雙人舞隨著提琴的低音誘逗著男舞者的肢體,使其產生游移感,在極度專注的雙人舞下為《浮根》的進行埋下伏筆⋯

左上舞台一位女舞者壓低姿態,在眾舞者中專注且小心的將花生米粒般大小的寶麗龍顆粒吹向觀眾,此舉如同鑰匙般開啟漸進式的肢體語彙,將舞者從氛圍營造逐漸蔓衍至肢體變化,創作者利用風的吹旋使舞者於空間裡來回竄動,注入更強烈的漂浮感,空間裡佈滿了各種漂浮樣貌的舞者姿態;隨著舞台熱絡的氣氛逐漸將意象集中到女獨舞者身上時,群舞者以固定女獨舞者身體軸心的方式支撐著,形成舞者和地面的最大角度,筆者認為這樣看似違反物體慣性及地心引力且極具張力的動作,在空間與音樂的聚焦下,反而更加強了肢體語彙的介紹;隨其呼應音樂的主導,漂浮的舞者與流動的肢體隱約的訴諸情感,獨舞者被群舞者如蜈蚣形態般依序輪暢擁抱的片段,彷彿在聚光燈下勾起內心的愁思與迷惘。

漸進式肢體漂浮語彙隨著音樂結構越來越明顯,編舞者透過身體符號以漂浮做為基底建構,以社會現場群我間的眼神對視,和群眾對話與人際關係入舞,將人體堆疊影射向上攀升的人際認同,彰顯了社會現象的反思,隨著音樂的轉換舞者在音符下變換著各種形象,片段式的憶像留下一位獨舞者於台面上,當投影灑下,獨舞者鮮明的漂浮於影像之上,專注闡述漂浮的同時,觀眾端右上舞台逐漸完成了一圈又一圈的寶麗龍顆粒置於地面,三位舞者於下舞台,如同寶麗龍般排列著人體組合的各種可能性,再一次的重申主題語彙的特性,隨樂聲的激啟展開群我間的肢體對話,動作間因速度感產生留滯映像,通過各種空間上的變換與速度帶起媒材的旋起,層次的堆疊在速度與材質間形成飄移相對於肢體的漂浮,舞者大量的倒置姿態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視覺錯置感,使整個立方體的實驗劇場間接參與著表演。

隨著最後一段鼓聲進入,排列著組合各種可能性的舞者們,將主題動作以各種視角高頻率的執行,紅衣女子的加入深吸氣吹向群舞者的同時,喚回了第一段的肢體語彙堆疊,彷彿是再一次為主題重申;創作者從存群我間破題,將原本穿著黑衣的舞者套上白色襯衫,經規則性引導產生群我的衝突性,除此之外更破題式的以問題自問引導觀眾進入核心主題,將社會樣態景象式的置於舞句中作為結束。

整個作品由抽象的表現方式逐漸的轉為具體的載體形象顯現,清晰的肢體語彙貫穿整個舞作形成特殊的表現手法,舞者充斥於整個空間上的應用中,以各種角度的置放活化了觀眾的視覺感,整體結構雖然沒有明確的戲劇手法,卻能在各種舞者角度轉換透過舞蹈解讀自己想照映的社會現象,舞蹈並沒有因為媒材與媒體間的結合被搶走風采,反倒透過大量的肢體語彙與媒材間的對應,破題性的滿足各層面的觀眾,因此觀賞完帶回家的恐怕不會是艱深難懂的疑問,反而是詢問自己「我是否有踩在自己目標的旅程中?」

《浮根》

演出|種子舞團
時間|2017/11/13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多媒體影像將舞台打滿藍色水流,漸漸的隨著動作,影像範圍從整個舞台,縮小到只剩一個圈圈。舞者在那小範圍的圈圈內像溺水般掙扎,充滿了失去方向之人的無助,水也許像眾多人的言語,最後將一個人淹沒,讓人窒息,無法呼吸。(吳佳茵)
Nov
11
2017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Oct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Oct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Oct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Oct
09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Oct
08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Oct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Oct
07
2024
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
Sep
24
2024